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丹军

作品数:38 被引量:501H指数:19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教育厅科技项目福建省科技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篇生物学
  • 17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4篇精子
  • 8篇黄鱼
  • 8篇大黄鱼
  • 7篇性腺
  • 6篇倒刺鲃
  • 6篇黑脊倒刺鲃
  • 6篇刺鲃
  • 5篇温度
  • 5篇超微
  • 5篇超微结构
  • 4篇性腺分化
  • 4篇鱼类
  • 4篇人工繁殖
  • 4篇卵胎生
  • 4篇精子发生
  • 4篇黄颡
  • 4篇黄颡鱼
  • 4篇褐菖YOU
  • 4篇繁殖
  • 3篇硬骨鱼

机构

  • 38篇福建师范大学
  • 4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福建农林大学

作者

  • 38篇林丹军
  • 33篇尤永隆
  • 7篇苏敏
  • 3篇刘丽丽
  • 3篇唐良华
  • 3篇张健
  • 2篇韦颖
  • 2篇陈莲云
  • 2篇钟秀容
  • 2篇岳敏娟
  • 1篇程晓春
  • 1篇郑小真
  • 1篇李桑
  • 1篇陈玉红
  • 1篇江寰新
  • 1篇陈炳英
  • 1篇骆嘉
  • 1篇薛秀华
  • 1篇郑欣欣
  • 1篇颜雅雅

传媒

  • 7篇Zoolog...
  • 6篇Curren...
  • 5篇福建师范大学...
  • 3篇淡水渔业
  • 2篇实验生物学报
  • 2篇热带海洋学报
  • 2篇华东地区20...
  • 1篇现代渔业信息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福建畜牧兽医
  • 1篇动物学杂志
  • 1篇水产科学
  • 1篇水生生物学报
  • 1篇台湾海峡
  • 1篇福建水产
  • 1篇福建农林大学...
  • 1篇亚热带资源与...

