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明

作品数:16 被引量:60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帕金森
  • 4篇综合征
  • 3篇细胞
  • 3篇病患
  • 2篇症状
  • 2篇神经梅毒
  • 2篇神经系
  • 2篇神经系统
  • 2篇帕金森病
  • 2篇帕金森综合征
  • 2篇颅内
  • 2篇颅内静脉
  • 2篇颅内静脉窦
  • 2篇颅内静脉窦血...
  • 2篇梅毒
  • 2篇内静脉
  • 2篇静脉
  • 2篇静脉窦
  • 2篇静脉窦血栓
  • 2篇阿尔茨海默病

机构

  • 12篇中国医科大学...
  • 1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辽宁省肿瘤医...
  • 1篇解放军第一五...

作者

  • 16篇李明
  • 6篇娄凡
  • 4篇任艳
  • 3篇高连波
  • 2篇孟秀君
  • 2篇方蔷
  • 2篇滕伟禹
  • 2篇高红华
  • 2篇罗晓光
  • 2篇任玉峰
  • 2篇张圆圆
  • 2篇林巧
  • 2篇刘俊
  • 1篇张朝东
  • 1篇孙志熙
  • 1篇李艳艳
  • 1篇鄂伟
  • 1篇王晓宇
  • 1篇于长江
  • 1篇薛维爽

