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青

作品数:16 被引量:33H指数:3
供职机构:湖州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科技厅项目浙江省公益性技术应用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缺损
  • 3篇骨缺损
  • 2篇多根牙
  • 2篇牙槽
  • 2篇牙槽骨
  • 2篇牙槽骨缺损
  • 2篇生物力学
  • 2篇种植体
  • 2篇骨结合
  • 1篇动物
  • 1篇动物实验
  • 1篇多孔表面
  • 1篇性病
  • 1篇修复后
  • 1篇牙冠
  • 1篇牙冠折
  • 1篇牙脱位
  • 1篇牙移动
  • 1篇牙再植
  • 1篇牙周

机构

  • 12篇湖州市中心医...
  • 3篇浙江工业大学
  • 1篇湖州师范学院

作者

  • 12篇张青
  • 7篇方利华
  • 3篇平金良
  • 3篇张玲
  • 3篇游嘉
  • 2篇区跃坚
  • 2篇许海燕
  • 1篇周平秀
  • 1篇鞠铎
  • 1篇孟祥勇
  • 1篇钟春欢
  • 1篇刘逢佳
  • 1篇孙启俊
  • 1篇彭伟
  • 1篇蒋丹
  • 1篇陈淼

传媒

  • 4篇上海口腔医学
  • 2篇浙江医学
  • 1篇浙江中西医结...
  • 1篇口腔医学
  • 1篇新中医
  • 1篇中国生物医学...
  • 1篇现代实用医学
  • 1篇中国口腔颌面...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切口治疗颌面下部及上颈部间隙脓肿146例效果分析
2022年
目的 观察小切口治疗颌面下部及上颈部间隙脓肿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口内小切口对咬肌间隙及舌下间隙脓肿进行切排引流换药,皮肤小切口对翼下颌间隙、颌下间隙、颏下间隙及咽旁间隙脓肿进行切排引流换药,同时进行全身抗炎对症治疗。结果 146例患者治疗后均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没有出现窒息、感染性休克等并发症。结合病灶治疗,除6例失访,其余随访半年以上,感染均未复发。结论 采用小切口进行颌面下部及上颈部间隙脓肿切排,可获得较好的引流通路,手术创伤较小,术后美观影响小,且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钟春欢张青蒋丹
关键词:颌面部间隙小切口脓肿
上颌牙槽突外伤性缺损即刻修复临床研究
2009年
目的探讨应用骨复合材料即刻修复上颔牙槽突外伤性缺损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0例上颌牙槽突外伤性缺损患者,采用传统方法治疗20例(对照组),改良方法(以复合材料修复)治疗20例(改良组),术后3个月分别对两组患者行牙槽嵴吸收严重程度临床评判及相应上颔牙槽突高度X线检查,并作对比分析。结果术后3个月,对照组患者均出现牙槽嵴明显吸收,而改良组仅3例出现明显吸收,余17例轻度吸收,对照组牙槽嵴明显吸收发生率显著高于改良组(X^2=26.2,P〈0.01);对照组相应上颔牙槽突高度为(095±013)mm,改良组为(15.9±0.32)mm,对照组相应上颌牙槽突高度显著低于改良组(t=3.26,P〈0.01)。结论应用骨复合材料即刻修复上颌牙槽突外伤性缺损疗效明显优于传统方法,能明显改善对上颌牙槽骨骨量的保留。
方利华孟祥勇张青
巨大下颌骨囊性病变分期治疗效果评价
2011年
目的:探讨对巨大下颌骨囊性病变进行分期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05—2009年在本院收治的下颌骨范围大于5cm的囊性病变18例,其中伴牙列不齐者6例,一期局麻下行减压术,待范围减小至小于原来的1/2后,行二期全麻下囊性病变摘除术,即刻Bio-oss骨粉植入,术后每月定期拍摄口腔全景片观察骨密度变化,伴牙列不齐的6例患者手术后2个月开始以常规正畸加力牵引。结果:一期术后4-6个月,病变减小至原来的1/2左右,二期术后6~12个月,骨粉与周围正常骨密度基本一致,2~3a后无一例复发。6例牙列不齐的患者,经1-2a正畸治疗后,错畸形得以矫正。结论:分期治疗既彻底摘除了病变,又保存了下颌骨的连续性及自体牙,还可同时结合正畸治疗,改善错畸形,提高美学效果。
张青方利华周平秀鞠铎
关键词:囊性病变美学价值
下颌骨缺损肋骨移植术后种植设计及生物力学评价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通过对单侧肋骨移植术后种植体植入的下颌骨进行几何模拟和有限元分析,评价其生物力学情况以指导,此类颌骨的种植修复。方法:基于CT扫描和图像处理技术,建立下颌骨缺损肋骨修复的几何和有限元力学模型。结合修复需要,利用计算机模拟种植部位并进行有限元分析,评价该种植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生物力学性能。结果:该患者下颌骨肋骨移植术后可进行种植修复,种植后应力集中于35近中区域,可垂直肋骨植入,后期需进一步制作赝复体,调整咬合关系。结论:可通过术前CT图像处理技术及生物力学分析,设计种植体位置和角度,后期制作赝复体、调,减少应力,提高肋骨移植术后下颌骨种植修复的精确性和成功率。
陈淼方利华张青游嘉
关键词:下颌骨缺损肋骨移植三维有限元
兔牙槽骨缺损即刻修复并同期自体牙再植实验研究
2010年