年份

  • 2篇2010
  • 2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 5篇2006
  • 3篇2004
  • 2篇2003
  • 4篇2002
  • 1篇2001
  • 4篇2000
  • 1篇1999
  • 2篇1998
  • 2篇1997
  • 2篇1996
  • 1篇1992
  • 1篇1991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黑脊倒刺鲃卵子发生中生殖质的产生被引量:13
2004年
采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对黑脊倒刺的卵原细胞和各期卵母细胞中生殖质的形成过程进行观察。仅在卵原细胞和Ⅱ时相卵中观察到了生殖质的产生过程 ,在Ⅲ、Ⅳ时相卵中未观察到生殖质的产生过程。生殖质来源于核仁。它从细胞核中释放出来 ,进入细胞质。卵原细胞和卵母细胞产生生殖质的方式不同。在卵原细胞的生殖质形成过程中 ,生殖质的前体物质先移到核膜内侧 ,核膜解体 ,形成囊泡 ,随后 ,在生殖质前体物质所在处的内侧重新形成核膜 ,这样 ,细胞核表面就形成一个凹陷 ,生殖质前体物质位于核表面的凹陷之中 ,就这样被隔离于细胞核之外而进入细胞质中 ,成为生殖质。生殖质形成后 ,在细胞质中与线粒体相结合。生殖质的这种形成方式与精原细胞中拟染色体的形成方式相似。而在卵母细胞的生殖质形成过程中 ,生殖质的前体物质移到核膜内侧之后 ,核膜并无囊泡化 ,核孔明显 ,生殖质的前体物质通过核孔离开细胞核 ,位于细胞核表面 ,形成生殖质。生殖质产生之后也与线粒体结合。以后 ,生殖质连同线粒体离开细胞核。生殖质最终与线粒体分离 ,分散于细胞质中。在Ⅲ时相卵中 ,生殖质细小 ;在Ⅳ时相卵中 。
尤永隆林丹军苏敏
关键词:黑脊倒刺鲃卵子发生生殖质线粒体核膜
性成熟黄颡鱼Pseudobugrus fulvidraco(Richardson)精巢的年周期变化Ⅰ:生精部的周年变化被引量:28
2000年
黄颡鱼的精巢从外形上分为上、下两段 .上段为生精部 ,下段为贮精囊 .性成熟黄颡鱼精巢的生精部为小叶型结构 ,其周年变化经历如下过程 : 期— 期— 期— 期— 期 .4月下旬开始生精活动的启动 .生殖季节为 5~ 7月 ,5月生精部处于 期 .6~ 7月生精部处于 期 ,产生大量精子 .8~ 1 1月虽非生殖季节 ,生精部仍进行生精活动 .1 2月至翌年 4月 ,生精部处于 期 ,并以 期精巢过冬 .贮精囊在生殖季节分泌活动旺盛 。
郑小真林丹军尤永隆
关键词:黄颡鱼性成熟鲇形目
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精子的超微结构被引量:73
1996年
黄颡鱼精子由头部、中段和鞭毛(尾部)三部分组成。头部的主要结构是细胞核。核中浓缩了的染色质呈颗粒状。染色质中有核泡存在。核泡中有致密颗粒状物。植入窝里井状,从核后端往前深陷入核的中央。中段的中心粒复合体位于植入窝中,结构独特。近端中心粒和基体首尾相对,排在同一直线上。某些精子的近端中心粒的中央腔中能见到一、二个粗大的颗粒状物。基体的中央腔中有一对中央微管。近端中心粒和基体之间有中心粒间体将两者隔开。中段的袖套连接于细胞核之后,其中分布着线粒体和一些囊泡。近袖套内膜处的细胞质中有一层膜与袖套内膜平行。鞭毛细长,其起始端位于袖套腔中。鞭毛上长有两排侧鳍。侧鳍呈波纹状,分居轴丝两侧,大致与轴丝的两条中央微管同在一个平面上。侧鳍的基部有囊泡。
龙永隆林丹军
关键词:鱼纲黄颡鱼精子超微结构
褐菖■精细胞晚期的变化及精子结构研究被引量:51
1998年
本文研究卵胎生硬骨鱼褐菖(Sebastiscusmarmoratus)精细胞的成熟变化和精子结构。褐菖精细胞发育晚期已具有硬骨鱼类精子的结构雏形:细胞核的背面较平坦,腹面稍外鼓,呈弧面;染色质浓缩成团块状,核的腹侧和后端的染色质较致密;中心粒复合体由近端中心粒和基体组成,近端中心粒和基体排成“L”形;近端中心粒向细胞核的背侧伸出中心粒附属物,中心粒附属物由9条微管组成,9条微管围成一筒状结构,类似轴丝。在晚期精细胞形成精子的过程中,中心粒附属物和近端中心粒相继退缩以至消失不见,同时细胞核后端的形状也随着发生变化。中心粒附属物和近端中心粒的相继消失可以看作是成熟的最后标志。精子的中心粒复合体由基体及其上方的基体帽组成,袖套接于核的后端,其中约有30~40个线粒体;鞭毛从袖套腔中伸出,鞭毛的中心结构是轴丝;轴丝外方为细胞质形成的侧鳍,在鞭毛的近核段,轴丝两侧的侧鳍较宽且不对称。
林丹军尤永隆
关键词:精子
