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荣

作品数:11 被引量:38H指数:3
供职机构:江苏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心脏
  • 6篇起搏
  • 3篇心尖
  • 3篇心室
  • 3篇起搏模式
  • 3篇起搏器
  • 3篇综合征
  • 3篇左心
  • 3篇左心室
  • 3篇窦房
  • 3篇窦房结
  • 3篇病态窦房结
  • 3篇成像
  • 2篇定量组织速度
  • 2篇定量组织速度...
  • 2篇心尖部
  • 2篇心律
  • 2篇心律失常
  • 2篇心脏变时性
  • 2篇心脏变时性功...

机构

  • 11篇江苏省人民医...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11篇张荣
  • 8篇许迪
  • 6篇雍永宏
  • 5篇曹克将
  • 4篇廖铭扬
  • 4篇周蕾
  • 4篇姚静
  • 4篇邹建刚
  • 3篇吴红平
  • 3篇陈莉
  • 3篇戴阳
  • 3篇陆凤翔
  • 3篇张艳娟
  • 3篇唐欢
  • 2篇涂静
  • 2篇王璎瑛
  • 2篇宋志慧
  • 2篇陈明龙
  • 2篇夏耘
  • 2篇殷海萍

传媒

  • 3篇中华超声影像...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临床超声医学...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江苏医药
  • 1篇中华医学超声...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1
  • 2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4
  • 1篇2002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被引量:3
2002年
目的 评价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13例室性心动过速 (VT)和 /或心室颤动 (VF)患者 ,植入单腔ICD 12例 ,双腔ICD 1例。结果  13例ICD植入术均获成功 ,术后随访其中 5例有不同频率和程度的VT或VF发作 ,经ICD分层治疗 ,均成功 ;1例发生窦性心动过速误认为VT ,而误放电 (CV治疗 )。结论 ICD可有效地转复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双腔ICD在预防室上性、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和减少不适当放电等方面优于单腔ICD。
许迪廖铭扬曹克将单其俊李闻奇张荣陈明龙邹建刚
关键词: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ICD
自主神经功能调节在心脏变时性功能中的作用
目的评价心脏变时性功能不全的发生和自主神经功能调节的关系。方法选择窦性心动过缓患者75例[男性52,女性23,平均年龄(47.6±13.0)岁]进行运动平板试验和动态心电图检测,检测运动前及运动高峰时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水平...
季建国邹建刚候晓锋张荣殷海萍夏耘涂静宋志慧曹克将
文献传递
美托洛尔在治疗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术后电风暴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剂量调整在治疗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术后电风暴(ES)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19例ICD患者的临床随访资料,Es定义为24h内出现3次或3次以上的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VTA)导致ICD治疗或ICD监测到持续30s以上的VTA,但未发放治疗。结果在(27.5±21.2)个月的随访期内,有39例(32.8%)患者发生Es,平均年龄(52.0±13.1)岁。Es患者中共有9例死亡,存活的30例患者中,25例在Es急性期予去除诱因(5例)、优化ICD工作参数与调整抗心律失常药物(16例)和导管射频消融(4例)后,Es得以控制,另5例Es自行终止。慢性期除2例Brugada综合征患者单用奎尼丁治疗以外,余23例患者将美托洛尔口服剂量由(26.8±13.9)mg/d逐步上调至(88.9±53.5)mg/d后,ES均未再次发作,且VTA发生次数较剂量调整前显著减少[(1.9±1.7)次/月与(0.8±0.6)次/月,P=0.004]。另16.7%(5/30)的患者美托洛尔日剂量需上调至平均(255.3±41.7)mg时,ES才得以控制。结论在治疗ICD术后ES时,美托洛尔应个体化足量使用,约1/6的患者日剂量需要超过200mg。
余金波杨兵徐东杰陈明龙单其俊邹建刚陈椿张凤祥侯小锋李文奇张荣曹克将
关键词:美托洛尔心律失常电风暴
窦性心动过缓人群心脏变时性功能的评价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评价窦性心动过缓人群的心脏变时性功能;比较运动试验与动态心电图对心脏变时性功能检测的价值。方法:选择窦性心动过缓患者(窦缓组)67例和窦性心律、心率正常者(对照组)47例,进行运动平板试验和动态心电图检测,观察运动试验中的最大心率和动态心电图的最大心率。心脏变时性功能不全的诊断标准:运动试验以运动后最大心率未达85%年龄预测心率,动态心电图以最大心率不超过100次/min。结果:①采用运动试验诊断标准:窦缓组心脏变时性功能不全16例(23.88%),对照组4例(8.51%),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窦缓组中运动试验对心脏变时性功能不全的诊断率为23.88%,显著高于动态心电图的7.46%(P<0.05)。结论:窦性心动过缓人群心脏变时性功能不全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心率者,运动试验对心脏变时性功能不全的诊断价值优于动态心电图。
