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食管
  • 4篇食管癌
  • 4篇肿瘤
  • 4篇贲门癌
  • 4篇淋巴
  • 4篇淋巴结
  • 4篇淋巴结转移
  • 3篇食管肿瘤
  • 2篇营养管
  • 2篇手术
  • 2篇受体
  • 2篇术后
  • 2篇切除
  • 2篇切除术
  • 2篇注射
  • 2篇细胞
  • 2篇肠营养
  • 1篇单克隆
  • 1篇单克隆抗体
  • 1篇凋亡

机构

  • 10篇合肥市第三人...
  • 4篇安徽省合肥市...
  • 1篇复旦大学附属...

作者

  • 14篇汪永和
  • 11篇张科
  • 8篇岳庆峰
  • 8篇江陈
  • 4篇孙永刚
  • 2篇李学文
  • 1篇程庆华
  • 1篇何明坤

传媒

  • 4篇安徽医药
  • 3篇安徽卫生职业...
  • 2篇肿瘤研究与临...
  • 2篇安徽医学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国中医急症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08
  • 1篇2007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探讨贲门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
2011年
目的:探讨贲门癌淋巴结转移的一般规律。方法:对手术切除的33例贲门癌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贲门癌的淋巴结转移的规律。结果:共计清扫482枚淋巴结,127枚淋巴结转移。其中11例没有淋巴结转移;8例中每例仅只有1枚淋巴结转移,其中1例转移至食管旁,1例转移至胃左动脉旁,1例转移至贲门旁,1例转移至胃大弯,另4例转移至胃小弯;其余14例有2~20枚淋巴结转移,其中12例均转移至胃大、小弯、贲门旁、胃左动脉旁和下段食管旁。结论:贲门癌的淋巴结转移主要向下转移,胃大小弯、贲门旁和胃左动脉旁转移最常见。
汪永和魏祥志张科李学文
关键词:贲门癌淋巴结转移手术
解聚素-金属蛋白酶17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2018年
目的 探讨解聚素-金属蛋白酶17(ADAM17)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人食管鳞状细胞癌(ES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66例ESC患者术后病理组织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6例ESC组织及33例癌旁组织中ADAM17与EGFR蛋白的表达,分析二者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Kendall法分析二者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ESC组织中ADAM17与EGFR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癌旁组织[68.2%(45/66)比33.3%(11/33),χ^2=10.874,P=0.001;66.7 %(44/66)比39.4%(13/33),χ^2=6.699,P=0.01].ADAM17蛋白、EGFR蛋白的表达与ESC病理TNM分期、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χ^2值分别为4.797、4.890、6.089;8.790、8.766、10.154,均P<0.05).ADAM17蛋白的表达与EGFR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s=0.368,P< 0.05).结论 ADAM17和EGFR在人ESC组织中呈高表达,且二者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存在相互作用.二者联合检测可能有助于ESC转移程度的判断及预后评价.
岳庆峰吴莉莉相加庆魏祥志汪永和张科江陈
关键词:食管肿瘤免疫组织化学
杂交瘤细胞克隆化培养及其分泌的单克隆抗体的纯化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纯化单克隆抗体。方法:先将分泌单抗N35的杂交瘤细胞P35作克隆化培养,再应用protein A-sepharose CL-4B制备免疫亲和层析柱,纯化单克隆抗体。结果:单抗纯化后电泳呈一条带,且保存良好的免疫活性。结论:有限稀释法对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是十分有效的,应用protein A-sepharose CL-4B亲和层析法可以有效地纯化单克隆抗体。
汪永和魏祥志何明坤
关键词:纯化单克隆抗体
贲门癌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及意义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探讨贲门癌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以期为贲门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对65例采用手术治疗的贲门癌患者淋巴结进行分组并行病理检查,依据转移淋巴结的分布特点,分析转移规律。结果 65例共清扫淋巴结866个,转移度28.1%,转移率72.3%。胸腔淋巴结转移率为18/65(27.7%),腹腔淋巴结转移率为46/65(70.8%)。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均与淋巴结转移率相关。结论贲门癌有向胸、腹腔两野淋巴结转移的倾向,多数贲门癌的淋巴结遵循逐站转移、按贲门淋巴在腹腔、胸腔的引流规律转移。外科治疗应根据肿瘤大小选择,以经胸路径为主,腹部切口为辅,清扫胸、腹腔两野淋巴结。
张科江陈汪永和魏祥志
关键词:贲门癌淋巴结转移
诱骗受体3与肿瘤的研究进展
2012年
诱骗受体3(DcR3)基因在一些肿瘤细胞中表达明显增加,DcR3通过竞争性阻断与Fas/FasL、LIGHT及TL1A/DR3信号通路,调节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逃避免疫监视、形成肿瘤血管,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DcR3有可能成为一种全新的肿瘤特异性标志物,在肿瘤发生、发展、预防、诊断、治疗、预后及疗效观察方面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为临床应用揭开新的篇章。
岳庆峰汪永和魏祥志(审校)
关键词:肿瘤细胞凋亡