黑脊倒刺鲃生精细胞拟染色体的形成过程被引量:11
2003年
电子显微镜观察了黑脊倒刺把生精细胞中拟染色体的形成过程。拟染色体在初级精原细胞中形成。在初级精原细胞的细胞核中,拟染色体前体物质先附着于核膜内侧,该处核膜崩溃并在拟染色体前体物质的内侧,新核膜形成。新核膜将拟染色体前体物质分隔出细胞核之外新核膜呈凹陷状。拟染色体前体物质集中于该凹陷中,并聚集成拟染色体。新核膜上有较大的空隙核内还有少量拟染色体前体物质通过该空隙进入核表面的凹陷中,并结合到拟染色体上黑脊倒刺鲃生精细胞拟染色体的形成方式与通常认为的核内物质通过核孔排出核外的方式不同,似可表明核内物质向外运输存在着另一种机制。拟染色体形成后不久就与线粒体结合,并离开核凹在以后的发育过程中,拟染色体又与线粒体分离。
尤永隆林丹军
关键词:生精细胞鱼类
泥鳅的性腺分化及温度对性腺分化的影响被引量:28
2007年
通过组织学方法观察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原始生殖细胞(PGCs)的迁移、生殖嵴的生成和性腺分化,并且研究了不同温度下性腺分化的差异。结果表明:1日龄仔鱼PGCs位于消化管上方的脏壁中胚层中;5日龄时PGCs迁移到背部的腹膜上皮上;10日龄时生殖嵴生成;20日龄时PGCs迁入生殖嵴,形成原始性腺;25日龄时原始性腺开始向卵巢分化;30日龄时原始性腺向精巢分化。46日龄时,双侧卵巢已经合并成1个卵巢。仔鱼孵化后的25~30d为性腺分化的关键时期。在自然水温(23-25)℃和较低水温(22±1.0)℃中培育的幼鱼,雄性率分别为(51.1±1.5)%和(48.6±1.8)%,而培育于较高水温[(27±1.0)℃,(32±1.0)℃]中的泥鳅,雄性率分别达到了(82.0±3.4)%和(90.0±2.5)%,有些个体出现了雌雄同体的现象。研究表明,温度影响泥鳅的性腺分化,高温会诱导产生雄性。
陈玉红林丹军尤永隆
关键词:泥鳅温度性腺分化雄性率
黑脊倒刺鲃性腺早期分化的研究被引量:14
2008年
对黑脊倒刺鲃(Spinibarbus caldwelli)早期性腺分化的过程进行了显微和亚显微研究。结果显示:在5日龄仔鱼中,观察到生殖嵴出现;在28日龄稚鱼中,观察到精巢的早期分化;在32日幼鱼中,观察到明显分化;而直到42日龄幼鱼中,才观察到早期卵巢的早期分化;在90日龄幼鱼中,观察到明显分化。结果表明,黑脊倒刺鲃的精巢分化要明显早于卵巢的分化。
苏敏林丹军尤永隆唐良华
关键词:性腺
鱼类原生殖细胞的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08年
苏敏林丹军尤永隆唐良华
关键词:原生殖细胞鱼类
卵胎生硬骨鱼褐菖精巢的周期发育被引量:40
2000年
研究了卵胎生硬骨鱼褐菖 (Sebastiscusmarmoratus)的精巢结构和生殖周期。褐菖精巢属于小叶型。每年 8~ 9月 ,精巢处于精原细胞增殖期。初级精原细胞分裂增殖 ,产生次级精原细胞。后者和支持细胞组成精小囊。 10月~翌年 1月进入精子发生期。精小囊中的生殖细胞进一步发育 ,逐渐形成精子。 2~ 7月是精子退化吸收期 ,精巢中仅有初级精原细胞和残余的精子。在生殖季节 ,精子经由输出管和输精管运至尿殖突 。
林丹军尤永隆陈莲云
关键词:褐菖YOU精巢结构生殖周期卵胎生硬骨鱼
泽蛙的性腺分化及温度对性别决定的影响被引量:13
2008年
通过组织学方法观察了泽蛙(Rana limnocharis)原始生殖细胞(PGCs)的迁移、原始性腺的形成和性腺分化,并且探讨在不同的培育温度条件下性腺分化的差异。泽蛙的性腺分化有其特殊性:生殖嵴形成时,其中既有体细胞,又有原生殖细胞;无论原始性腺是分化成为精巢还是卵巢,其中都出现一个初生性腔。蝌蚪孵化后的17-34d(Gosner 26-38期)为性腺分化的敏感时期。在蝌蚪孵化后的第2d(Gosner 25期),分别用不同水温18℃±1℃、30℃±1℃、32℃±1℃、34℃±1℃培育蝌蚪,直至完成变态幼蛙(Gosner 46期)形成。自然水温23℃-25℃为对照。对照组的雌、雄性比接近1∶1(1∶1.06);18℃±1℃实验组的雌、雄比例为1.83∶1,雄性率仅35.1%(P<0.01);从30℃±1℃实验组起,雄性率提高,34℃±1℃实验组的雄性率达74.0%(P<0.01)。较高的培育温度可使泽蛙蝌蚪性别分化趋向雄性,而较低的培育温度则使蝌蚪雌性化。泽蛙的性别分化属于温度依赖型性决定(TSD)。当前全球性气候变暖对两栖类性比的稳定存在着威胁。
李桑尤永隆林丹军
关键词:泽蛙性腺分化温度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