传媒

  • 2篇中华神经科杂...
  • 2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国康复理论...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西北国防医学...
  • 1篇现代消化及介...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山西医药杂志...
  • 1篇中国继续医学...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5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1997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40例颅内静脉窦血栓病例的回顾性研究
背景与目的:颅内静脉窦血栓(cerebral venous and sinusthrombosis,CVS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可以由多种危险因素诱发,临床表现多样,容易出现误诊和漏诊,但随着近年MRV,DSA ...
娄凡李明
以帕金森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神经梅毒3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正>本文是病案报道。神经梅毒患者中以帕金森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病例国内罕有报道,临床误诊率很高。例1男,58岁。因走路慢、记忆力减退半年,口齿不清2周就诊。半年来走路变慢、身体前倾、不摆臂、迈小步、表情少、反应慢伴记忆力...
娄凡李明罗晓光任艳
文献传递
早期帕金森病患者日间过度思睡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评价早期帕金森病患者(PD)日间过度思睡(EDS)情况,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PD患者72例及年龄与之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组68例,采用爱泼沃斯思睡量表(ESS)、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QSI)对其日间及夜间睡眠情况进行评价。对PD患者采用统一PD评定量表——运动检查(UPDRS-Ⅲ)、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运用Logistic回归对其运动功能、抑郁及认知功能进行评价和分析,并对EDS与其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早期PD患者ESS总评分(6.14±1.02)显著高于对照组(4.14±1.13)(P=0.001)。Logistic回归显示早期PD患者EDS与多巴胺受体激动剂、PQSI总分及合并周期性不宁腿或快速动眼睡眠期行为障碍相关。结论早期PD患者出现EDS较常见,主要与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的使用、夜间睡眠总质量、异态睡眠等相关。
娄凡李明任艳
关键词:帕金森病
缺氧诱导因子-1α在缺血性脑卒中模型中介导神经干-祖细胞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3
2017年
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是一种缺氧应答因子。脑缺血缺氧时,HIF-1α表达上调,调控下游基因表达,对脑缺血后能量代谢障碍的改善以及微循环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神经干-祖细胞的再生能促进脑梗死的功能恢复。HIF-1α可能通过Notch通路、Wnt/β-catenin通路等机制,介导神经干-祖细胞增殖、分化。
张东圆李明王正则张文冉许晓丹张丽莹田沈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缺氧诱导因子-1Α
早期康复护理改善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神经功能的疗效分析
2019年
目的:研究早期康复护理改善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神经功能的疗效。方法:选择医院接受治疗的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作为本次对象,根据其入院顺序对其进行分组,将200例进行分组,主要包括两组,其中观察组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将两组CSS评分和MBI评分、焦虑和抑郁评分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SS评分(10.01±1.32)分低于对照组、MBI评分(59.98±1.32)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焦虑(6.02±1.21)分、抑郁(6.11±1.54)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改善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神经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且能够缓解患者负面情绪,值得研究和推广。
李明张文博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格林巴利综合征神经功能疗效
内皮屏障抗原在实验性大鼠脑出血后的表达及其与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的关系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内皮屏障抗原(EBA)在脑出血(ICH)后血肿周围脑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ICH后血脑屏障(BBB)通透性改变中的作用。方法利用立体定向技术向大鼠尾状核内注入50μl自体股动脉血建立ICH模型,用免疫组化法检测ICH后血肿周围EBA、纤维蛋白原的蛋白表达、Belayev法测定BBB通透性及干湿重法测定脑水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 ICH后6hEBA表达开始减少,3d时最少,7d略有回升;纤维蛋白原表达、BBB通透性、脑水含量均于ICH后6h开始升高,3d达高峰,7d逐渐下降,ICH后EBA蛋白表达与脑水含量呈负相关(r=-0.840,P<0.01),与EB含量负相关(r=-0.827,P<0.01),与纤维蛋白原表达呈负相关(r=-0.851,P<0.01)。结论大鼠实验性ICH后EBA的表达减少,且与纤维蛋白原、BBB通透性及脑水含量增高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王晓宇薛维爽李明滕伟禹
关键词:脑出血纤维蛋白原脑水含量血脑屏障
噬血细胞综合征合并神经系统受累1例报告
2011年
报道1例典型神经系统受累的噬血细胞综合征病例。
李明张朝东滕伟禹
关键词:噬血细胞综合征神经系统病例报告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对有症状及无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讨有症状与无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的认知功能,以及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011年9月—2012年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69例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狭窄率≥70%)患者,所有患者支架术前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根据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代偿情况决定是否行支架治疗。所有患者在支架术前24 h内、术后3个月分别接受神经认知功能测试〔包括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韦氏智能量表的部分项目〕,用以评价整体认知功能、记忆力、计算力、注意力、执行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及视觉和运动协调能力,对有症状与无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术前及术后的各项测试结果分别进行比较。结果 69例患者均成功接受支架植入术,并完成3个月的随访。无症状组术前的MMSE评分,中国韦氏智力量表的知识测试、相似性测试、数字广度测试中的倒背测试、词汇测试及数字符号测试得分高于有症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支架术后3个月认知功能均明显改善,尤其是整体认知功能、瞬时记忆力、工作记忆力、注意力及执行能力,无症状组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程度较有症状组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症状与无症状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的患者均存在认知功能受损,有症状组认知功能受损伤更严重。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可以改善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认知功能,无症状组改善更明显。
高连波李艳艳高红华李明
关键词:颈内动脉狭窄颈动脉支架成形术
不同认知功能水平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表达影响
2013年
目的观察不同认知功能水平对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表达影响。方法连续选择近期就诊或住院治疗的AD患者39例,对照组选择同期在我院参加体检健康成人25名,2组入选对象均检测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CD3+、CD4+、CD8+、CD4+/CD8+),AD组同时接受了AD评定量表认知部分(ADAS-Cog)评估。结果 AD组的外周血CD3+和CD4+表达水平及CD4+/CD8+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而CD8+则显著低于后者(P均<0.05);中、重度认知损害重组(ADAS-Cog总分≥20分,17例)的外周血CD3+和CD4+表达水平及CD4+/CD8+比值也显著高于轻度认知损害组(ADAS-Cog总分<20分,22例),而前者CD8+则则明显低于后者(P均<0.05)。结论 AD患者存在明确的辅助性T细胞高水平表达,且伴随着认知损伤加深显著而进一步严重。
林巧孟秀君任玉峰李明方蔷刘俊张圆圆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T细胞
急性脑梗死合并心脏病对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3
2014年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合并心脏病对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33例,在发病48 h内(入组时)、发病第7天及第(14±2)天分别监测患者的心电图。根据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TOAST)分型进行卒中分型;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预后分为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差值将预后分为预后极差、预后不良、预后一般和预后良好。结果 (1)233例患者研究期间共149例(63.95%)发生心电图异常;入组时、发病第7天、发病第(14±2)天心电图异常率〔52.79%(123/233)、55.79%(130/233)、51.07%(119/233)〕间无差异(P>0.05),其中ST-T改变者比例分别为69.11%(85/123)、67.69%(88/130)和77.31%(92/119)。(2)心电图异常者的责任血管、卒中分型与心电图正常组比较无差异(P>0.05),但两组的病灶位置间有差异(P<0.05)。(3)根据mRS评分,ST-T改变者发病第7天、发病第(14±2)天的预后优于心律异常者(P<0.05);根据NIHSS评分差值,心电图正常者的预后优于心电图异常者(P<0.05)。(4)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房纤颤是急性脑梗死伴发心功能异常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OR=3.070,95%CI(1.118,8.430),P=0.029〕。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容易诱发心功能异常,早期出现心电图改变,主要为ST-T改变,其与短期预后密切相关。脑叶梗死更易诱发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内的心电图异常。急性脑梗死合并心脏病者常预后不良,尤其是合并心房纤颤者。
高连波于长江高红华李明
关键词:脑梗死心脏病心电描记术预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