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维新

作品数:78 被引量:197H指数:7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队临床高新技术重大项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临床高新技术重大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0篇期刊文章
  • 1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4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7篇帕金森
  • 17篇帕金森病
  • 14篇手术
  • 10篇电刺激
  • 10篇脊髓
  • 9篇丘脑
  • 8篇疗效
  • 7篇丘脑底
  • 7篇丘脑底核
  • 7篇脑深部
  • 7篇脑深部电刺激
  • 7篇畸形
  • 6篇电刺激治疗
  • 6篇毁损
  • 5篇枢椎
  • 5篇术后
  • 5篇寰枢
  • 5篇寰枢椎
  • 5篇颈椎
  • 4篇定向手术

机构

  • 77篇第四军医大学...
  • 8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新乡市中心医...
  • 1篇榆林市第一医...

作者

  • 77篇李维新
  • 44篇高国栋
  • 27篇王学廉
  • 21篇梁秦川
  • 17篇王鹏
  • 14篇江伟
  • 13篇王举磊
  • 11篇衡立君
  • 11篇贺世明
  • 11篇贾栋
  • 10篇曾文
  • 10篇左威
  • 9篇李立宏
  • 9篇郭效东
  • 8篇赵振伟
  • 8篇李江
  • 6篇秦怀洲
  • 6篇王鹏
  • 5篇张雷
  • 5篇张华

传媒

  • 8篇中国临床康复
  • 6篇立体定向和功...
  • 5篇第四军医大学...
  • 5篇中华神经医学...
  • 5篇医食参考
  • 3篇中华神经外科...
  • 2篇中国神经精神...
  • 2篇神经解剖学杂...
  • 2篇中国临床神经...
  • 2篇临床神经外科...
  • 2篇医学与哲学(...
  • 2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国药物依赖...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河南医药信息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中国医学伦理...
  • 1篇实用口腔医学...
  • 1篇人民军医
  • 1篇西北国防医学...

