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国平
- 作品数:6 被引量:6H指数:2
- 供职机构:广东省人民检察院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 论建构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法理基础——兼论刑事和解制度的基本框定被引量:1
- 2011年
- 我国刑事和解制度阙失的根本成因在于对其法理基础的不自信,本质是被害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的缺位、边缘化和失语。刑事和解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我国刑事司法制度实现由国家主义向民本主义转型的必然要求,是重估和校正传统的刑罚功能判定的必然结论,是凸显刑罚促进社会和谐价值的必然举措。适用于特定刑事案件的刑事和解制度的建构及其运作,应当遵循促进当事人和解、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坚持司法机关主导的基本原则,并对达成刑事和解协议的加害人实行轻缓化的刑罚处遇。
- 王学成朱国平
- 关键词:司法改革刑事和解法理分析
- 上诉权与减刑期待权共生关系的司法悖逆与调校——以“上诉期间不减刑”为视角
- 2015年
- 一,基本案情
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007年7月13日判处共同抢劫犯谢×福和罗×通死刑、叶×华有期徒刑13年。谢×福、叶×华不服,提出上诉。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于2O08年10月8日发回重审,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O10年8月11日第二次判决,维持对谢X福和叶×华的判决,改判罗×通死刑缓期两年执行。谢×福、罗×通不服,第二次提出上诉。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于2O11年8月15日再次发回重审,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012年7月9日第三次判决,维持第二次判决结果。谢X福不服,第三次提出上诉。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于2013年10月29日第三次判决维持原判。
- 朱国平陈波
- 关键词:上诉期间期待权上诉权减刑判决结果
- 论我国检察权能的优化配置被引量:3
- 2010年
- 以厘定我国检察权概念内涵与外延为路径,将检察权析分为侦查权能、公诉权能、司法监督权能,揭示了现存的检察权独立行使受限、检察权能法律保障不足、检察权内部整合乏力等问题产生的思想认识根源,在于对事实与正义、独立与自治、分工与制约、正义与效率等基本范畴的曲解或者相互间有机关系的割裂,提出了按照概念逻辑周延原则充实检察权能、按照自治独立原则优化检察机关管理体系、按照凸显制约功能原则重构司法监督制度、按照正义与效率兼顾原则建立检察程序终结机制的检察权优化配置构想。
- 王学成朱国平
- 关键词:检察权优化配置
- 未决羁押的刑罚预支属性及其司法价值被引量:2
- 2014年
- 我国主流的未决羁押正当化之不法预防论倒置了未决羁押与刑事诉讼之间的手段与目的关系,使追诉对象无例外地先于法院终局判决遭遇刑罚处遇,实是一种主观归罪,具有明显的理论缺陷。事实上,未决羁押与刑罚处罚具有本质上的同一性、目的上的同向性以及量度上的从属性,本质乃是司法机关预先支出追诉对象可能遭受的刑罚处罚。未决羁押正当化的根据在于其刑罚预支属性及防范追诉对象逃避、妨碍刑事诉讼的功能。坚持并且贯彻未决羁押的刑罚预支观念,不仅有利于缓和司法正义和未决羁押的价值冲突,化解追诉对象的刑罚溢出风险,凸出未决羁押的人保障价值,而且为我国未决羁押制度的优化奠定了扎实理论基础和理想实践进路。
- 朱国平
- 关键词:未决羁押正当化刑罚本质司法功能
-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构设机理与完善进路——基于中国特色认罪协商制度视角
- 2021年
- 作为刑事司法与犯罪治理的“中国方案”,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具有实体法和程序法多重价值蕴含,其内在逻辑应是国家追诉与诉讼民主平衡下的控辩双方互附条件妥协。现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特别是实体从宽实现机制未能较好地体现上述理念建构,存在平等性与对等性不足、置换性与契约性未彰、制衡性与救济性缺失等问题,制度供给相对于司法实践需求不足。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完善需要运用边际效用原理、公平博弈原理、契约规制原理等进行制度扩容,逐步实现控辩协商关系明晰化、控辩协商对价确定化、控辩对向规制对等化、控辩协议审查中立化。制度扩容的具体要求是进一步明确和强化有关协商条款的适用效力和适用程序,突出控方主导地位;制度扩容的保障包括强化真实意思表示保障,突出控方处分诉权保障,建立特殊防范救济保障以及完善程序转化衔接保障。
- 李原朱国平
- 关键词:控辩协商
- 我国国家法律监督权之基本解构及强化司法检察监督之基本进路
- 对事物概念所统摄的多层本质抑或多种属性把握的失当是事物影像失真的根本成因。诸多论者为描述、解读、整合我国检察机关之监督权能范畴殚精竭虑,但自该话题提出至今,尚未形成"普遍共识",且这种纷繁芜杂、并无共相的状况亦无终结迹象...
- 张和林朱国平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