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燕
- 作品数:38 被引量:316H指数:11
- 供职机构: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卫生厅资助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 2005-2010年广州市霍乱流行特征及监测结果分析
- 目的对广州市2005-2010年霍乱流行特征和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疫情资料和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广州市2005-2010年共发生霍乱病例82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24...
- 李美霞魏跃红杨智聪康燕王大虎
- 关键词:霍乱流行病学
- 文献传递
- 广州市2008-2011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动态研究被引量:38
- 2011年
- 目的分析2008年5月至2011年7月广州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以了解流行现状,探讨流行趋势,为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8-2011年广州市手足口病疫情资料的流行特征。手足口病的肛拭子标本从哨点医院获得,采用RT-PCR方法进行病毒核酸检测。结果疫情暴发月份提前,流行强度增大,高位持续时间延长;市区病例构成从2008年下半年的48.32%逐步降至2011年上半年的35.09%,农村地区则从2008年的11.95%逐步升至24.67%,城乡结合部相对稳定在40.30%左右;病例主要在5岁以下婴幼儿,但呈现出低龄化、成人化的两极化发展趋势,男性高于女性;散居儿童病例数构成比从2008年下半年的60.04%增至2011年的68.92%,托幼儿童则从2008年的38.09%降至2011年的28.27%,学生病例2009年以来相对稳定在2.55%左右;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呈现交替流行的现象。结论广州市手足口病疫情不断向低龄儿童、散居儿童和农村地区扩散,同时不同型别的毒株交替出现。手足口病疫情形势严峻,防控难度加大。
- 梁会营康燕陶霞李美霞罗雷
- 关键词:手足口病肠道病毒71型柯萨奇病毒A组16型
- 广州市荔湾区2004—2013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6
- 2015年
- 目的 分析广州市荔湾区2004—2013年病毒性肝炎发病情况及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病毒性肝炎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广州市荔湾区2004—2013年病毒性肝炎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3年广州市荔湾区累计报告病毒性肝炎22 047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89.54/10万;其中乙肝18 264例(占82.84%)、甲肝221例(占1.00%)、丙肝2 467(占11.19%)、戊肝613例(占2.78%)、肝炎(未分型)482例(占2.19%)。全区各个街道均有病毒性肝炎病例报告,发病率居前3位的分别为逢源街(1 608例,占7.29%)、南源街(1 503例,占6.82%)和多宝街(1 406例,占6.38%)。发病主要集中在20-64岁年龄组人群,占发病总数的82.95%(18 288/22 047)。男性14 660例,年均发病率为339.76/10万,女性7 387例,年均发病率为178.50/10万,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P〈0.01)。职业分布以家政、家务及待业(占19.13%)、商务人员(占15.06%)、离退休人员(占14.71%)和工人(占10.51%)为主。结论 广州市荔湾区2004—2013年病毒性肝炎报告发病率虽有所下降,但发病率仍较高,应进一步加强对病毒性肝炎的监测和控制。
- 洪佳冬康燕李建杰
- 关键词:肝炎流行病学
- 广州市2006-2010年霍乱监测与防制策略分析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及时发现霍乱病例,早期识别暴发疫情,掌握疫情动态,分析流行因素,为制订和调整霍乱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腹泻病人、外环境以及海产品的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5年监测采样数129 927例,阳性53例。其中检索腹泻病人86 394例和重点人群监测6 652例,确诊13例;外环境监测17 673例、检出阳性20例;食品类监测19 208例,检出阳性20例。结论病例由属地监测点医院和区疾控中心监测发现,区级疾控中心监测系统敏感,监测点医院腹泻病门诊规范,病例的发现、报告和处理较及时。
- 王大虎魏跃红康燕王玉林李美霞
- 关键词:霍乱防制策略
- 卫生资源配置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之间关联性分析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对我国30个省份医疗资源配备情况进行对比,以了解不同医疗资源配置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展及规模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中卫生资源数据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数据,采用相关分析卫生资源配置和疫情之间关联性,采用广义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卫生资源配制对疫情规模的影响。结果卫生资源和疫情控制指标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每万人公共卫生医师数与峰值天数、新增开始下降天数、开始首次0新增天数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02、-0.387和-0.6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8、2.216、3.935,均P<0.05),卫生总费用占GDP比例与累计确诊、峰值天数和开始首次0新增天数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522、-0.478和-0.6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50,2.856,4.675,均P<0.05)。