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涛
- 作品数:20 被引量:26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 流浪的海鸥——评尤里·布图索夫“萨基里康剧院”版《海鸥》被引量:1
- 2020年
- 俄罗斯导演尤里·布图索夫(Yury Butusov)出生于1961年,最初毕业于圣彼得堡国立海洋技术大学,年近三十方才考入俄罗斯国立戏剧艺术学院。他属于天才型的导演,一出手便赢得了四方赞誉,其毕业作品《等待戈多》于1999年获得金面具奖,而后,他在圣彼得堡、莫斯科等地的多家剧院工作,2011年成为圣彼得堡列宁格勒苏维埃剧院(The Lensoviet Academic Theatre)[1]首席导演,并于2017年成为该剧院的艺术总监。
- 彭涛
- 关键词:艺术总监布图《等待戈多》戏剧艺术
- 从鲁迅的《狂人日记》到克里斯蒂安·陆帕的舞台呈现——兼谈中国话剧的现代性追求被引量:2
- 2022年
- 陆帕以心理现实主义的路径解析了《狂人日记》的内在结构,将演出进程转化为对鲁迅文本的"再阅读",剖析了"狂人"及其家族的"心灵史"。导演将鲁迅的小说当作一个具有普遍性价值的文本,以充满现代色彩的舞台语汇,挖掘了作品的当代价值,批判了现代家庭与威权制度对于个体生命的暴力戕害。陆帕导演的《狂人日记》为中国话剧的现代性追求提供了一种美学的方向和可能性。
- 彭涛
- 关键词:狂人日记
- 现代舞台上的契诃夫演剧被引量:4
- 2014年
- 契诃夫是其剧作在当代舞台上被演出得最频繁的作家之一。20世纪60—70年代以留比莫夫、艾弗洛斯、叶甫列莫夫为代表的一批俄罗斯导演,继承和发展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聂米罗维奇-丹钦科心理现实主义戏剧的传统,他们排演的契诃夫戏剧抨击当时僵化、窒息的社会体制,表达了知识分子的诉求。欧洲导演彼得·布鲁克、乔治·斯特莱尔、彼得·施泰因等人则更加关注契诃夫戏剧中对于人类生存困境的反思与批判。
- 彭涛
- 关键词:契诃夫现代戏剧知识分子
- 《暗恋桃花源》与《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比较研究被引量:1
- 2020年
- 赖声川导演的《暗恋桃花源》是当代华语剧坛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之一,该剧采用了"戏中戏"的结构,与皮兰德娄的《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在整体戏剧结构上有着相似性,两部作品"戏中戏"的内层故事的题材、内容,都是对现代婚姻、家庭问题进行探讨,存在着重要的互文关系。通过二者的比较研究,我们认为,赖声川的戏剧深受当代西方剧场美学、哲学观念的影响,具有强烈的"现代性"特征,他的艺术创作,推动了华语戏剧与西方剧场的交融、对话。同时,赖声川的戏剧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无论在内容上,或是在美学形式上,都极具东方特征,在世界戏剧的整体格局中,确立了其独特的文化身份。
- 彭涛
- 关键词:《暗恋桃花源》戏中戏戏仿拼贴
- 谈《海鸥》被引量:4
- 2007年
- 《海鸥》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它开启了新的戏剧类型,掩盖在日常生活表象下的内心世界被完整地展现出来,成为最重要的戏剧因素。主人公特烈普列夫是俄国的哈姆雷特。在这部作品中,契诃夫通过剧中人物内心情绪的“潜流”,准确地把握了社会现实的脉搏。
- 彭涛
- 谈《樱桃园》被引量:5
- 2011年
- 《樱桃园》是契诃夫最后一部,也是他最为成熟的一部戏剧作品。此剧中"被砍伐的樱桃园"成为了俄国戏剧史上最为经典的象征意象。樱桃园代表着过去的文化遗产,对樱桃园的砍伐,则意味着对人类心灵家园的粗暴破坏。契诃夫在剧中捕捉到人类生活中最为微妙的时刻:旧的生活结束了,新的生活还没有开始。契诃夫以他准确而清醒的观察,表现了19世纪末俄国社会复杂的社会矛盾。在《樱桃园》中,契诃夫以艺术家的身份,表达了他对于人类历史发展的最深刻的忧虑和思考。
- 彭涛
- 关键词:契诃夫
- 自媒体戏剧评论的特征、问题与戏剧评论的转机——以“北小京看话剧”为例
- 2022年
- “北小京看话剧”为代表的自媒体剧评是新媒体环境下戏剧评论的新类型,这类剧评在写作中形成了一系列的特征,给只表扬不批评的剧评界注入了新鲜的评论血液,促进了戏剧评论的多元化、大众化。自媒体剧评在传播层面形成了以交互性为主要特质的话语特征。自媒体剧评在规范、语言、论证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其批评伦理亦遭受质疑。自媒体剧评受到追捧,暴露了专业批评忽略大众、不讲真话等问题。戏剧专业评论工作者应正视自媒体剧评的存在,主动介入自媒体戏剧批评,重塑戏剧评论话语,建构中国气派的戏剧评论,从而在戏剧创作与接受中发挥沟通和引领作用,推动戏剧艺术走向进步和繁荣。
- 彭涛
- 关键词:写作特征话语特征
- 知识分子的精神觉醒——《万尼亚舅舅》研究被引量:3
- 2017年
- 本文对契诃夫的经典名著《万尼亚舅舅》重新进行了文本解读。本文认为:"偶像的坍塌"—即旧信仰的失落,知识分子的精神觉醒是这个剧本的核心主题。论文指出,这个剧本有着两条叙事线索,一是万尼亚舅舅认清老教授的精神本质的过程;二是围绕着剧本几个主人公之间的爱情线索。通过这两条叙事线索的交织,契诃夫深刻揭示了19世纪末俄罗斯社会生活的矛盾与危机。通过树木、森林的意象和隐喻,契诃夫强调了重建人类心灵家园的迫切性。
- 彭涛
- 从“孤岛上”的《三姐妹》到“洞穴中”的《樱桃园》——谈林兆华对契诃夫戏剧的解读被引量:4
- 2008年
- 林兆华是中国新时期戏剧最重要的导演之一,他在1998年排演了《三姐妹.等待戈多》,在2004年排演了《樱桃园》。林兆华以强烈的个人风格排演契诃夫的戏剧,尝试对经典剧作做出现代的解读。两次演出都留有导演鲜明的个人风格,但是,其精神内涵却呈现出全然不同的面貌。从林兆华对契诃夫戏剧在不同历史时期全然不同的解读来看,可以窥探到中国"先锋戏剧"的"实用主义"倾向,在信仰失落之后,一部分知识分子,内心中翻腾着对现世利益的欲望冲动。
- 彭涛
- 关键词:《樱桃园》契诃夫
- 谈《三姐妹》被引量:4
- 2005年
- 契诃夫的《三姐妹》写的是远离莫斯科的一个小城的生活,是俄罗斯优秀知识分子的命运。这些知识分子不满足于庸俗的日常生活,渴望心灵的解脱,渴望“二、三百年后的幸福的生活”。剧本中没有夸张、激烈的戏剧冲突。在契诃夫的戏剧舞台上,表现的不是那种人为的、超出我们日常生活经验的事件。一切看起来仿佛和生活中一样。在这样的平淡无奇中,契诃夫却为我们揭示了日常生活里最重要、最深刻的矛盾。
- 彭涛
- 关键词:契诃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