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华盛
- 作品数:24 被引量:208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烃源岩评价被引量:10
- 2010年
- 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以泥质烃源岩为主,有机质丰度较高,多处于成熟—过成熟演化阶段,具备较好的生烃能力。研究表明排烃强度可以最终体现烃源岩的质量,文中以排烃强度为基础将研究区分为3类:一类烃源区位于什邡、彭州、温江、大邑和都江堰地区,面积约为5 412 km^2,烃源岩厚度约为1 000-1 650 m,排烃强度约为(100-270)×10^8m^3/km^2;二类烃源区位于绵阳、绵竹、中江和成都地区,面积约为6 281 km2,烃源岩厚度约为700-1 500 m,排烃强度约为(50-100)×10^8m^3/km^2;三类烃源区位于安县、丰谷和龙泉驿地区,面积约为4 895 km^2,烃源岩厚度约为400-700 m,排烃强度约为(10-50)×10^8m^3/km^2。
- 王东燕曾华盛王津义
- 关键词:烃源岩上三叠统川西坳陷四川盆地
- 川西地区二叠系烃源岩发育环境及控制因素被引量:7
- 2012年
- 通过对川西地区什邡剖面二叠系进行系统的采样研究,发现不同沉积相对应不同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P、Ba、Cr、Ni、Cu、Zn等生物发育的营养型元素富集,反映出具高的生物生产率;V/(V+Ni)值、V/Cr值、Sr/Ba值可以很好地指示有机质保存环境。二叠系烃源岩发育层段有机质丰度、沉积相与海侵―海退旋回的关系、有机质保存环境及生物繁茂程度等反映的地球化学特征相互吻合。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判别沉积相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 张长江刘光祥曾华盛张关龙
- 关键词:二叠系微量元素烃源岩沉积环境地球化学特征
-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烃源岩分子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11
- 2022年
- 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是川西坳陷最重要的陆相烃源层系,目前对其烃源岩分子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和认识较为薄弱。通过对川西坳陷须家河组不同层段烃源岩饱和烃和芳烃化合物组成的分析,揭示了分子地球化学特征对烃源岩沉积环境和热演化特征的指示意义。须家河组二段至四段泥质烃源岩三环萜烷分布和二苯并噻吩/菲比值主体表现出湖相烃源岩的特征,相对较高的伽马蜡烷/C_(30)藿烷比值(0.16~0.23)和9-/1-甲基菲比值(1.16~1.41)表明水体盐度相对较高。甲基菲指数(MPI_(1))、甲基菲分布分数(F_(1))、甲基二苯并噻吩分布指数(MDBI)等参数是有效的成熟度标尺,其在R_(o)=1.35%前后分别与成熟度表现出线性正相关和负相关。高—过成熟阶段须家河组烃源岩的C_(27)—C_(29)规则甾烷分布模式、“三芴”系列相对组成和甲基二苯并噻吩/甲基二苯并呋喃比值受成熟度影响较大而失真。
- 吴小奇吴小奇陈迎宾周小进王彦青陈迎宾曾华盛
- 关键词:分子地球化学须家河组上三叠统川西坳陷四川盆地
- 川南赤水地区天然气成因多样性分析被引量:3
- 2020年
- 针对川南赤水地区天然气来源不明的问题,利用天然气组分、烷烃碳氢同位素、天然气轻烃等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地质特征,分析川南赤水地区不同层系天然气的成因类型与气源。研究表明,川南赤水地区以烃类气为主,除侏罗系天然气干燥系数相对较低外,其他层系为典型干气,且不同层系天然气成因具有多样性:研究区陆相侏罗系表现出煤型气的特点,主要来源于须家河组煤系烃源岩;须家河组气藏为混源气,既有海相偏腐泥型气,又有陆相煤型气,主要来源于须家河组和二叠系烃源岩;海相雷口坡组虽有混源特征,但以海相偏腐泥型气为主,而嘉陵江组、茅口组以海相偏腐泥型气为主,气源为二叠系与志留系烃源岩。该研究解决了川南地区气源问题,可为下步勘探部署提供依据。
- 胡烨李浩曾华盛袁晓宇宋晓波
- 关键词:天然气成因气源对比同位素烃源岩煤型气
- 川西坳陷中段雷口坡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
- 川西坳陷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勘探阵地之一,近年来的天然气勘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海相层系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是重要的勘探领域之一.尽管早在1972年就在坳陷北部发现了中坝雷三段(T2l3)气藏(Zhu et al.,2011),但...
