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玉成

作品数:58 被引量:131H指数:7
供职机构: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燃烧与爆炸技术重点实验室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兵器科学与技术理学航空宇航科学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7篇期刊文章
  • 10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7篇化学工程
  • 24篇兵器科学与技...
  • 11篇理学
  • 1篇矿业工程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34篇发射药
  • 15篇燃烧
  • 12篇燃速
  • 9篇弹道
  • 8篇装药
  • 8篇爆发器
  • 8篇测试装置
  • 8篇初速
  • 7篇等离子体
  • 7篇物理化学
  • 7篇密闭爆发器
  • 7篇内弹道
  • 6篇炮口
  • 6篇炮口初速
  • 6篇燃烧性能
  • 5篇应用化学
  • 5篇数据采集
  • 5篇数据采集与处...
  • 5篇数据采集与处...
  • 5篇膛内

机构

  • 58篇西安近代化学...
  • 2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南京理工大学
  • 1篇西南科技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白城兵器...

作者

  • 58篇张玉成
  • 31篇张江波
  • 30篇李强
  • 28篇严文荣
  • 23篇闫光虎
  • 19篇赵晓梅
  • 16篇刘强
  • 15篇杜江媛
  • 12篇蒋树君
  • 9篇刘毅
  • 7篇杨雁
  • 7篇余斌
  • 6篇王琼林
  • 5篇张邹邹
  • 5篇杨丽侠
  • 5篇杨伟涛
  • 5篇赵煜华
  • 4篇刘金玉
  • 4篇熊贤锋
  • 4篇胡睿