季建国侯小锋张荣殷海萍夏耘涂静宋志慧张志华邹建刚曹克将
关键词:窦性心动过缓心率
血流向量成像技术评价右心室心尖起搏对左心室流场分布的影响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显示左心室腔内的血液流场,探讨右心室心尖起搏状态下左心室腔内流场变化规律。方法选取14例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起搏组)及30例正常人(对照组)为观察对象,使用DAS-RS1软件获取左心室腔VFM涡流图像,测量等容收缩期与舒张中期主涡流的直径(横径Dx、纵径Dy)、涡流位置(横向Px、纵向Py)、涡流圈数、涡流中心数目、涡流最大向量速度(Vmax)及涡流持续时间。结果右心室心尖起搏组与对照组比较,等容收缩期和舒张中期左心室腔内主涡流直径变小,涡流圈数减少,涡流中心数目增加,最大向量速度减慢,涡流持续时间延长(P<0.05)。结论 VFM技术能直观显示、定量分析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状态下左心室腔内流场分布。
李相权许迪姚静陆凤翔吴红平雍永宏洪牮张荣
关键词:左心室功能血液动力学改变血流向量成像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DDD起搏器植入术后房室顺序下传及右室心尖部起搏模式下左心室舒张功能评估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分析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sinussyndrome,SSS)行DDD起搏器植入患者在房室顺序下传(atrioventricularconduction,AVc)及右室心尖部起搏(rightventricularapexpacing,RVAP)模式下的左心室舒张功能参数,探讨DDD起搏器植入患者不同传导或起搏模式对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植入DDD起搏器的SSS患者46例,将起搏模式程控于AVC和RVAP模式,选取50例志愿者设为对照组。分别测量两种模式下及对照组二尖瓣口舒张期血流频谱参数、二尖瓣环舒张期运动速度参数、左心房容积指数、左心室解旋速度,并对舒张功能分级进行定性评估。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VC及RVAP模式下,二尖瓣口血流PW、二尖瓣环TDIPW参数中,E峰减速时间延长,E峰斜率降低,二尖瓣环间隔侧舒张早期运动速度降低;左心室、心底及心尖解旋速度峰值降低;舒张功能分级在各组的构成比呈现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起搏模式下,舒张功能异常的级别升高。结论DDD起搏器植入的SSS患者在AVC及RVAP模式下,均可出现或加重左室舒张功能的异常,以RVAP模式更为明显。
姚静许迪唐欢张艳娟戴阳张荣王惠周蕾吴红平雍永宏季玲
关键词:超声心动图描记术
DDD起搏器植入患者房室顺序下传及右室心尖部起搏模式下左心室功能评估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分析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SSS)行DDD起搏器植入的患者分别在房室顺序下传(atrioventricular conduction,AVC)及右室心尖部起搏(right ventricular apex pacing,RVAP)模式下的心功能参数,探讨DDD起搏器植入患者不同传导/起搏模式对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植入DDD起搏器的SSS患者46例,将起搏模式程控于AVC和RVAP模式,选取50例志愿者为对照组。分别测量两种模式下起搏组及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主动脉或肺动脉瓣口脉冲波多普勒(PW)参数,并应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分别测量各组左室扭转参数。记录起搏器植入患者起搏器植入时间、心室起搏累积百分比(cumulative ventricular pacing proportion,Cum% VP),并与上述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VC、RVAP模式下左室扭转角度峰值、心尖旋转角度峰值减低(P均〈0.01),而心底部旋转角度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VC模式下左室心底-心尖旋转角度达峰时间差无显著改变,而RVAP模式下该参数延长(P〈0.05)。RVAP模式下LVEF较对照组降低(P〈0.05),AVC模式下LVEF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室扭转角度峰值与LVEF呈正相关,与Cum% VP呈负相关。结论右室心尖部起搏可导致心功能降低,这一效应独立于右室心尖部位起搏导致的心肌运动失同步的影响;左室扭转角度、左室心尖部旋转角度较LVEF能更敏感地反映起搏器植入患者的心功能变化;左室扭转角度与Cum% VP呈负相关。
姚静许迪张艳娟唐欢谢冰戴阳张荣王惠雍永宏吴红平周蕾季玲
关键词:病窦综合征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评价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伴房室传导延迟AAI与DDD模式心肌节段运动
2007年
