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全斌

作品数:86 被引量:345H指数:10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冶金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4篇期刊文章
  • 27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70篇医药卫生
  • 1篇冶金工程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主题

  • 29篇细胞
  • 25篇胶质
  • 25篇胶质瘤
  • 24篇肿瘤
  • 21篇干细胞
  • 20篇肿瘤干细胞
  • 17篇手术
  • 16篇动脉瘤
  • 16篇颅内
  • 13篇动脉
  • 12篇脑胶质瘤
  • 11篇血管
  • 11篇入路
  • 10篇人脑
  • 10篇人脑胶质瘤
  • 10篇脑肿瘤
  • 9篇颅内动脉
  • 8篇手术治疗
  • 8篇脑肿瘤干细胞
  • 6篇小鼠

机构

  • 39篇苏州大学附属...
  • 31篇同济大学
  • 9篇上海交通大学...
  • 7篇上海市第十人...
  • 6篇上海交通大学
  • 6篇苏州大学
  • 3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淄博市中心医...
  • 1篇常熟市第二人...
  • 1篇上海市浦东医...

作者

  • 84篇张全斌
  • 33篇黄强
  • 29篇兰青
  • 22篇陈左权
  • 21篇楼美清
  • 16篇董军
  • 15篇孙继平
  • 13篇王之敏
  • 13篇王爱东
  • 13篇赵耀东
  • 12篇张翔
  • 8篇费喜峰
  • 7篇蒋栋毅
  • 7篇陆朝晖
  • 7篇陈寒春
  • 6篇钱志远
  • 5篇尹嘉
  • 5篇陈坚
  • 5篇朱玉德
  • 4篇沈李奎