- 吴小奇陈迎宾刘光祥曾华盛王彦青胡烨刘文汇
- 川西坳陷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天然气气源对比被引量:15
- 2020年
- 川西坳陷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是近年来四川盆地海相天然气勘探和研究的热点层系,目前对其碳酸盐岩生烃潜力的认识存在一定分歧,由此导致该地区雷口坡组气藏的主力气源存在较大争议。通过对川西坳陷潜在海相烃源岩开展较为系统的地球化学分析,揭示了雷口坡组碳酸盐岩和筇竹寺组、龙潭组、马鞍塘组—小塘子组泥质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和生烃潜量等特征。其中,雷口坡组碳酸盐岩的原始有机质丰度和生烃潜量整体偏低,有机质丰度相对高的层段发育规模十分有限,不足以形成规模性油气聚集,且雷口坡组高产井与其碳酸盐岩烃源岩的发育程度明显不匹配。气源对比研究表明,雷口坡组天然气主要来自下伏上二叠统龙潭组烃源岩,与下寒武统筇竹寺组或上三叠统马鞍塘组—小塘子组烃源岩不具有亲缘性。雷口坡组储层未经历大规模古油藏聚集,其气藏为龙潭组烃源岩所生成的原油在高演化阶段热裂解生成原油裂解气并直接充注到雷口坡组而形成。
- 吴小奇陈迎宾翟常博王彦青曾华盛刘文汇杨俊倪春华周凌方宋晓波
- 关键词:川西坳陷雷口坡组碳酸盐岩生烃潜力气源对比
- 黔西北地区天然气成藏地质特征被引量:18
- 2008年
- 黔西北地区是下寒武统牛蹄塘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上震旦统陡山沱组烃源岩主要发育分布区。对关岭、织金珠藏、金沙岩孔等3个地区烃源岩演化史研究表明,金沙岩孔地区油气生成演化速度慢,成油期持续时间长,干酪根充分降解,对油气生成十分有利,证实黔西北地区具备良好的油气生成条件。黔西北地区主体构造是在以黔中隆起为主导的古构造作用控制下演变和发展的,油气成藏以近源成藏为主,靠近生油中心的黔中隆起是油气运聚的有利区带,古隆起提供的大型岩性—构造复合圈闭是油气富集的主要场所。加里东末期抬升剥蚀使早期油气藏被改造或破坏,燕山期后构造运动是造成早期油气藏破坏与保存的关键因素。因此,保存条件是本区晚期油气成藏的关键。据钻井资料揭示,黔西北地区寒武—志留系压力系统仍然存在,现今仍可能有保存完好的油气单元。
- 王津义涂伟曾华盛潘文蕾武蔚文
- 关键词:油气地质条件烃源岩演化天然气成藏
- 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有效性探讨——以川西坳陷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为例被引量:5
- 2022年
- 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是近年来四川盆地川西坳陷天然气勘探的热点层系,对其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有效性认识的分歧制约了对主力气源和勘探方向的认识。对川西坳陷雷口坡组有机岩石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雷口坡组碳酸盐岩中干酪根显微组分以腐泥无定形体为主;藻纹层与非纹层部分有机碳含量没有明显差异;雷口坡组三段有机碳含量与黏土矿物含量呈正相关,与碳酸盐矿物含量呈负相关;与常规方法测得的有机碳含量相比,包含有机酸盐在内的总有机碳含量略高,但差值多小于0.2%。雷口坡组碳酸盐岩有机质丰度和生烃潜力整体偏低,有效烃源岩达标率仅为6.13%,相对富有机质层段的分布具有较强的局限性。雷口坡组碳酸盐岩单独难以构成主力烃源岩,对气藏的贡献较为有限。因此,气源输导条件是川西坳陷雷口坡组勘探的重要影响因素,寻找规模性的天然气聚集,应重点关注连通下伏上二叠统烃源岩的通源断裂发育区。
- 缪九军吴小奇宋晓波宋晓波郑伦举陈迎宾
- 关键词:碳酸盐岩烃源岩有机碳含量雷口坡组川西坳陷
- 吐鲁番-哈密地区石炭、二叠系含油气前景初步研究
- 吉言鹏谭青曾华盛万焱华陈孔全
- 该研究应用遥感技术解译出石炭-二叠纪地层、褶皱、岩浆岩以及反映隐伏构造的映断裂或隐伏断裂的线性影象,确认规模较大的构造区划线性断裂影象海西中晚期构造层划分为下石炭统、中上石炭统、二叠系三个亚构造层亚构造层上部均为生油岩的...
- 关键词:
- 关键词:石炭-二叠系
-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成都大气田致密砂岩气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9
- 2021年
- 川西坳陷是中国石化在四川盆地的重要探区之一,该区陆相致密砂岩气勘探近年来取得重要突破,发现了以上侏罗统致密砂岩为主力储层的成都大气田,但对其天然气来源及与邻区天然气特征差异的认识缺乏地球化学证据。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成都大气田侏罗系致密砂岩气干燥系数(C_(1)/C_(1-5))介于0.939~0.982之间,δ^(13)C_(1)、δ^(13)C_(2)和δD_(1)值分别介于-33.7‰~-30.7‰之间、-25.4‰~-22.3‰之间和-162‰~-153‰之间,烷烃气碳、氢同位素系列均表现出正序特征。碳氢同位素组成揭示了侏罗系致密气为典型煤成气。根据煤成气二阶段分馏模式计算所得RO值与成都气田须家河组五段烃源岩实测RO值一致,反映了侏罗系致密砂岩气主体来自须五段烃源岩。研究区下侏罗统白田坝组基本不发育有效烃源岩,对侏罗系气藏没有显著贡献。受气源及成藏过程的差异影响,川西坳陷不同气田侏罗系天然气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
- 吴小奇吴小奇陈迎宾王彦青曾华盛蒋小琼
- 关键词:川西坳陷致密砂岩气地球化学特征热成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