涂赞润 作品数:9 被引量:39 H指数:3 供职机构: 北京纺织科学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轻工技术与工程 医药卫生 更多>>
细旦丙纶丙烯酸接枝提高可染性的研究 被引量:2 1999年 通过化学接枝及辐照接枝的方法,在细旦丙纶机织物分子中引入丙烯酸基团,从而提高了织物的回潮率、毛效、阳离子染料可染性及耐热性。探索了化学接枝、辐照接枝中各种因素对接枝率的影响及接枝率对细旦丙纶物理化学性能、染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接枝率达到20%时,回潮率可达到3%以上,毛效可达到14%以上,阳离子染料Astrazon Red BBL平衡上染百分率可达到90%以上,染色K/S值达到30以上;当辐照接枝率大于17%时,强力回复至原有水平;当接枝率大于100%,其耐热温度大于170℃,同时具有一定阻燃性。 张镁 涂赞润关键词:染色性能 接枝 辐照 丙烯酸 丙纶 细旦丙纶 纤维素酶增效保护剂及其处理纤维素系纤维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纤维素酶增效保护剂及用带有纤维素酶增效保护剂的纤维素酶处理纤维素系纤维的方法。该增效保护剂含有有机溶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保护剂、有机酸。将增效保护剂、纤维素酶和水混合于5—25℃进行保存。将纤维素系纤维浸泡在... 张镁 张晓岭 刘瑞琼 涂赞润文献传递 S—100 吸收性止血绫在生物体内吸收及代谢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998年 本文针对水溶性S-100吸收性止血绫用于体内止血后,对其吸收代谢及是否会引起血管内血栓等问题作试验,结果表明,该材料植入体内后,可发生降解,其中大部分进入循环器官代谢排出体外;其最大血药浓度也未引起血粘度变化,不会形成血栓,因此可被体内吸收而无任何副作用. 张镁 涂赞润 王春仁 田文华关键词:医用纺织品 止血绫 体内代谢 光敏变色微胶囊的合成及其在纺织品中的应用 被引量:23 1999年 合成了一种螺环类光敏变色染料,并采用微胶囊技术将变色染料微囊化,大大提高了其耐疲劳性、抗氧化性以及对酸、碱、氧等化学环境的稳定性;探讨了芯材/壁材用量比、搅拌速度及成膜剂W的加料方式和速度对变色微胶囊粒径分布的影响。应用测试证明,所制备的光敏变色微胶囊印花浆具有良好的耐疲劳性、皂洗牢度和日晒牢度。 涂赞润 任宏图关键词:印花色浆 微胶囊 染料 水溶性止血纺织材料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被引量:3 1997年 血液为非牛顿流体,其粘度变化与凝血机制密切相关.水溶性止血纺织材料为线型高分子聚合物,在溶解过程中,粘度受剪切应力及其他因素影响极大.本文从流变学的角度,研究了水溶性纺织材料与血液相互作用的机理,提出水溶性材料应具有吸水溶胀、产生较大粘度的特点,在吸血溶胀过程中,使血液变稠,减少血小板、红细胞的流失,并增加其碰撞的机会,促进血小板、红细胞的聚集和变形,从而启动换血瀑布反应.本文为该类产品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依据. 张镁 田文华 涂赞润 王春仁关键词:医用纺织品 血液流变学 止血材料 纤维素酶的增效与保护问题浅析 被引量:3 1996年 本文从探讨酶的活性本质入手,提出酶的增效与保护,实质是如何使酶的活性中心处于酶蛋白质三维立体构象的最佳位置,并使该位置因竞争性抑制剂的加入而保持稳定的问题。通过考察酶的组成、浓度、pH值、温度、无机离子、有机溶剂及表面活性剂等对纤维素酶活力的影响因素,筛选出可使纤维素酶增效并保持稳定的助剂。同时还探讨了纤维素酶微囊化的途径,为降低纤维素酶加工成本提供了参考依据。 张镁 涂赞润 张晓岭 刘瑞琼关键词:活性 稳定性 纤维素酶 织物 整理剂 水溶性止血纺织材料对血小板和血栓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3 1998年 水溶性止血纺织材料是脱脂纤维素经化学处理而成,具有生物止血活性。作者研究了该类止血材料对血小板粘附及体外血栓形成的影响。止血纺织材料在液体中形成胶体颗粒并吸附激活血小板,参与止血过程,血小板粘附率约50%。体外血栓形成试验表明,在凝血机制发生障碍的情况下,S-99和S-100止血纺织材料仍能形成血栓,明显比海藻类止血材料要好。 田文华 张镁 雷学会 王春仁 王春仁 涂赞润关键词:水溶性 不溶性 血栓形成 水溶性止血纺织材料止血机理研究 被引量:6 1997年 本文采用微观与宏观、动态与静态、体外与体内、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血小板粘附试验、凝血因子试验、血液流变学试验、体外血栓形成试验、动物活体试验、研究了水溶性止血纺织材料物理、化学因素变化对止血性能的影响规律,初步明确了水溶性纺织材料止血机理在于物理、化学、生物三方面作用。 张镁 涂赞润 王春仁 田文华 雷学会 奚廷斐关键词:止血材料 止血机理 水溶性止血纺织材料在生物体内的分光光度测定 1997年 本文探讨了水溶性止血材料在生物体内分光光度测定法的原理、分离方法和可靠性,由此确立了多糖类水溶性纤维素材料在生物体内分光光度测定法.该测定方法在定量研究该类材料在体内循环代谢途径时,避免了同位素示踪法放射性污染和高压液相色谱法干扰因素多的弊病,为定量测定该类高分子材料在生物体内的含量,提供了一种简易可靠的途径. 张镁 涂赞润 田文华 雷学会关键词:分光光度法 水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