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巧丽

作品数:33 被引量:106H指数:8
供职机构: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5篇细胞
  • 9篇艾滋病
  • 8篇HIV感染
  • 8篇病毒
  • 7篇淋巴
  • 7篇淋巴细胞
  • 7篇免疫缺陷
  • 7篇感染者
  • 6篇结核
  • 6篇T淋巴细胞
  • 6篇HIV/AI...
  • 5篇蛋白
  • 5篇缺陷综合征
  • 5篇综合征
  • 5篇免疫缺陷综合...
  • 5篇获得性
  • 5篇HIV-1
  • 4篇凋亡
  • 4篇亚群
  • 4篇细胞凋亡

机构

  • 25篇深圳市第三人...
  • 7篇首都医科大学...
  • 4篇北京协和医院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南昌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上海市公共卫...

作者

  • 33篇彭巧丽
  • 21篇王辉
  • 14篇周伯平
  • 10篇李桂英
  • 9篇张明霞
  • 7篇陈心春
  • 6篇陈新月
  • 6篇田亚坤
  • 6篇刘水腾
  • 6篇曹振环
  • 5篇张培泽
  • 5篇刘艳
  • 5篇朱秀云
  • 5篇李太生
  • 5篇李海英
  • 4篇吴昊
  • 4篇蒋强
  • 4篇张洁云
  • 4篇唐娴
  • 3篇徐六妹