传媒

  • 7篇中华神经外科...
  • 7篇中华医学会神...
  • 4篇中华肿瘤杂志
  • 4篇中华神经外科...
  • 4篇中国神经肿瘤...
  • 3篇同济大学学报...
  • 3篇中国微侵袭神...
  • 3篇中华神经医学...
  • 3篇中国脑血管病...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中华外科杂志
  • 2篇中国临床神经...
  • 2篇中国现代神经...
  • 2篇首届中国中青...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中国药学杂志
  • 1篇立体定向和功...
  • 1篇中国肿瘤
  • 1篇实用肿瘤杂志
  • 1篇福建医药杂志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4
  • 6篇2013
  • 4篇2012
  • 10篇2011
  • 15篇2010
  • 9篇2009
  • 3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 7篇2005
  • 9篇2004
  • 1篇2003
  • 3篇2002
  • 1篇2001
8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神经导航辅助下的微创显微手术处理颅内病变
本文研究了神经导航辅助下的微创显微手术处理颅内病变中的应用,实践证明,计算机神经导航系统使神经外科手术定位更精确,病灶切除更完全,手术并发症减少,是神经外科微创手术的重大发展方向。
陆朝晖兰青刘士海钱志远陈坚贡志刚张全斌
关键词:颅内病变显微手术微创手术神经导航
文献传递
原发和复发脑肿瘤干细胞在裸小鼠脑内侵袭性生长特征比较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观察人源脑肿瘤干细胞(hBTSC)在免疫缺陷动物脑内高致瘤性及高侵袭性。方法将原发和复发1×10^5个细胞的hBTSC球接种到40只裸小鼠脑内,移植瘤的组织学特点,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移植瘤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的表达。结果40只裸小鼠在30d内全部成瘤。两种hBTSC在接种部位呈浸润性生长的同时,还散布于其他区域。但侵袭形式不尽相同,原发者在接种侧半球,呈团块,局限于脑实质;复发者,还浸润软脑膜和对侧半球。复发者MMPl+细胞的分布比原发者密集。结论hBTSC除了高致瘤性,还具高侵袭性。复发hBTSC的侵袭性更强,可能与MMPl高表达有关。
吴银艳刁艺黄强张全斌董军兰青
关键词:肿瘤干细胞致瘤性侵袭性
锁孔入路微创手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被引量:21
2007年
目的探讨锁孔入路微创手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颅内复杂动脉瘤共31例42个,包括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2个,大脑前动脉瘤1个,后交通动脉瘤12个,脉络膜前动脉瘤2个,大脑中动脉瘤7个,前交通动脉瘤6个,基底动脉瘤2个[基底动脉与小脑上动脉(BA-SCA)分叉处动脉瘤,基底动脉与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BA-SCA-PCA)分叉处动脉瘤各1个],椎动脉瘤2个,大脑后动脉瘤4个,眼动脉瘤4个。其中多发性动脉瘤10例,巨大动脉瘤14例,后循环动脉瘤7例8个,磨除前骨突后进行动脉瘤夹闭4例。分别采用眉弓锁孔入路、翼点锁孔入路、颞下锁孔入路、枕下外侧锁孔入路及乳突后锁孔入路进行手术。结果动脉瘤夹闭术31个,微小动脉瘤包裹术2个,夹闭加巨大动脉瘤体切除术5个,孤立加瘤体部分切除术2个,孤立术1个,手术前破裂1个。术后近期 GOS 疗效评定,27例好,2例轻残,2例死亡。结论锁孔入路可有效控制动脉瘤出血及进行前床突骨质磨除、巨大动脉瘤切除、载瘤血管塑型等操作。在个体化的手术设计及精湛的显微手术技术基础上,锁孔微创入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安全、简捷、有效。
兰青陈坚钱志远张全斌黄强
关键词:眼动脉锁孔入路
纵裂入路治疗胼胝体区胶质瘤的手术策略
目的提高胼胝体区胶质瘤的手术治疗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年来我科治疗胼胝体区胶质瘤的临床资料,手术入路,术中操作和术后并发症。
楼美清陈先震赵耀东陈左权尹嘉张全斌沈照立
关键词:纵裂入路
神经导航辅助下的微创显微手术处理颅内病变
2004年
微创手术是神经外科手术的发展趋势和基本要求,计算机神经导航系统使手术更精确。本文探讨了神经导航在颅内病变微创显微手术中的应用价值,以最小的手术创伤来达到最好的手术疗效。方法:对27例颅内病灶患者进行3mm层厚的CT或MRI扫描,利用导航工作站进行术前计划、切口设计、术中指示病灶部位及重要颅内结构。结果:所有病灶定位准确,全切22例,次全切除2例,大部切除3例。术后神经功能保留良好。结论:神经导航辅助下的微创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可以达到准确定位及切除病灶,减少功能损害的目的。
陆朝晖兰青刘士海钱志远陈坚贡志刚张全斌
关键词:神经导航颅内病变神经外科手术治疗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及并发症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的手术技巧和总结手术体会。方法采用乙状窦后草莓型锁孔入路对2010年5月至2011年6月共7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显微镜下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术中严密保护岩静脉,有明确责任血管压迫采用Te...
尹嘉王文华崔大明张全斌陈先震薛亚军陈左权楼美清
关键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锁孔入路
文献传递
人脑胶质瘤动物模型研究的过去、现在与将来被引量:2
2010年
长达百年的肿瘤动物模型研究历史告之人们,研究肿瘤难,研究肿瘤动物模型也难,或者说更难。难就难在如何贴近临床,如何挖掘连临床上也无法观察到的肿瘤发生发展的潜在过程和机制,当然还有对抗策略。本文从温故知新,抛砖引玉理念出发,对上述的难处进行部分叙述,那怕仅仅是皮毛也希望能共享。
费喜峰张全斌黄强兰青董军王之敏张世明
关键词:脑肿瘤动物模型荧光蛋白
“锁眼”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被引量:21
2002年
目的 改进颅内动脉瘤手术入路,以最小的创伤来取得动脉瘤显微手术的最佳疗效。方法 根据颅内动脉瘤所在位置,精确设计“锁眼”手术入路,以2 cm左右直径的骨窗进行颅内动脉瘤夹闭等手术。32例手术中,眶上额下经眉弓入路28例,翼点入路1例,乳突后入路2例,额部中线旁入路1例。结果 32例患者35个动脉瘤,行32次“锁眼”显微手术,共有33个动脉瘤行夹闭术,其中3例为多发性动脉瘤,予一次手术夹闭,另行动脉瘤孤立术、包裹术各1例。所有手术无术后感染、出血及脑脊液漏等手术并发症。结论“锁眼”手术创伤小,疗效佳,外观影响少,费用节省,是动脉瘤有效和理想的显微手术入路。
兰青张全斌黄强沈利明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微骨孔入路
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急诊介入治疗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 探讨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急诊介入治疗技术.方法 回顾分析20例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介入手术治疗经过.结果 20例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多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或合并脑积水)为主要临床表现,13例DSA造影表现为串珠征;20例中有18例对侧椎动脉发育良好的病例采用夹层动脉瘤栓塞联合载瘤动脉闭塞的手术方式治疗,生存率达94% (17/18),随访未见闭塞血管再通或动脉瘤复发.结论 对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急诊行动脉瘤栓塞联合载瘤动脉闭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办法.
张翔张全斌孙继平张孝军蔡军楼美清陈左权
关键词:椎动脉夹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
脑肿瘤干细胞耐药基因ABCG2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脑肿瘤耐药是否与其干细胞相关和耐药机制何在还不清楚,本实验旨在探讨脑肿瘤干细胞耐药的分子机制。方法从人脑胶质瘤组织标本中分离CD133^+细胞,在无血清条件下体外长期传代培养,取其中呈悬浮生长的细胞球,再用CD133免疫磁珠分离其中的阳性细胞在无血清条件下培养。将尼卡地平、米托蒽醌分别或联合作用于上述的培养细胞,观察细胞形态、增殖抑制和细胞凋亡率等变化。结果经CD133免疫磁珠筛选过的细胞球在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到尼卡地平与米托蒽醌联合作用组细胞的细胞毒性非常明显,有的球体已崩解,增殖抑制很明显,并且对米托蒽醌呈浓度依赖性,在2.5或5.0μmol·L^(-1)的尼卡地平协同下的米托蒽醌,于10^(-6)~10μmol·L^(-1)时对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呈浓度依赖性与空白对照和单纯尼卡地平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对未经CD133免疫磁珠筛选球体的抑制作用不显著。流式细胞仪检测表明,尼卡地平能协同米托蒽醌促进受试细胞的凋亡。结论脑肿瘤干细胞高表达ABCG2是其耐化疗药物的原因之一,尼卡地平通过竞争性地抑制ABCG2作用而提高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储亮黄强张全斌董军王爱东兰青
关键词:脑肿瘤干细胞肿瘤耐药尼卡地平米托蒽醌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