年份

  • 2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8
  • 10篇2017
  • 7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4篇2008
  • 5篇2007
  • 4篇2006
  • 9篇2005
  • 4篇2004
  • 5篇2003
  • 2篇2002
  • 2篇2001
7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绞股蓝皂苷对原代培养胚鼠中脑多巴胺能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
2009年
目的探讨绞股蓝皂苷(GPs)对原代培养的胚鼠中脑多巴胺(DA)能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原代培养胎鼠中脑腹侧神经细胞,分别应用100、200、400、800μg/mL GPs作用6h、12h、24h、48h、72h、96h,同时设空白对照组和阳性对照m6F)组,应用MTT比色试验检测GPs对细胞活性的影响,筛选GPs的最佳作用浓度和时间。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抗酪氨酸羟化酶(TH)的表达;应用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诱导细胞损伤,同时设空白对照组和Gps预处理组.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和细胞凋亡。结果MTT检测结果显示400μg/mLGPs作用48h后细胞活性最高,与NGF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H免疫染色显示400μg/mL GPs组和NGF组TH阳性细胞数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NOS免疫染色和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400μg/mL GPs预处理组iNOS阳性细胞数和细胞凋亡率高于空白对照组.但仍低于MPT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400μg/mL GPs作用48h对MPTP诱导的DA能神经细胞的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熊东李维新王鹏贾栋杨浩高国栋
关键词:绞股蓝皂苷多巴胺能神经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下颈椎损伤手术方式选择的初步体会
江伟李维新王鹏左威程超
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对小猪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监护作用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观察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时脑部生物电阻抗断层(EIT)成像的变化规律.探讨其机制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枕大池单次注血模型模拟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应用脑EIT成像系统进行连续动态监护,得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EIT成像的动态变化。结果成功建立模型8例,EIT监护图像变化显示注血早期颅脑前部阻抗降低明显,后部电阻抗轻度降低:注射结束后全脑电阻抗逐渐升高,颅脑后部增高明显。结论脑EIT成像对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电阻抗变化具有敏感性,并对出血部位有一定的定位作用,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李连峰徐灿华赵振伟王樑史学涛游宇李维新董秀珍高国栋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电阻抗成像生物电阻抗监护
脑深部电刺激双侧丘脑底核对帕金森病“冻结足”的治疗作用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脑深部电刺激(DBS)双侧丘脑底核(STN)治疗帕金森病(PD)的冻结足(FOG)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3例合并有冻结足的PD患者行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至少随访12个月。采用UPDRS运动评分(UPDRSⅢ)、UPDR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UPDRSⅡ)及UPDRSⅡ中的第14项"Freezing"项目的评分(FOG),分别对患者进行术前1周、术后6个月、12个月在药物治疗"开、关"期的基础评分及随访期间刺激器开启时的评分,尤其是"Freezing"项目得分多少及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13例PD患者运动功能症状改善良好,UPDRSⅢ、UPDRSⅡ评分下降显著(P<0.01)。在手术后的6、12个月,刺激器开启时患者"关"期的冻结足评分明显下降(P<0.01),而"开"期的冻结足没有改善(P>0.05)。结论STN-DBS能显著改善PD患者"关"期的冻结足,而对"开"期的冻结足没有显著影响。
郭效东高国栋王学廉李立宏梁秦川李维新李江
关键词:脑深部电刺激丘脑底核帕金森病
手术与非手术治疗帕金森病患者病情进展的对照
2005年
目的:比较手术加药物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和单纯药物治疗的患者1年后运动功能以及病情进展速度的差异。方法:选择2003-03/2005-03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24例,均为药物难治性,经临床评估可以接受苍白球毁损术者。其中12例接受单侧苍白球毁损术治疗并且有1年后随访资料者为手术组(术后1年仍接受药物治疗),另12例因各种原因不能接受手术仅进行单纯药物治疗者为非手术组。手术组首诊、术后1周及1年后,非手术组首诊及1年后均进行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运动部分评分(总分108分,评分越高,运动功能越差)评估病情和进展。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24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首诊时手术组和非手术组患者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运动部分评分比较无差异(30.41±5.65,29.30±5.50,P>0.05),术后1周手术组评分显著下降(20.17±2.31);1年后手术组评分显著低于于非手术组(25.66±3.15,36.12±5.22,P=0.000);而手术组术后1周与术后1年的评分差值与非手术组1年前后的评分差值比较无差异(t=-0.352,P=0.726)。结论:随访观察证明,接受了苍白球毁损术的患者运动功能改善程度明显优于未接受手术的患者;但是手术组患者术后的病情进展速度与非手术组患者无差别。因此,当患者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时,选择手术治疗可明显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李维新王学廉贺世明梁秦川高国栋