传媒

  • 4篇中国艾滋病性...
  • 3篇中华实验和临...
  • 2篇中华传染病杂...
  • 2篇中国病原生物...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现代医用影像...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检验医学...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新发传染病电...
  • 1篇中国耳鼻咽喉...
  • 1篇国际流行病学...
  • 1篇中国现代药物...
  • 1篇免疫学研究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全国第3届中...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6篇2011
  • 9篇2010
  • 5篇2009
  • 3篇2008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抗病毒治疗失败的艾滋病患者HIV-1基因型耐药变异的研究被引量:10
2010年
目的了解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失败的艾滋病患者HIV-1基因型耐药变异的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室参考数据。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HAART治疗失败的41例艾滋病患者的血浆,采用RT—PCR和套式PCR从血浆中提取病毒RNA,扩增目的基因片段,并对其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共获得38例抗病毒治疗失败者的基因序列,其中有3条序列显示无变异位点,在其他出现耐药变异的序列中K103N、G190A、Y181C、K101P、M184V、D67N、KTOR、T215Y及K219R为最常见的变异位点;100%(35/35)治疗失败患者出现了对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VP或EFV的高中度耐药,超过50%的患者出现了对临床上目前常用的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AZT、3TC、IMT及DDI的高中度耐药,仅发现极少数治疗失败患者对蛋白酶抑制剂的高中度耐药;D4T+DDI+NVP治疗方案是最常见出现耐药的治疗组合;病毒耐药变异往往发生在抗病毒治疗后的2~3年。结论HIV耐药变异株的出现是艾滋病患者临床上抗病毒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目前引起耐药突变主要是针对NNRTIs或NRTIs药物耐药,而对PIs的耐药在临床上尚比较少见,建议更换治疗组合时多考虑选用含有增强作用的PIs,从而达到更好地病毒抑制效果。
王辉张红梅蒋强彭巧丽谭艳李太生周伯平
关键词:HIV-1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两种结核抗原特异性干扰素释放试验试剂用于HIV感染人群中结核潜伏感染诊断的比较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 比较评价自行研发及国外进口T—SPOT TB两种结核抗原特异性叮干扰素释放试验在HIV感染人群中诊断结核潜伏感染的价值。方法 102例HIV感染者均来自于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艾滋病门诊,其中男66例,女36例,平均年龄35岁。运用自行研发的结核杆菌抗原特异性y干扰素ELISpot检测方法及T—SPOT TB试剂盒对102例确诊的HIV感染者的外周血结核特异性y干扰素释放水平进行检测,并同时进行TST。结果 在HIV感染者中17例患者T—SPOT和ELISpot两种方法检测共同阳性,ELISpot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94.4%、94.0%、77.3%、98.8%和94.1%。其中3例患者在TST与T—SPOT两种检验方法检测共同阳性,TST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16.7%、98.8%、75.0%、84.7%和84.3%。利用3种抗原对102例患者进行检测,结核分枝杆菌重组抗原(ESAT-6)、PoolA、PoolB刺激所得斑点数的平均值分别为26.89±5.77、18.96±4.75和14.51±3.77,仅ESAT-6与PoolB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7.557,P:0.0229)。不同CD。分组ELISpot检测阳性率和T—SPOT TB检测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8608,P=0.6502;χ^2:1.3964,P=0.4975)。结论 自行研发的结核杆菌抗原特异性y干扰素ELISpot检测技术在HIV感染人群中用于结核潜伏感染的诊断与T—SPOTTB检测方法类似,两种方法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均高于TST,可用于艾滋病合并结核潜伏感染的辅助诊断。
张洁云彭巧丽朱秀云王辉卢洪洲陈心春周伯平
关键词:HIV感染结核免疫酶技术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合并慢性扁桃体炎患者Th1及Treg应答水平及意义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 iciency syndrome,AIDS)合并慢性扁桃体炎患者外周血和扁桃体组织中Th1/Treg应答情况。方法采用RT-PCR检测了外周血和扁桃体T-bet/Foxp3的表达;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T-bet/Foxp3以及CD4/C D 8细胞的数量;采用全血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方法,分析CD4+IFN-γ+T/CD4+CD25+Foxp3+细胞表达水平。结果FACS检测A IDS伴慢性扁桃体炎患者CD4+IF N-γ+T细胞表达(20.65±7.14)%显著低于健康对照(39.13±13.30)%和慢性扁桃体炎患者(36.89±10.05)%;CD4+CD25+Fo x p 3+细胞表达(7.38±2.6 3)%则明显高于健康对照(4.31±2.14)%和慢性扁桃体炎患者(4.79±2.23)%;CD4细胞计数(104.5±60.96)显著低于健康对照(663.9±170.3)和慢性扁桃体炎患者(546.4±151.9);CD8细胞计数(580.5±130.7)显著高于健康对照(364.7±69.85)和慢性扁桃体炎患者(443.0±150.5);RT-PCR检测AIDS伴慢性扁桃体炎患者T-bet表达(4.831±2.61)显著低于健康对照(20.12±11.31)和慢性扁桃体炎患者(9.83±3.54);Foxp3表达(102.5±47.42)显著高于健康对照(57.28±25.19);免疫组化检测AIDS伴慢性扁桃体炎患者扁桃体组织中T-bet表达(80.20±2.20)显著高于慢性扁桃体炎患者(31.9±2.82);Foxp3表达和慢性扁桃体炎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4细胞(42.09±4.09)显著低于慢性扁桃体炎患者(80.93±3.42);CD8细胞(80.45±2.81)显著高于慢性扁桃体炎患者(37.57±3.11)。结论患者外周血和扁桃体组织中存在明显不同的Th1/Treg免疫反应,Th1/Treg失衡在AIDS伴慢性扁桃体炎患者致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王永生苟继周彭巧丽杨倩婷陈家奎岳建荣朱秀云张明霞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扁桃体炎TH1细胞
艾滋病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测定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体内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50例未治疗患者及55例HARRT治疗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和补体C3水平,同时选取30例...
