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丰江

作品数:24 被引量:183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历史地理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9篇天文地球
  • 8篇生物学
  • 3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0篇黄土高原
  • 7篇蜗牛
  • 7篇黄土
  • 6篇古环境
  • 5篇化石
  • 4篇古气候
  • 3篇气候
  • 3篇沉积环境
  • 2篇地区间
  • 2篇仰韶文化
  • 2篇植硅体
  • 2篇中国黄土
  • 2篇上新世
  • 2篇生物演化
  • 2篇盆地
  • 2篇气候意义
  • 2篇全新世
  • 2篇中新世
  • 2篇化石记录
  • 2篇环境变迁

机构

  • 20篇中国科学院
  • 6篇吉林大学
  • 6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云南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中国地质博物...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河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24篇李丰江
  • 16篇吴乃琴
  • 6篇董亚杰
  • 6篇吕厚远
  • 5篇邓金宪
  • 4篇温泉波
  • 4篇吴乃琴
  • 3篇裴云鹏
  • 3篇张健平
  • 3篇李丰江
  • 2篇陈广善
  • 2篇黄林培
  • 2篇张小虎
  • 2篇郝青振
  • 2篇杨晓燕
  • 1篇隋维国
  • 1篇徐仲元
  • 1篇汪道京
  • 1篇刘玉英
  • 1篇陈晓云

传媒

  • 6篇第四纪研究
  • 2篇世界地质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层学杂志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地理科学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地球环境学报
  • 1篇第十届全国第...
  • 1篇中国科学院地...
  • 1篇中国科学院地...
  • 1篇中国古生物学...
  • 1篇第十一届全国...