伏核手术治疗药物心理依赖的并发症分析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分析立体定向双侧伏核毁损术后并发症的神经解剖基础,提出预防和治疗方案。方法随访术后反馈存在并发症的近期药物依赖患者16例,部分患者复查CT或MRI,结合SchalternbrandBailey人脑图谱对靶点位置、毁损灶体积等与并发症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本组16例中,顺行性遗忘、动机形成障碍10例,性欲减退2例,可能与毁损体积过大有关;情感障碍2例、冲动行为1例,与毁损灶过低,影响前额叶底部皮质对认知、行为的调控有关;嗅觉迟钝1例,与嗅皮质损伤有关。结论并发症与靶点定位、毁损灶体积有关。通过精确定位、毁损参数控制可以达到减少并发症的目的。
衡立君王学廉贺世明李维新李立宏梁秦川李江赵振伟高国栋
关键词:伏核立体定位技术药物成瘾并发症
人工神经网络诊断帕金森病的应用研究被引量:20
2003年
目的:探讨人工神经网络模拟医学专家诊断帕金森病的应用价值。方法:以人工神经网络作为诊断预测手段,将帕金森病的诊断成立与否作为实际输出,以误差反向传播网通过对样本的一般情况、危险因素、病史、症状、体征、检验结果、药物治疗情况7大类共59项特征指标进行拟合获得预测结果。结果:网络训练误差指标0.03;检测样本与专家诊断对照χ2=0.03,P>0.975;网络诊断误诊率6.4%,漏诊率8.3%,准确度92.9%。结论:人工神经网络能够模拟医学专家进行临床诊断,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帕金森病诊断方法。
常崇旺高国栋陈洪李维新
关键词:人工神经网络帕金森病药物治疗
家族性帕金森病Parkin基因外显子缺失突变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研究Parkin基因外显子缺失突变与中国家族性帕金森病(PD)发病的关系,探讨Parkin基因缺失突变在家族性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与临床特点、手术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家族性PD患者36例为研究对象,正常人20例作为对照,提取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目的DNA片段,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arkin基因外显子4,6,7,10缺失情况,观察外显子的缺失分布及缺失率,并结合PD患者的手术疗效分析.结果:家族性PD患者36例有10例外显子缺失突变,其中外显子4缺失8例,6和7缺失各1例,缺失突变率为27.8%,外显子10未发现异常,对照组中无缺失突变;有外显子缺失突变患者的手术疗效较好.结论:Parkin基因外显子4,6,7缺失突变是我国家族性PD的致病原因之一,PD患者的手术效果与Parkin基因外显子缺失突变与否有关.
郭效东高国栋李立宏王学廉张华李维新梁秦川王举磊管定国
关键词:PARKIN基因帕金森病突变
伏隔核的外壳部和核心部毁损对大鼠吗啡觅药行为的影响(英文)被引量:3
2004年
背景:伏隔核对吗啡觅药行为的建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伏隔核内不同区域在形态学、神经化学和电生理学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别。目的:分析伏隔核各亚区(外壳、核心)在吗啡觅药行为中的作用,研究定向毁损对大鼠成瘾行为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由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干预:大鼠通过吗啡强化形成条件性地点偏好,在反应稳定后,使用直流电对大鼠进行外壳部或核心部毁损(或空白对照)。待大鼠恢复后进行吗啡复燃,并测试其地点偏好数据。主要观察指标:位置偏爱箱内最大停留时间。结果:在7d内,所有外壳毁损组和空白对照组动物均重新建立起了与毁损前相同的条件性地点偏好,最大停留时间分别为(647±46)和(662±29)s,均达到术前水平。但是,伏隔核核心部毁损却导致觅药行为的明显减退,最大停留时间由术前的(650±30)s减至术后的(463±40)s,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q=3.95,4.17;P<0.05)。结论:在药物相关刺激条件下,伏隔核核心在吗啡觅药行为的建立方面起重要作用。
王举磊高国栋王学廉王庆丰李维新
关键词:伏隔核吗啡毁损术前
手术戒毒持续降低阿片成瘾者对药物的渴求感
2010年
目的阿片类药物依赖是一种影响脑功能和行为的复杂疾病,其典型特点为无法控制的药物渴求和不计后果的反复觅药及用药行为。立体定向手术戒毒有望成为新的、有效的药物依赖治疗方法,但其远期有效性有待证实。本研究将探索手术戒毒对阿片成瘾者对药物渴求感的持续作用。方法随机抽取2004~2005年在我科接受立体定向戒毒手术的患者40例。失访7例,纳入研究33例(82.5%)。用视觉模拟评分法量化患者在术前、术后出院时、术后1年、术后5年时对药物的渴求程度。通过比较术后不同时间点评分与术前的变化,评价手术对药物渴求感的抑制效果。结果 33例患者中复吸15例(45.5%),操守18例(54.5%)。渴求程度评分:术前平均9.50、出院时1.96、术后1年2.18、术后5年2.52,术后各时间点渴求感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显著降低。在复吸患者中,术前吸毒史长短与术后5年渴求感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55)。另外,出院时渴求感评分在复吸与未复吸患者中差异显著,两组出院时评分与术后5年评分相比均无显著差异。结论立体定向戒毒手术能持续降低患者对阿片类药物的渴求感,其有望成为药物成瘾治疗的重要手段。
衡立君王学廉贾栋李维新高立高国栋
关键词:伏核药物依赖药物成瘾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