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徐锦堂

徐锦堂

作品数:300 被引量:1,648H指数:20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277篇期刊文章
  • 14篇会议论文
  • 5篇专利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83篇医药卫生
  • 8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83篇角膜
  • 101篇细胞
  • 46篇角膜移植
  • 43篇上皮
  • 32篇羊膜
  • 28篇烧伤
  • 28篇视网膜
  • 28篇网膜
  • 27篇上皮细胞
  • 27篇碱烧伤
  • 27篇角膜缘
  • 26篇移植术
  • 26篇内皮
  • 25篇体外
  • 24篇角膜内皮
  • 21篇异种
  • 21篇手术
  • 19篇基质
  • 18篇排斥
  • 17篇排斥反应

机构

  • 212篇暨南大学
  • 126篇暨南大学附属...
  • 26篇哈尔滨医科大...
  • 16篇深圳市人民医...
  • 12篇珠海市人民医...
  • 10篇华南理工大学
  • 10篇中山医科大学
  • 8篇暨南大学第三...
  • 7篇河南省眼科研...
  • 4篇中国人民解放...
  • 4篇广州市第十二...
  • 4篇暨南大学第一...
  • 3篇温州医学院
  • 3篇佛山市第二人...
  • 3篇深圳市宝安区...
  • 2篇广东省人民医...
  • 2篇中山大学
  • 2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广东省妇幼保...

作者

  • 298篇徐锦堂
  • 74篇陈剑
  • 64篇吴静
  • 54篇赵松滨
  • 48篇陈建苏
  • 32篇李辰
  • 31篇周清
  • 27篇钟敬祥
  • 26篇王彦平
  • 24篇侯光辉
  • 17篇崔浩
  • 17篇丁勇
  • 13篇胡琦
  • 12篇郑通枢
  • 11篇王继群
  • 11篇王峰
  • 11篇史剑波
  • 11篇苏颖
  • 10篇林土胜
  • 10篇李雪

传媒

  • 67篇眼科研究
  • 38篇眼科新进展
  • 33篇中国实用眼科...
  • 24篇眼外伤职业眼...
  • 23篇暨南大学学报...
  • 14篇广东医学
  • 14篇中国病理生理...
  • 8篇中华眼科杂志
  • 8篇国外医学(眼...
  • 5篇眼科
  • 4篇中国眼耳鼻喉...
  • 4篇中华实验眼科...
  • 2篇哈尔滨医科大...
  • 2篇眼视光学杂志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2篇生物医学工程...
  • 2篇中华劳动卫生...
  • 2篇医学与哲学
  • 2篇眼科学报
  • 2篇第一届世界华...