黄慧谦彭巧丽吕宁侯志平陆加刚罗莎莎单万水周伯平李太生王辉
文献传递
HIV/AIDS患者体内Th17及Th1应答失衡
目的:探讨HIV/AIDS患者体内Th17、Th1应答情况及Th17与Th1应答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选取38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慢性HIV感染患者,根据抗病毒治疗与否,将其分为2组:治疗前16例,治疗后22例,同时选取24...
彭巧丽张明霞李桂英刘映霞周伯平王辉
文献传递
HIV感染者T淋巴细胞亚群增殖、活化与疾病进展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慢性未治疗HIV/AIDS患者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增殖、活化与疾病进展的相关性。方法以16例健康人及49例慢性未治疗的HIV/AIDS患者为研究对象,HIV/AIDS患者根据CD4细胞计数
曹振环李海英彭巧丽田亚坤师令娴陈新月
关键词:疾病进展感染者HIV淋巴细胞亚群
CFSE标记人T细胞亚群增殖反应及其在病毒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
2008年
目的探讨应用流式细胞术和活体染料羧基荧光素二乙酸盐琥珀酰亚胺酯(CFSE)标记人T细胞亚群增殖反应的方法学及其在病毒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不同浓度的CFSE标记新鲜分离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为未刺激组及刺激组。未刺激组加入CD28,刺激组加入CD28及不同浓度PHA,将细胞培养5~7d后进行染色,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观察CFSE、PHA标记的最佳浓度及最佳培养时间,采用CellQuest软件及ModFit软件分析T淋巴细胞各亚群的增殖情况,并对两种分析方法进行比较,在上述最佳实验条件下,采用相同的实验方法分析CMV-pp65肽刺激CMV-IgG(+)HLA-A2(+)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后T细胞亚群增殖情况;结果CFSE标记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最佳浓度是0.5μmol/L,PHA的最佳刺激浓度为2μg/ml,在此浓度下,最佳培养时间为6d,PHA刺激培养6d后T细胞各亚群出现典型的增殖不同步现象,经CMV-pp65肽刺激后CD8+T细胞出现明显的增殖反应,采用CellQuest及ModFit软件联合分析,可实现淋巴细胞增殖分析的可视化及数量化。结论CFSE染色结合荧光抗体标记和流式细胞术是分析淋巴细胞增殖的有力工具,可以有效检测出病毒抗原刺激后T淋巴细胞各亚群的增殖反应及增殖动力学,在探讨病毒感染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价值。
彭巧丽李海英曹振环田亚坤陈新月吴昊计云霞
关键词:T淋巴细胞CFSE增殖反应
分析艾滋病(AIDS)合并播散性新型隐球菌病患者颅脑MRI及胸腹部CT表现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分析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播散性新型隐球菌病患者颅脑MRI及胸腹部CT表现,为临床诊治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01月-2020年01月本院收治的120例AIDS合并播散性新型隐球菌病患者进行此次研究,所有患者均予以颅脑MRI及胸腹部CT检查,对影像学特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20例患者中,61例为脑脊液隐球菌培养或涂片阳性,57例患者颅脑MRI结果显示阳性,占比93.44%:其中以脑炎为主要表现的有14例,以脑膜脑炎为主要表现的有28例,呈现脑膜炎表现的有15例,分别占比24.56%、49.12%、26.32%;120例患者中,胸部CT扫描结果显示72例可见阳性表现:其中显示肺实质病变的有72例,显示肺门及纵膈淋巴结肿大的有38例,显示心包积液或胸腔积液的有37例,16例为其他表现,分别占比100.00%、52.78%、51.39%、22.22%;120例患者中,腹部CT扫描结果显示36例可见阳性表现:其中显示腹腔淋巴结肿大的有20例,显示肝脾肿大的有25例,显示脾脏及肝脏实质性病变的有12例,24例为其他多器官受累,分别占比55.56%、69.44%、33.33%、66.67%。结论:AIDS合并播散性新型隐球菌病的颅脑MRI及胸腹部CT结果呈现出多样性,缺乏特异性表现。颅脑MRI主要表现为脑炎、脑膜脑炎、脑膜炎型改变,其中又以胶性假囊及其诱发的血管周围间隙扩大为典型表现;肺内结节为胸部CT最常见表现,特征性表现是结节内空洞;多脏器受累为腹部CT常见表现,其中较为多见的CT表现是肝脾肿大合并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张辉王立非彭巧丽陈伟梅郑广平魏方军罗杰棋彭宇云永兴
关键词:艾滋病颅脑MRI胸腹部CT
2016年深圳市艾滋病患者对艾滋病认知及性行为现状调查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 了解深圳市HIV感染者在抗病毒治疗前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及其与不同性伴性行为情况,为开展健康教育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在知情同意下,随机对首次服药前体检的HIV感染者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及相关信息的收集.结果 艾滋病知识总体知晓率为91.0%,同性恋和异性知晓率分别为94.46%和80.9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21.254,P<0.001);不同学历、收入、感染途径、婚姻状况、居住地等相关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同性患者中,有58.3%初次男男性行为发生在大学或更早阶段,初次对象为在校同学占44.9%,初次年龄在30岁或以下占96.8%;曾经用过Rush的男同性恋者占42.7%.同性恋和异性恋在临时性伴数和安全套使用频率方面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途径感染HIV的人群对艾滋病认知存在一定差异,医护人员在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开展艾滋病相关知识和性安全的健康教育,不仅提高患者对艾滋病的知晓率,也可降低艾滋病的传播风险.
徐六妹李莎茜陈伟梅赵方彭巧丽翁丹英王雨瑶王辉
关键词:艾滋病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性行为
Δ42PD1稳定表达细胞系的建立及其功能的初步研究
2016年
目的:建立稳定表达Δ42PD1的293T细胞系,并探索其对AKT,NF-κB和Erk1/2磷酸化的影响。方法:分别将含有人PD1和Δ42PD1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稳定转染293T细胞,用流式细胞术筛选稳定细胞系,用RT-PCR和Western blot进一步鉴定目基因的表达。将稳定细胞系分别于PBMCs进行孵育,以激活Δ42PD1和PD1,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AKT,NF-κB和Erk1/2的磷酸化水平。结果:通过流式细胞术筛选出稳定表达PD1和Δ42PD1的293T细胞系,RT-PCR和Western blot确认了目的基因的表达。与PBMC混合孵育后,293T细胞内AKT的磷酸化水平被Δ42PD1或PD1显著抑制,而NF-κB和Erk1/2的磷酸化水平没有显著变化。结论:本研究发现Δ42PD1与PD1的功能类似,可能是一种重要的抑制性免疫调节受体。
程林唐娴曹廷智徐六妹彭巧丽何云王辉
关键词:流式细胞术蛋白激酶B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