年份

  • 2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1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全新世中期郑州地区古代农业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32
2019年
郑州地区地处中原腹地,是我国旱作农业起源和稻作农业早期传播的重要区域之一,在华夏文明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区域性系统植物考古研究较少,目前全新世中期郑州地区古代农业的时空演变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仍不清晰。文章在郑州地区选择位于不同地貌部位、不同等级规模的13处裴李岗-仰韶文化遗址进行系统采样,通过植硅体分析和AMS 14C测年,揭示出郑州地区在裴李岗文化和仰韶文化中晚期均属于以黍为主的稻-旱混作的农业模式,其形成得益于全新世适宜期暖湿气候下的稻作北传。裴李岗时期,黍粟旱作分布在浅山丘陵区的黄土台塬沟谷地带,稻-旱混作仅存在于冲积平原,农业模式的选择主要受地形和水文因素影响;仰韶中晚期,粟和稻的比例显著提高,稻作不再局限于冲积平原和大型聚落,在台塬沟谷和中小聚落也有分布,标志着农耕技术的进步和作物结构的优化,这意味着农业生产开始打破自然条件限制,为郑州地区农业社会的建立和文明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王灿吕厚远顾万发吴乃琴吴乃琴左昕昕吴乃琴张健平董亚杰汪松枝李丰江汪道京董亚杰
关键词:全新世植硅体稻作农业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
吉林双辽地区风沙堆积古温度研究被引量:2
2004年
文章根据吉林双辽地区风沙堆积物中的Fe3+/Fe2+值,计算了风沙堆积时的古温度及其变化,结合堆积物的定年数据,建立了该区76.9±6.0~17.8±1.4kaB.P.期间温度波动旋回。结果表明:这一地质时期吉林双辽地区年均温度变化于1.13℃~8.70℃之间,整体较现在为低,应为末次冰期影响所致。该研究得到的松辽平原末次冰期的温度数据,为系统建立松辽平原晚更新世古气候年表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
李丰江邓金宪温泉波陈广善李军敏
关键词:古温度气候变化
晚第三纪红黏土成因和沉积环境的生物学证据:蜗牛化石记录被引量:24
2004年
黄土高原晚第三纪红黏土地层的成因和沉积环境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是存有争议的科学问题,由于它涉及到红黏土地层能否提取正确的古环境信息等最基础的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关注.通过对甘肃西峰赵家川晚第三纪红黏土蜗牛化石组合的组成以及保存方式的系统分析,认为红黏土中的陆生蜗牛化石为原生的生物群落,反映了原始的沉积环境;红黏土中大多数属种为第四纪黄土地层的常见类型,表明红黏土与黄土的形成环境背景是相同的,蜗牛化石的组成提供了该区红黏土陆相风尘沉积成因的生物证据.西峰红黏土蜗牛化石组合记录了6.2~2.4MaBP时期4次大的环境变化,6.2~5.4MaBP为干冷的气候环境,自5.4MaBP之后,气候从暖湿逐步变得冷干,呈明显的阶段性的变化.陆生蜗牛化石记录的气候环境演变历史与北极冰盖的起源、演化和青藏高原隆升在大的时段上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表明陆生蜗牛是指示晚第三纪环境变化敏感的环境指标.
裴云鹏吴乃琴李丰江
关键词:晚第三纪红黏土沉积环境古环境
黄土高原蜗牛多样性对末次冰消期气候转暖的响应
董亚杰吴乃琴李丰江
关中盆地6000~2100cal.aB.P.期间黍、粟农业的植硅体证据被引量:71
2010年
黍、粟是我国北方两种重要的旱作农作物,对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考古样品保存及研究方法的限制,早期考古发掘报道的我国关中盆地新石器遗存的农作物多是以粟为主或粟、黍不分,统称粟类作物,缺少对该区新石器时期粟、黍农业状况的深入研究。本文利用植硅体方法,分别对现代黍、粟和水稻种子的植硅体产量以及关中盆地新石器考古样品中的植硅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等重量的黍、粟种子稃片的植硅体产量基本相等,其植硅体含量所反映的是黍、粟的相对产量(重量);水稻双峰型植硅体的百分含量比水稻实际含量相对偏低。关中盆地泉护、杨官寨、浒西庄、案板、王家嘴,水沟等6个考古遗址17个^(14)C年龄和47个植硅体样品分析结果显示,约6000~2100cal.aB.P.期间,关中盆地黍子的植硅体含量一直占优势(3.4%~34.5%),粟次之(0~6.2%),即使在气候相对暖湿的阶段,黍的产量仍超过粟。泉护、杨官寨、浒西庄,案板等遗址的个别样品中保存水稻植硅体。这些结果为重新认识关中地区新石器时期农业生产与社会经济形态以及与气候环境条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参考资料。
张健平吕厚远吴乃琴李丰江杨晓燕王炜林马明志张小虎
关键词:植硅体水稻关中盆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黄土高原及周边地区间齿螺(Metodontia)种类的数量分布及其温度和降水量最适范围的定量估算
李丰江吴乃琴董亚杰吕厚远陈晓云张丹张月婷黄林培伍斌
黄土高原及周边地区间齿螺(Metodontia)种类的数量分布及其温度和降水量最适范围的定量估算被引量:6
2016年
间齿螺(Metodontia)是我国现生陆生蜗牛的常见属,也是黄土地层中常见的蜗牛化石,汉山间齿螺(Metodontiahuaiensis)和烟台间齿螺(Metodontiayantaiensis)是该属的两个常见种。我国现生间齿螺的地理分布调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间齿螺化石作为夏季风气候变化的代用指标提供了依据,但对现生间齿螺的数量分布和生态因子最适区域,还缺少系统的研究,限制了对间齿螺古生态古气候意义的深入理解。通过对黄土高原及周边地区356个表土蜗牛组合的研究,揭示了间齿螺及其优势种的数量分布与气候参数的关系,以及与经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关系,并利用加权平均方法定量估算了汉山间齿螺和烟台间齿螺的温度和降水量最适范围。结果表明,在我们的研究区域内,含量大于20%的间齿螺,主要分布在年均温大于11℃、年降水量550~850mm的地区,36°N以南、110°E以东的地区,海拔在750m以下的地区;含量低于10%的间齿螺,在年均温5~15℃、年降水量380~700mm的地点都有分布,主要分布在33°~40.5°N、103.7°~117.5°E范围内,海拔在2000m以下的地区;年均温低于5℃、年降水量低于380mm的地区,海拔2000m以上的地区,基本上没有间齿螺生长;汉山间齿螺和烟台间齿螺年均温度最适范围分别为10.2~14.1cC左右和8.9~14.O℃左右(实测值与推导值R2=0.70,推导误差RMSEP=1.99),年降水量最适范围分别为530~800mm左右和470~750mm左右(R=0.81,RMSEP=90.87)。上述结果为间齿螺的古生态古气候研究和物种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基础生态数据。
李丰江吴乃琴董亚杰吕厚远陈晓云张丹张月婷黄林培伍斌
关键词:蜗牛生态黄土黄土高原
陆生蜗牛化石与中国黄土古环境研究被引量:15
2008年
陆生软体动物蜗牛是黄土地层中重要的环境指标,在黄土地层成因和古环境与古气候研究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文章总结了近10多年来中国黄土陆生蜗牛化石研究的成果,包括黄土蜗牛化石的研究方法、蜗牛典型种属及组合的地理分布与生态环境等,侧重介绍了黄土高原不同时间尺度的蜗牛记录及陆生蜗牛化石在黄土古环境和古气候研究中的新进展。
吴乃琴李丰江
关键词:黄土古环境
吉林省西部新生代地质环境变迁
本文所指的吉林省西部是指四平-长春-德惠断裂以西的吉林省所辖的松辽平原区。这里新生代以来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十分活跃,地质环境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逐渐演变成当今风沙肆虐、盐渍化广布、草场退化、旱涝频发的一个生态环...
邓金宪李丰江隋维国赵文吉
关键词:夷平面环境变迁
生物卵化石研究进展简述
2020年
卵生是动物界最普遍的繁殖方式,卵的孵化对繁殖季节突发的气候变化响应敏感,孵化成败又与生物种群数量变动和群落演替密切相关,因此卵化石具有重要的古生物学、古气候学、古生态学研究价值。但由于卵生动物种类十分丰富,卵形态特征多样,研究领域广泛,有必要总结梳理卵化石的研究进展。本文通过对主要卵生动物类群卵的形态特征,以及卵化石在古生物学、古气候学、古生态学方面研究进展的回顾,发现卵化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脊椎动物类群,为脊椎动物演化提供了重要证据,但是由于脊椎动物卵化石通常难以建立连续的长序列记录,其古生态学和古气候学研究极为不足。然而,无脊椎动物卵化石由于数量丰富,具有统计意义,其在古生态学、古气候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其在古生物学,包括种属鉴定等方面的研究需要加强。在无脊椎动物中,蜗牛及其卵化石在黄土-古土壤地层中保存丰富且地层分布连续,最有可能建立卵化石的长序列。通过现代过程研究,明确蜗牛卵的气候指示意义,建立第四纪蜗牛卵化石长序列,发挥蜗牛卵化石的古气候学和古生态学研究价值,是亟需开展的研究工作。
杨意权李丰江李丰江吴乃琴张丹吴乃琴
关键词: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古气候古生态古生物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