传媒

  • 25篇火炸药学报
  • 6篇含能材料
  • 5篇火工品
  • 4篇兵工自动化
  • 2篇爆破器材
  • 1篇高电压技术
  • 1篇爆炸与冲击
  • 1篇弹道学报
  • 1篇装备环境工程
  • 1篇兵器装备工程...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7
  • 6篇2016
  • 5篇2015
  • 4篇2014
  • 5篇2013
  • 8篇2012
  • 3篇2011
  • 8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4
5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双药室装药实现能量补偿的技术研究被引量:7
2008年
从理论上分析了双药室装药方式实现能量补偿、增大p-l曲线作功面积的可行性,并进行了相关实验。主装药室和附加药室的装药量分别为32和10g,控制主装药室和附加药室的点火时间差为1.5ms。结果表明,双药室装药p-l曲线的作功面积较普通装药明显增加,在150MPa附近出现了压力平台,炮口初速提高了56.3m/s。采用双药室、适时补充能量的装药方式能够增大p-l曲线的作功面积、实现压力平台、提高炮口初速。
张江波张玉成蒋树君余斌李强
关键词:应用化学发射药炮口初速
异形发射药结构设计与计算验证被引量:1
2021年
针对内弹道性能模拟对发射药燃烧表面积计算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异形发射药药形计算与设计方法;设计了三角形柱状、梯形柱状和四边形柱状发射药,利用切分-独立计算-整体加和的计算原理,对其面积及体积随燃烧深度变化规律进行了计算;根据几何燃烧定律,推导了燃气生成猛度与发射药已燃百分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并讨论了内孔径对发射药燃烧渐增性的影响;对12孔梯形柱状发射药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异形发射药在内外弧厚保持一致、长宽比保持不变基础上,其理论燃烧过程呈增面燃烧的趋势,且随着孔径减小燃烧分裂点后移,但孔径变化对发射药燃烧过程影响有限。12孔梯形发射药的实际燃烧过程具有燃烧渐增性,但由于实际发射药尺寸以及点火一致性的偏差,测试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有一定误差。
高宇晨胡睿周敬张玉成杨伟涛
关键词:物理化学燃烧性能
一种同步多点点火中心传火管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同步多点点火中心传火管,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底部点火缺陷的问题。本发明由中心传火管、传火管转接头、若干根导爆管、若干点火药包、奔萘药管、底火及药筒组成。药筒底火输出端与导爆管一端连接,导爆管另一端与点火药包...
赵宝明赵宏立靳建伟刘来东张衡杨丽侠张邹邹王琼林魏学涛张玉成
文献传递
基于多点压力测试系统的发射药膛内燃速测试技术被引量:6
2019年
为了研究发射药在火炮膛内的燃烧性能,建立了基于多点压力同步测试技术的发射药膛内动态燃速测试系统,采用该系统在HPD-30火炮上对单樟-5/7发射药的动态燃烧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将该试验结果与基于微波干涉法测试的膛内燃速进行了对比,分析了膛内燃速方程参数拟合方式对膛内燃速曲线计算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0~100MPa的中低压范围内,基于多点压力测试法获得的单樟-5/7发射药的膛内燃速与微波干涉法获得的测试结果偏差最大值为12%,最小值为2%,最大偏差点处对应的膛内燃速差值为0.45cm/s;在100~320MPa的压力区间内,两种测试法获得的发射药膛内燃速偏差最大值为1.7%;平行试验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基于多点压力测试的发射药膛内燃速测试方法具有较高的测试精度和稳定性;由于单樟-5/7发射药表面钝感形成内、外层的非均质性,其膛内燃速方程需要采用分段函数表述才能更准确地反映膛内燃烧规律。
赵煜华闫光虎张玉成梁磊刘毅严文荣肖霞
关键词:微波干涉仪
发射装药用可燃紧塞元件的力学强度及燃尽性试验被引量:1
2017年
为减少某发射装药的燃烧残片,对可燃紧塞元件的强度及燃尽性开展了试验研究,对比测试了传统纸质紧塞元件及可燃紧塞元件的压缩力,通过火炮输弹上膛冲击试验及野战公路运输试验测试了采用可燃紧塞元件的发射装药的结构强度;通过密闭爆发器试验测试了可燃紧塞元件的表观燃速,并通过内弹道射击试验验证了可燃紧塞元件的结构强度及膛内燃尽性。结果表明,可燃支撑筒的压缩力约为纸质支撑筒的两倍;可燃紧塞盖的压缩力约为原纸质紧塞盖的40%,约为原纸质支撑筒的80%,可燃紧塞元件力学强度可保证该发射装药在运输过程及供输弹过程中的结构完整性;在50~150MPa下,可燃紧塞元件的线燃速为ADiGu发射药燃速的8倍以上,在同一燃烧环境下,可燃紧塞元件可先于发射药在膛内燃尽;射击后炮口无燃烧残片,在内弹道过程中燃烧完全,无二次火焰,炮口无残留。
严文荣王琼林张玉成李强
关键词:发射装药燃速
基于燃烧产物的硝胺类发射药的燃速预估模型被引量:1
2013年
针对探讨硝胺类发射药的燃速预估模型,在分析硝胺炸药在燃烧分解产物热分解规律的基础上,运用近年来提出的火药燃速预估方法,推导硝铵发射药的燃速公式及压力指数公式。编写硝铵发射药燃速计算软件。在0~400 MPa压力范围内,对硝胺类发射药的燃速进行理论预估,并对3种硝铵发射药的燃烧计算值与相应的试验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本模型是可行的,适合硝铵发射药的燃速预估。
周媛丽张江波张玉成李强刘毅
关键词:硝胺燃烧模型硝胺发射药
发射药变容燃速测试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发射药变容燃速测试装置,包括本体组件、点火组件、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二压力传感器、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和高速摄像仪组件;该装置可以模拟身管武器膛内的运动环境,并能够获得发射药在高速运动和变容条件下的燃速数据,从而...
张江波熊贤锋张玉成赵晓梅杜江媛严文荣李强刘强闫光虎
文献传递
DAGQ发射药膛内静态和动态燃烧性能被引量:6
2016年
为了研究DAGQ发射药在膛内的燃烧性能,以经典内弹道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发射药膛内燃烧测试系统和处理方法,通过密闭爆发器燃烧试验和微波干涉法发射药膛内动态燃烧性能试验,研究了DAGQ发射药的静动态燃烧规律及不同温度下的动态燃烧特性。结果表明,所建立的试验系统和处理方法,能够很好地获得弹丸在膛内的运动过程。DAGQ发射药的静动态燃速都存在转折现象,静态燃速在转折点前压力指数大于1,转折点后压力指数都远小于1,动态燃速压力指数基本都小于1。在膛内燃烧过程中,由于高速气流对发射药的燃面冲刷,使得膛内的动态燃速要大于密闭爆发器内的静态燃速,并且随着膛内压力的增大,燃速相差越来越大。
闫光虎赵煜华张玉成刘毅崔鹏腾梁磊李强肖霞
关键词:密闭爆发器微波干涉仪燃烧性能
用于电热化学炮的放电毛细管烧蚀模型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为研究毛细管的烧蚀质量参数进而指导点火系统设计,对电热化学发射中等离子体点火用聚乙烯放电毛细管的烧蚀过程进行了理论研究。用电弧等离子体磁流体动力学仿真模型中的烧蚀焓方法,计算了一个典型放电周期过程中烧蚀率的时间分布。辐射能的计算分别采用灰体辐射模型与净辐射系数模型,对烧蚀过程的影响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等离子体的温度对管壁的烧蚀率有较大影响;在相同输入参数计算条件下,两种模型计算结果存在较大差异;灰体辐射模型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值接近。净辐射系数法适用于大管径放电情况,在小管径情况下则会低估烧蚀结果。
张玉成严文荣张江波李强
关键词:物理化学电热化学炮毛细管放电
七孔发射药内外弧厚差异对其燃烧性能的影响被引量:4
2016年
为了研究七孔发射药内外弧厚差异对其燃烧性能的影响,通过密闭爆发器静态燃烧试验及火炮发射药装药内弹道试验研究了内外弧厚一致性及弧厚偏差对高能低烧蚀叠氮硝胺七孔发射药燃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发射药的内外弧厚差异较大时,密闭爆发器试验中发射药增面燃烧阶段结束点提前,增面燃烧阶段已燃百分数由85.46%降至70.76%,燃烧时间由23.40ms增至27.75ms;发射药燃烧时间随着温度变化的敏感性逐渐加大。装药发射试验中,当外弧厚大于内弧厚时,加大了装药的初速温度系数,初速温度系数由0.54m/(s·℃)增至0.78m/(s·℃),装药质量由9.4kg增至9.8kg,最大膛压由266.9MPa降至262.6MPa。
唐小军冯昌林赵煜华崔鹏腾张玉成
关键词:燃烧性能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