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艳香
- 作品数:20 被引量:67H指数:4
- 供职机构:江门市中心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预防经外周静脉中心置管(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探讨
- 机械性静脉炎是经外周静脉中心置管(PICC)置管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牛率为2.6-12%,多发生于置管后1周内,静脉炎处理不当或严重的静脉炎需拔除置管,导致治疗计:划无法执行。机械性静脉炎重在早预防、早治疗。本文总结预...
- 梁素芳林艳香温咏婵
- 关键词:机械性静脉炎外周静脉
- 文献传递
- 体表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的护理体会
- 静脉留置针是近几年来在我国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护理技术操作,它已逐步取代了传统的头皮钢针。其优点是具有方便快捷,减轻患者由于反复穿刺机械损伤而引起的痛苦,保护血管,减少液体外渗,同时保证合理用药,提高疗效,保持静脉通道的通...
- 林艳香
- 关键词:外套管护理体会
- 文献传递
- 改良病人身份确定制度在ART治疗病人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探讨改良病人身份确定制度在ART治疗病人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4年3—6月入我科行治疗及护理的病人为对照组,以2014年7—9月入我科行治疗的病人作为实验组,实施改良病人身份确定制度,即采用常规的核对制度与病人指纹验证确认相结合。通过前后对比,分析临床护士核对病人身份识别工作耗时、等候手术病人投诉率、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病人对临床护理满意度。结果通过实施改良病人身份确定制度,护士核对病人身份识别工作耗时缩短至(20.48±3.421)s,等候手术病人投诉率降低至0.50%,无不良事件发生,患者对临床护理满意度各方面均较改良前有所提升,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改良病人身份确定制度应用于ART治疗病人安全管理中,可减少护士身份识别耗时时间,降低ART病人等候手术病人投诉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并提高了临床护理满意度,提升了临床护理质量,可在医院中推广使用。
- 林艳香郭江华方艳雅黄美娇梁细妹李锦红冯丽英卢桂英
- 关键词:ART治疗安全管理
- 尿失禁的脑卒中男性患者的临床护理研究
- 目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以及男性脑血管病发病率日渐增高的趋势,脑卒中后病人发生尿失禁率高,尿失禁的护理管理问题已十分突出。对于此类尿失禁病人,传统方法可采用留置弗雷氏尿管、男用尿壶、阴茎套外接尿袋、纸尿裤进行...
- 梁素芳林艳香温咏婵
- 关键词:阴茎套男性病人尿失禁接尿袋保鲜袋
- 文献传递
- 急性脑血管病的饮食护理
- 饮食护理对急性脑血管病的预后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急性脑血管病人的病情轻重不一,要满足机体营养、代谢需要,保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就要选择合理的饮食护理方法,才能促进疾病的康复.
- 林艳香
- 关键词:饮食护理脑血管疾病临床护理
- 文献传递
- QC活动降低外周静脉输液拔针后皮下淤血率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降低外周静脉输液拔针后皮下淤血率,提高护理质量,提高病人的满意度。方法成立Oc小组,用5M选题法,确定“降低外周静脉输液拔针后皮下淤血率”为研究课题,运用PDCA的循环方法,通过调查、要因分析,制定护理对策、效果检验方法以及巩固措施等。结果外周静脉输液拔针后皮下淤血率由28.1%下降到14.1%,病人满意度由86.6%上升到94.1%,护理人员操作评分由f81.44±12.13)提高到f96.78±4.51)。结论开展QC活动,能降低外周静脉输液拔针后的皮下淤血率,提高护理质量,提升病人满意度,激发护士工作热情,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 梁素芳蒋雅兰刘乐乐朱冰珍林艳香温咏婵李菊红
- 关键词:拔针皮下淤血
- 两种换药方法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被引量:7
- 2012年
- 目的通过观察两种换药方法在气管切开伤口中的应用效果,探讨气管切口换药的最佳方法。方法将64例神经内科脑卒中行气管切开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应用常规的无菌纱块换药方法,实验组应用康惠尔泡沫敷料进行气管切开换药。对两组的换药频率、切口感染发生率和拔管时间进行比较,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拔管时间和换药频率的比较采用t检验。所有数据采用SPSSll.0软件进行处理。结果实验组换药频率为(0.89±O.31次/天,对照组为(1.09±0.25)次/天,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仅有8例发生切口感染,对照组有16例发生切VI感染,两组感染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患者的气管套管拔管时间(11.09±1.35)天,对照组拔管时间(12.47±2.33)天,两组拔管时间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应用康惠尔泡沫敷料对脑卒中患者气管切开的伤口进行换药,减少伤口换药频率,可降低感染率,缩短拔管时间,操作简便,明显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及思想负担,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1]。
- 林艳香陈秀萍
- 关键词:气管切开患者
- 护理干预在帕金森病患者肢体功能训练中的应用被引量:17
- 2015年
-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帕金森病患者肢体功能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3年3月收治的50例帕金森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同期对照试验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按照帕金森病治疗指南进行治疗,并给予常规护理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多项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1个月后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评分、Barthel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Hoehn-Yahr五期分级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够促进帕金森病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 林艳香
- 关键词:护理干预帕金森肢体功能训练生活质量
- 记忆力训练在非重度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中的临床探讨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通过加强患者记忆力训练,加强患者记忆,提高认知能力,延缓或避免VCI向VD发展。方法将非重度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和实验组(常规护理+记忆力训练),两组患者分别于入院时及治疗3个月后进行神经心理学量表(MMSE、ADL、CDR)评分;入院时、治疗6个月后及治疗12个月后进行Lawton功能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定日常生活能力。结果实验组治疗3个月后,非重度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的MMSE评分较干预前平均上升了3.97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DL评分较干预前平均下降了3.66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治疗6个月后及治疗12个月后的Lawton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加强非重度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的记忆力训练,能有效改善和提高患者的认知功能,延缓或避免VCI向VD发展有明显效果,改善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有重要意义。
- 林艳香梁素芳李菊红温咏婵蒋雅兰朱冰珍
- 关键词:记忆力训练
- 脑卒中患者早期良肢位摆放的护理体会
- 脑卒中包括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和缺血性脑卒中(脑梗塞、脑血栓),脑卒中具有发病急骤、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常遗留有不同程度的语言、肢体运动等功能障碍,不但影响患者自身的生活质量,并且给家属带来生理、心理、...
- 林艳香
- 关键词:护理体会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