目的: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伴房室传导延迟的患者分别设置为AAI和DDD模式,通过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QTVI)对两种模式时各节段心肌的运动分析,探讨起搏模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SSS伴Ⅰ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24例,分别设置为AAI模式和AV间期优化的DDD起搏模式,运用QTVI比较这两种起搏模式下心肌节段收缩峰值速度(Vs),舒张早期速度(Ve),舒张晚期速度(Va)和位移(D)。结果:在左室多数基底段及右室游离壁基底段Vs和Ve在AAI模式时大于DDD模式时(P<0.05);前间隔基底段Vs及下壁基底段的Ve在两种模式下尽管无统计学差异,但AAI模式较DDD模式有增大的趋势;基底段的Va在两种模式下差异无显著性(P>0.05)。左室心肌中段和右室游离壁心肌中段的Vs、Ve、Va及左室和右室游离壁基底段、中段的D在AAI模式和DDD模式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①SSS伴房室传导延迟(PR>200ms且<260ms)患者AAI起搏模式下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均优于AV间期优化的DDD起搏模式;②QTVI可早期显示AAI和DDD起搏状态心肌运动状态的变化,有助于选择合适的起搏模式。
陈晓栋许迪周蕾雍永宏陈莉王璎瑛张荣廖铭扬
关键词:定量组织速度成像组织多普勒双腔起搏器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伴房室传导延迟患者心房按需起搏与房室同步起搏模式左心功能的超声评价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运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及组织多普勒(TDI)技术评价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伴房室传导延迟患者分别在心房按需起搏(AAI)与房室同步起搏(DDD)模式下的心脏功能,并探讨其起搏模式的选择。方法选择植入DDD起搏器的SSS伴Ⅰ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24例,分别置于AAI模式和房室间期优化的DDD模式,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和TDI技术评价这两种起搏模式下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结果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评价心脏收缩功能(EF,主动脉VTI)和舒张功能(E/A)参数在AAI组和DD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DI显示收缩峰值速度(Sm)在AAI组为(10.88±2.92)cm/s,DDD组为(9.06±2.49)cm/s;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m)、舒张早期峰值速度/舒张晚期峰值速度(Em/Am)在AAI组和DDD组分别为[(9.25±2.89)cm/s对(8.37±2.31)cm/s、0.96±0.35对0.80±0.25];Tei指数在AAI组为0.56±0.12,DDD组为0.80±0.40。这些参数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SSS伴房室传导延迟(PR〉200ms且〈260ms)患者采用AAI起搏模式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的改善优于DDD起搏模式;②TDI技术较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能更敏感地反映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变化。
陈晓栋许迪陆凤翔王璎瑛陈莉雍永宏张荣廖铭扬曹克将
关键词:病窦综合征心脏传导阻滞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评价不同房室间期对双腔起搏左室收缩功能影响的研究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 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 (QTVI)评价不同房室 (AV)间期对DDD双腔起搏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以探求最佳AV间期。方法  3 0例植入DDD双腔起搏器的患者 ,在DDD起搏方式下将AV间期程控为 10 0ms、13 0ms、15 0ms、170ms、2 0 0ms ,测定后间隔、侧壁、前壁、下壁、前间隔和后壁六个部位二尖瓣环的收缩期平均峰值速度(Vs)及从QTVI曲线上A波结束到S波开始的时间 (TA -S) ,并将Vs与二维法所测的心输出量 (CO )作相关分析。结果 QTVI所测定的二尖瓣环的Vs与CO呈正相关 (r =0 .62 ,P <0 .0 1)。不同的AV间期明显影响Vs的值 ,TA -S则随AV间期的延长而增大。以Vs为标准 ,DDD起搏方式下最佳AV间期为 ( 15 4± 2 4)ms ,相应的TA -S 的平均值为 ( 7.6±2 .3 )s- 2 。结论 DDD双腔起搏时房室 (AV)间期影响左室收缩功能。QTVI可用于选择DDD双腔起搏的最佳AV间期。
丁奉许迪陆凤翔陈莉雍永宏周蕾张荣廖铭扬
关键词: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房室间期双腔起搏左室收缩功能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