目的 观察兔下颌牙槽骨缺损伴牙脱位时以骨复合材料结合生物膜即刻修复并自体牙即刻再植的效果.方法 选取30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行自体对照研究,一侧造成骨缺损伴牙完全脱位(实验组),另一侧造成牙完全脱位(对照组).实验组下颌牙槽骨缺损处植入骨复合材料加Bio-gide膜,同时在其上植入自体脱位牙;对照组为下颌牙脱位后即刻再植于原牙槽窝.分别于术后4、8及12周处死动物,获取标本行组织学观察比较及再植成功率的比较.结果 术后12周实验组75.0%的再植牙无明显松动,组织学观察牙槽骨缺损处骨复合材料基本形成板状骨,未发现牙周膜愈合,66.7%再植牙与骨复合材料表面形成牙固连;实验组大体和镜下观察再植成功率分别为75.0%、66.7%,对照组分别为87.5%、85.4%,两组间再植成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兔牙槽骨缺损伴牙脱位时,以骨复合材料结合生物膜即刻修复并自体完全脱位牙即刻再植,近期效果较好.
张青方利华平金良
关键词:牙槽骨缺损牙脱位牙再植
兔牙在牙槽骨缺损修复后正畸移动的组织学观察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了解兔牙在牙槽骨缺损修复区的正畸移动情况。方法选择20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一侧下颌牙槽骨缺损模型,植入骨复合材料加Bio-gide膜,作为实验侧,另一侧为对照侧。8周后,用0.784 N力牵引第一磨牙近中移动,12周时制备组织学标本观察两侧第一磨牙牙根周骨组织改建的情况。结果2组牙牙根压力侧固有牙槽骨表面可见大量骨吸收陷窝,陷窝中可见新骨沉积,张力侧固有牙槽骨表面可见大量成骨细胞及新生骨;半定量分析研究破骨细胞分化因子和骨保护素的表达在实验侧和对照侧未发现差异(P>0.05)。结论兔牙槽骨缺损修复8周后可以进行正畸牙移动,矫治力大小可与正常牙槽骨上的牙一致。
许海燕平金良张青方利华
关键词:牙槽骨缺损正畸牙移动
基于SLM技术的表面多孔钛金属多根牙种植体的骨结合研究被引量:16
2015年
为研制具有良好骨结合特性的多根牙种植体表面结构,利用有限元方法优化设计一种三维连通多孔结构,采用选择性激光熔化(SLM)3D打印技术实现了钛金属多根牙种植体及其表面三维连通多孔结构的制造。采用市售可吸收介质喷砂(RBM)表面处理的种植体作为对照组,在18只新西兰大白兔后肢胫骨上做同体对照植入实验,并分别于术后4、8、12周获取种植体-骨组织标本。通过微CT扫描标本,统计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的BV/TV值;同时制作硬组织切片,甲苯胺蓝染色观察种植体周围骨形成的情况。实验结果显示:4周时可见实验组的BV/TV已高于对照组,12周时BV/TV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最高值达到47.83%。由拟合的曲线可见实验组的新增骨量在12周后的增长趋势强于对照组。硬组织切片观察发现,4周时骨组织开始长入至种植体表面孔隙中,8周时双根分叉区域内可以观察到骨组织。同期对照可见新增骨组织的致密性也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采用SLM3D打印技术加工的、表面具有三维连通多孔结构的多根牙种植体成骨效能优于市售RBM表面处理的种植体,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游嘉方利华张青高亦林彭伟
关键词:孔隙结构骨结合
自体牙冠修复临床观察
2015年
牙根发育完全的成人前牙,由于其位置的特殊性,在外伤时容易发生根折,临床上多用冠修复,但修复成本较高,冠修复比色常用比色板,但其受主客观因素影响较大,色片少,覆盖色彩空间小,比色的准确性较差,特别是色素沉着明显,或者钙化不完全等牙列,修复后差异较大,临床上患者常要求与相邻牙一同冠修复,对邻牙损伤较大[1]。自体冠修复是对于根折在颈部1/3的患牙,保留牙冠外形,适当预备,进行桩冠修复。
张玲张青
关键词:前牙冠折纤维桩
部分去龋法治疗恒磨牙深龋的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 :探讨部分去龋治疗恒磨牙深龋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02颗恒牙深龋进行部分去龋法结合树脂严密充填,随访6个月以上,评价其牙髓存留率及治疗主观感受。结果:随访到的97颗患牙中,90颗充填物完好,牙髓活力正常,治疗成功率为92.8%;79.9%的患者治疗感受为轻度不适或无反应。结论:部分去龋法治疗恒牙深龋,可以减少牙髓暴露的风险,减轻患者治疗时的不适,获得较好的充填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张青区跃坚张玲
具有多孔表面的SLM多根牙种植体的实验研究
2016年
目的:设计并制造一种表面具有多孔连通结构的多根牙种植体(MRI),并评价其骨结合能力。方法 :以选择性激光熔化(SLM)技术制造的多根牙种植体(MRI)作为实验组,用市售可吸收介质喷砂表面处理(RBM)的种植体作为对照组,分别植入到新西兰大白兔的双侧胫骨近心端和股骨的远心端。12周后通过显微CT扫描、硬组织切片、推出实验和抗扭转实验评价骨结合情况。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通过显微CT测量发现,MRI组的骨体积密度始终高于RBM组,并且MRI组的骨体积密度最后达到48.41%的峰值。组织学分析显示,MRI组的周围骨结合优于RBM组。硬组织切片显示,4周时新生骨组织开始长入种植体表面孔隙结构中,8周时新生骨组织长入双根分叉区域内。生物力学测试显示,MRI组的推出力从294.7 N增加到446.5 N,平均最大扭力从81.2 N提高到289.6 N;而RBM组的平均最大扭力仅从34.8 N提高到87.8 N。结论 :SLM技术制造的具有多孔连通表面结构的MRI,组织学和生物力学性能评估表明其具有良好的骨结合性能,可改善种植体的成骨性能。
张青区跃坚游嘉许海燕孙启俊
关键词:生物力学骨结合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