卫生总费用占GDP比例和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对峰值天数的影响有意义,B及95%CI分别为-0.931(95%CI:-1.740~0.122)和-0.413(95%CI:-0.734~0.092);每万人公共卫生医师配制数量对新增开始下降天数有影响,B及95%CI为-5.661(95%CI:-10.665~0.657);卫生总费用占GDP比例、每万人公共卫生医师人数对开始首次0新增的天数有影响,B及95%CI分别为-1.772(95%CI:-2.654~0.890)和-10.127(95%CI:-14.408~5.846)。结论我国卫生资源投入仍然呈现各地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公共卫生人员队伍配备以及经费投入不足与疫情发展有关。
- 康燕祁娟蔡文峰刘远刘伟陈纯梁伯衡
- 关键词:卫生资源疫情关联性分析
- 2008年广州手足口病分子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6
- 2009年
- 目的了解引起2008年广州地区手足口病流行的毒株的分子生物流行病学情况。方法首先采用Real-timePCR筛选出总肠道病毒阳性的标本,再分别使用CoxA16和EV71的特异引物进行RT-PCR检测,并对EV71毒株测序,比较序列。结果总肠道病毒阳性率为9.63%,CoxA16阳性率为3.03%,EV71阳性率为2.77%,并归纳出EV71的4个代表性序列。结论广州地区今年流行的EV71毒株并未见大的变异以及毒力加强等情况。
- 蒋力云伍业健耿进妹陈艺韵谢华萍康燕狄飚杨智聪吴新伟
- 关键词:手足口病肠道病毒71型分子生物学
- 甲型H1N1流感隔离点人员心理状况调查分析
- 2010年
- 冯晶陆剑云陈纯康燕李铁钢景钦隆李美霞
- 关键词:甲型H1N1流感心理状况
- 气温对广州市儿童手足口病发病影响的研究被引量:9
- 2019年
- 目的探讨气温对广州市儿童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为制订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广州市2013-2017年0~14岁儿童手足口病发病资料及同期气象资料,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 DLNM)分析气温对儿童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结果控制湿度、风速、降雨量等混杂因素的影响后,气温对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呈非线性,且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中高温对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出现的更早且持续时间更长;当气温为13.2℃时,累积发病风险最低(RR=0.66, 95%CI:0.64~0.98),当气温为26.2℃时,累积发病风险最高(RR=5.38, 95%CI:5.16~5.62);气温对手足口病的影响无明显性别差异,但0~1岁和7~14岁儿童手足口病发病对气温更敏感。结论气温对广州市儿童手足口病发病有一定的影响,26.2℃时发病风险最高,0~1岁和7~14岁儿童是发病敏感人群。
- 刘伟董智强胡文穗康燕韩志刚侯建荣
- 关键词:手足口病气温
- 2012年广州市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及影响因素调查被引量:19
- 2014年
- 目的分析广州市2012年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和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提高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广州市2012年度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调查方案》对抽查的医疗机构进行传染病报告质量调查分析。结果共调查264家医疗机构,查出传染病29种6 051例,漏报率为1.17%,迟报率为0.84%,报告卡完整率为95.65%,报告卡一致率为93.60%。不同类别传染病漏报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72,P<0.01),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漏报率、迟报率、报告卡完整率和报告卡一致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综合质量与医院级别、预防保健科工作以及自查等因素有关。结论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质量较好,但仍存在一定问题,应采取综合性应对措施,进一步提高传染病报告质量。
- 董智强胡文穗刘翔翊康燕陈纯傅传喜
- 关键词: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影响因素
- 广州市儿童步行者道路交通伤害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了解儿童步行者交通伤害的流行特征,为预防和控制儿童交通伤害提供政策依据。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 ,抽取广州市12所小学全体在校生13 645名,采用统一设计的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儿童步行者发生道路交通伤害年发生(人)率为8.4%,男生高于女生(x2=56.32,P=0.000),民办学校明显高于重点和普通学校(x2=34.07,P=0.000)。下午16:00~17:00为伤害高峰,占45.4%,住宅区道路(27.1%)和人行道(26.1%)是伤害的主要场所。伤害最常见的部位是下肢(45.6%),20.8%的步行者出现功能损失。致伤的主要车辆是自行车(占37.3%);驾驶员(49.5%)和步行者(39.5%)的过失是造成伤害的主要原因。结论应针对不同性别、不同人群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减少儿童发生道路交通伤害。
- 魏跃红许信红李美霞林琳刘伟佳肖新才康燕王大虎
- 关键词:儿童步行者道路交通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