空肠营养管盲置在食管癌Ivor-Lewis术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Ivor?Lewis术中盲置空肠营养管的方法。方法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实施Ivor?Lewis食管中下段癌切除术病人19例,均采用盲置空肠营养管。主要步骤包括:(1)经腹游离胃;(2)食管肿瘤切除和胃食管胸内吻合;(3)在巡回护士协助下,术者经食管裂孔盲置空肠营养管。结果所有病例未发生营养管相关不良事件,19例均成功放置。结论Ivor?Lewis食管癌切除术中盲置空肠营养管是一种可行的置入方式。外科医生通过练习可以熟练掌握。
汪永和魏祥志岳庆峰张科孙永刚江陈
关键词:食管肿瘤食管切除术
初期开展心脏瓣膜病外科治疗23例的经验和教训分析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23例心脏瓣膜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初期开展瓣膜外科治疗所应汲取的经验和教训。方法全组除1例为主动脉右瓣冠脱垂外,其余22例均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共有二尖瓣病变19例次,主动脉瓣病变15例次,其中主动脉瓣、二尖瓣联合瓣膜病变11例;均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下,经胸正中切口,常规建立体外循环。二尖瓣置换术(MVR)采用右房—房间隔入路,多数采用2-0 prolene线连续缝合,主动脉瓣膜替换(AVR)采用主动脉根部切口,采用双头带垫间断褥式缝合,必要时可间断单针缝合。双瓣膜置换先置换二尖瓣,再置换主动脉瓣。合并三尖瓣中度以上关闭不全病例,同期行Devega术或置环成形术(TVP)。合并CABG患者先在体外循环下行桥血管远端吻合,再行瓣膜置换术,并行循环下进行桥血管近端吻合。结果术后心脏21例自动复跳,2例心外膜除颤后复跳,术后再次开胸止血1例,房间隔切口裂开1例,呼衰及精神症状1例,均经积极治疗痊愈出院。全组无死亡病例。术后1周复查心超均未发现瓣周漏。术后全部随访至今,随访患者心功能都有不同程度好转。结论准确掌握手术时机,充分术前准备及正确围术期处理,术中积极保护心肌和左室功能,正确处理合并症,可明显提高瓣膜置换术的成功率,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魏祥志江陈汪永和张科岳庆峰孙永刚
关键词: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人工心脏瓣膜
食管癌患者血清12项肿瘤标志物的水平变化及意义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观察食管癌患者血清12项肿瘤标志物(C12)水平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C12系统检测84例食管癌患者(食管癌组)和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C12水平、阳性表达率,并比较其在肿瘤转移、未转移者间的差异。结果食管癌组中CA199、CEA、Ferritin、β-HCG、CA125、HGH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食管癌组中的CA199(23.8%)、CEA(34.5%)、Ferritin(32.1%)、AFP(11.9%)、CA125(27.4%)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食管癌组C12阳性率为34.5%,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转移者C12阳性率(66.6%)明显高于未转移者(6.67%)(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血清C12水平明显升高,C12检测对食管癌的诊断及转移的评估有一定价值。
江陈魏祥志张科汪永和
关键词:食管肿瘤肿瘤标志物
贲门癌、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应用的体会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在贲门癌、食管癌患者术后的实施方法与临床效果。方法对132例贲门癌、食管癌患者在术中经鼻留置营养管,术后经鼻肠管给予EN治疗;对照组30例患者未进行肠内营养。结果所有贲门癌、食管癌患者术中均顺利留置鼻十二指肠营养管,行肠内营养的患者吻合口瘘、肺部感染、切口感染、术后胃排空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术后肛门排气和排便时间也明显缩短。结论贲门癌、食管癌患者术后应用EN,能保护胃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感染能力,改善营养,减少费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增强康复信心,是患者术后简便、安全、有效的营养补给法。
魏祥志张科汪永和岳庆峰
关键词:贲门癌食管癌十二指肠营养管肠内营养
中段食管癌根治术扩大二野清扫淋巴结的临床体会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探讨胸中段食管癌扩大二野清扫的淋巴结转移规律。方法从2008年9月至2012年9月对52例胸中段食管癌患者以Ivor-Lewis术式为基础进行扩大二野清扫,并对淋巴结转移规律进行分析。结果 52例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6.5%(19/52),死亡1例。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50%(26/52)。共清扫淋巴结1 426枚,其中99枚淋巴结发生转移,淋巴结转移度为6.9%;主要集中在颈深组、食管旁、喉返神经旁、隆突下、贲门区和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7.3%、19.2%、7.6%、13.4%、25%和5.7%;转移度分别为15.2%、17.2%、6.1%、19.2%、24.2%和3.0%。早期食管癌和进展期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5%和52.1%,转移度分别为1.9%和7.1%,两者转移率和转移度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178、1.083,P<0.05)。结论胸中段食管癌有广泛转移的倾向,颈深区及上纵隔区域是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区域。Ivor-Lewi术式更方便胸中段食管癌切除和现代二野淋巴结的清扫,并且以此为基础经右胸顶对颈深区淋巴结清扫也是安全可行的。
汪永和魏祥志岳庆峰张科孙永刚江陈
关键词:淋巴结转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