年份

  • 1篇2013
  • 5篇2012
  • 11篇2011
  • 13篇2010
  • 12篇2009
  • 7篇2008
  • 18篇2007
  • 17篇2006
  • 24篇2005
  • 24篇2004
  • 24篇2003
  • 27篇2002
  • 21篇2001
  • 14篇2000
  • 18篇1999
  • 14篇1998
  • 14篇1997
  • 10篇1996
  • 5篇1995
  • 3篇1994
30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FK506抑制兔同种异体角膜缘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02年
目的 探讨 FK5 0 6滴眼液对同种异体角膜缘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免疫抑制作用。方法 新西兰兔 4 8只 4 8眼建立角膜缘缺陷症动物模型。随机分为 FK5 0 6组、环孢霉素 A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 3组 ,每组 16眼。 1个月后实施同种异体角膜缘移植术 ,眼表观察 10周。结果 术后 10周 ,对照组、环孢霉素 A组、FK5 0 6组角膜新生血管指数平均秩分别为 15 .5 0、8.0 0、5 .0 0。对照组角膜新生血管指数较其他 2组高 (P=0 .0 0 ) ;而 FK5 0 6组与环孢霉素 A组间无显著差异 (P=0 .12 ) ;对照组上皮排斥反应发生最早 ,环孢霉素 A组次之 ,FK5 0 6组最晚 ;术后 10周 ,对照组、环孢霉素 A组、FK5 0 6组移植排斥反应指数平均秩分别为 13.6 7、8.0 7、4 .5 8,对照组排斥反应指数较 FK5 0 6组 (P=0 .0 2 )和环孢霉素 A组(P=0 .0 0 )高 ;环孢霉素 A组移植排斥反应指数显著高于 FK5 0 6组 (P=0 .0 4 )。结论 同种异体角膜缘移植术后眼局部应用 FK 5 0 6滴眼液可延迟排斥反应发生 ,其免疫抑制效果优于环孢霉素 A。
陈剑周清徐锦堂王彦平赵松滨
关键词:同种异体移植角膜移植FK506免疫排斥反应
糖尿病大鼠泪腺、结膜及角膜组织病理学观察被引量:7
2003年
目的 探讨糖尿病造成的泪腺、角膜、结膜组织损伤。方法 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糖尿病组和对照组,各20只。分别于成模后6、8、10、12周断颈处死大鼠,每组各5只。光镜下观察泪腺、角膜、结膜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糖尿病组随时间依次表现为泪腺细胞水肿、增生,腺泡及导管萎缩,纤维增生及淋巴细胞浸润,角膜上皮、基质层水肿,结膜杯状细胞减少。结论 糖尿病导致的泪腺、角膜、结膜等眼组织破坏是糖尿病性眼表病变的病理基础。
陈剑黄建艳徐锦堂康举龄赵松滨王彦平
关键词:糖尿病泪腺结膜角膜组织病理学观察
显微板层角膜移植术后形态学改变及对角膜透明度的影响
2000年
目的了解显微板层角膜移植术后的组织学改变及对角膜透明度的影响。方法利用光镜、电镜和分光光度计观察了显微板层角膜移植术后不同时间角膜基质的组织学变化、透光率和吸光度,对比观察了显微角膜切削刀和准分子激光切削的角膜剖面形态。结果准分子激光切削的角膜表面有许多变性胶原碎屑。显微角膜切开刀切削的角膜表面光滑,术后1个月,光镜下无明显的瘢痕,透射电镜仅见2~3个角膜板层厚度的界面瘢痕,其下3~4个板层内的角膜细胞有较多伪足,但无炎性细胞浸润。术后1,3个月角膜的透光率和吸光度与未手术角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显微板层角膜移植术后界面瘢痕轻微,不影响角膜透明度。
王智崇徐锦堂陈家祺刘祖国
关键词:角膜混浊
自体角膜缘移植术治疗角膜缘缺陷症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被引量:10
1999年
目的探讨自体角膜缘移植术在局限性或全角膜缘缺陷症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动物实验以兔眼前节碱烧伤制作全角膜缘缺陷症模型,烧伤后实施自体角膜缘移植术治疗。结果动物手术组角膜上皮愈合快,角膜新生血管及炎细胞浸润均轻于对照组。临床研究中所有翼状胬肉均未见复发。结论自体角膜缘移植术治疗角膜缘缺陷症效果显著,是一种符合生理机制的、安全的手术方式。
陈剑徐锦堂李辰郑阿宁
关键词:角膜移植自体移植
角膜地形图分析被引量:10
1993年
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飞跃发展,对角膜表面进行地形学检查的仪器不断问世,为角膜疾病的诊断、治疗及屈光性角膜手术的设计、术中定量以及术后随访提供了准确的依据。角膜地形图分析已愈来愈成为眼科临床和科研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对角膜地形图分析的概况、历史和临床应用及其评价进行了综述。
姚晓明徐锦堂
关键词:地形图角膜地形图
角膜移植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的变化被引量:1
1997年
目的研究血清中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与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动态检测28例角膜移植患者手术前后血清中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结果发生排斥反应时患者血清中sIL-2R水平比术前明显增高,也比同时期无排斥反应患者增高(P<0.01),有3例病人血清中sIL-2R水平增高比眼部观察到排斥反应体征要早2~4个月。结论血清中sIL-2R水平的变化与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密切相关,动态测定血清中sIL-2R水平可以更早预见排斥反应的发生。
钟敬祥徐锦堂郑通枢王丽娅
关键词: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白细胞介素
角膜碱烧伤的免疫机制被引量:10
2001年
角膜碱烧伤作为一种常见的致盲性眼病,其损伤机制一直为人们所关注。近年来,随着免疫学理论的发展和实验手段的进步,学者们渐渐认识到免疫系统在角膜碱烧伤时所起的作用。免疫细胞(包括多形核白细胞、郎格罕氏细胞、淋巴细胞等)和免疫分子(包括细胞因子、黏附分子和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它们通过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免疫网络来介导角膜碱烧伤的病理变化。
Li Xue李雪徐锦堂
关键词:角膜碱烧伤免疫机制
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建立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模型,观察不同时相的角膜上皮缺损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取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平均分为8组,按每天处死1组大鼠的先后顺序分别命名为缺损组(A、B、C、D、E、F、G)和空白对照组。对全部缺损组大鼠建立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模型,每天对缺损组大鼠左眼行角膜上皮刮除术,第1次术后1d处死缺损组A组大鼠,然后对剩余缺损组大鼠左眼行角膜上皮刮除术;第2次术后1d处死缺损组B组大鼠,然后对剩余缺损组大鼠左眼行角膜上皮刮除术,依此类推连续7d,并在无菌条件下获取各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各组细胞周期。结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周期检测结果显示:B、D组S期细胞百分数分别为16.76%±4.49%、17.95%±2.77%,明显高于其他缺损组和对照组(均为P<0.05),B、D组G1期细胞百分数分别为72.26%±8.81%、71.33%±5.30%,均低于其他缺损组和对照组(均为P<0.05);但B、D组S期细胞及G1期细胞百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C、E、F、G组及对照组间的S期细胞及G1期细胞百分数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模型,在缺损持续的第3天和第5天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提高。
齐文娟吴静侯光辉王观峰陈剑徐锦堂
关键词:细胞周期角膜上皮缺损动物模型
非促分裂型haFGF对角膜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非促分裂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non-mitogenic human acidic fibroblastgrowth factor,nm-haFGF)对由生理盐水(NS)损伤的角膜内皮细胞生理特性的影响。方...
林媛徐锦堂
关键词:角膜内皮细胞转染生理盐水
文献传递
自体巩膜片移植治疗边缘角膜穿孔伤初步报告
1999年
报告7例边缘角膜穿孔伤近似圆形的缺损,大小在35×2.5mm~4.0×3.5mm之间。采用自体游离板层巩膜片移植修补,术后创口对合好、前房形成。术前视力光感~0.3,术后提高到0.4~0.9,且术后2周停用皮质类固醇滴眼液,改用消炎痛滴眼液,未出现皮质类固醇所致的共发症。此方法具有取材方便、效果可靠、炎症反应小、创口生长好、促进角膜屈光状态的恢复和提高视力等优点。
侯光辉张杰超徐锦堂
关键词:角膜穿孔
共3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