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富强
- 作品数:8 被引量:22H指数:2
- 供职机构: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高血压并高同型半胱氨酸治疗研究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 研讨高血压并高同型半胱氨酸优化治疗。方法 根据JNC7高血压病标准,同时合并有高同型半胱氨酸368例患者,全部患者在接受常规降压药物治疗同时,分为研究组(184例)和对照组(184例),研究组加用叶酸片0.4~0.8 mg,对照组常规降压药物治疗,每个月检测血压、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1次,并进行实验室检查和安全性评估。结果 两组各基线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12个月后研究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血管栓塞性疾病发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同型半胱氨酸与心脑血管病尤其是脑卒中密切相关,补充叶酸在心脑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尤其是高血压人群降低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可以显著降低脑卒中和心血管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
- 鲜廉杰陈晓瑞张新贵牛靖孙富强丁燕萍
- 关键词:H型高血压叶酸同型半胱氨酸脑卒中
-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后24h内CD34^+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研究
- 2015年
- 目的观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24 h内CD34+细胞数量的动态演变过程,探究PCI对CD34+细胞数量的影响及CD34+细胞在冠脉内皮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方法入选拟诊不稳定型心绞痛接受择期冠脉造影检查的患者65例,根据是否行PCI分为两组,介入组45例,非介入组20例。介入组于冠脉造影术后即刻即第1次球囊扩张前(0 h),第1次球囊扩张后1、3、5、7及24 h分别取外周血2 ml。非介入组于冠脉造影术后0、7及24 h分别取外周血2 ml,所取标本用于检测CD34+细胞数量。结果介入组术后7 h时CD34+细胞数量开始升高,较0 h升高了28%(266.22±132.33 vs 208.13±82.84,P<0.01);24 h较0 h升高了59%(332.47±142.16 vs 208.13±82.84,P<0.01);非介入组0 h时CD34+细胞数量较介入组高(497.85±164.69 vs208.13±82.84,P<0.01);非介入组各时间点CD34+细胞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未表现时间依赖性动态变化。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术后CD34+细胞数量于术后7 h开始升高,至24 h时达到高峰,可能参与PCI过程所致内皮损伤的修复;冠脉病变程度较重的患者具有较低水平的CD34+细胞数量。
- 孙富强鲜廉杰陈晓瑞
-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流式细胞术
-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对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的影响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通过检测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30天内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探究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对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的影响。方法入选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于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行冠脉造影检查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78例,按照是否进一步置入支架分为两组,进一步置入支架的PCI组48例,未进一步置入支架的对照组30例。两组于冠脉造影术后(0 h)、术后1d、术后7d、术后30d分别取外周血2 ml以检测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结果术后1d时PCI组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达到高峰,较0 h升高了101%(60.25±45.02比29.91±15.84,P<0.01);7d时下降,但仍较0 h升高了48%(44.52±25.32比29.91±15.84,P<0.01),于30d时下降至0h水平;PCI组0 h时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较对照组低(29.91±15.84比39.37±8.26,P<0.05);对照组术后30d内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并未随时间动态变化。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后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呈动态演变,循环内皮祖细胞参与冠脉介入治疗过程所致内皮损伤的修复;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越重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其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越低。
- 孙富强陈晓瑞
- 关键词: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循环内皮祖细胞不稳定型心绞痛流式细胞术
- 尿激酶溶栓途径改进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率的影响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探讨尿激酶溶栓途径改进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尿激酶溶栓途径治疗,观察组采用改进的尿激酶溶栓途径(包括给药剂量、给药部位等方面的改进)治疗,比较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评价心功能,同时分析两组再灌注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LVEF为(61.94±1.54)%、LVESV为(4.67±0.66)cm、LVEDV为(3.67±0.22)cm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再灌注率高于对照组(48.89%比33.33%)(P〈0.05),而其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8.89%比26.67%)比较明显较低(P〈0.05)。结论改进尿激酶溶栓途径可明显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率,降低不良事件,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鲜廉杰陈晓瑞孙富强李春晓
- 关键词:尿激酶急性心肌梗死
- 麝香保心丸联合依折麦布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讨麝香保心丸联合依折麦布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疗效,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2月在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12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依折麦布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血小板聚集率。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8.33%,高于对照组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LVEF、LVFS及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LVEF、LVFS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TG、TC、LDL-C及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TG、TC、LDL-C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HDL-C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SF-36中认知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麝香保心丸联合依折麦布治疗老年冠心病能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提高治疗效果,还能降低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改善患者的血脂状况,进而提高患者的总体生活质量。
- 孙富强
- 关键词:麝香保心丸依折麦布老年人冠心病
- 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静脉注射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评价被引量:15
- 2016年
- 目的探讨快速心律失常患者采用美托洛尔与胺碘酮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 86例快速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胺碘酮治疗,治疗组采用美托洛尔联合胺碘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血压、心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5.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07%(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压、心率改善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不良反应率为2.33%,对照组为4.6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速心律失常患者接受美托洛尔联合胺碘酮治疗后,患者治疗效果大大提升,心率、血压水平明显改善,值得临床推广。
- 丁燕萍陈晓瑞张新贵孙富强
- 关键词:快速心律失常胺碘酮
- 脑尿钠肽下降斜率与急性左心衰竭预后判断
- 2015年
- 目的脑尿钠肽下降斜率与急性左心衰竭预后判断。方法住院急性左心衰竭296例患者,根据BNP检测结果分为两组。研究组入院检测BNP≥500 ng/L,1周后复查BNP下降斜率≥30%;对照组入院检测BNP≥500 ng/L,1周后复查BNP下降斜率<30%。并采用电话回访患者3月1次,观察患者急性左心衰竭、心源性事件发生再住院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各基线指标比较,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2年后研究组猝死、急性左心衰竭及其他心脏事件再住院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BNP斜率水平变化与急性左心衰竭预后呈高度相关。
- 鲜廉杰陈晓瑞张新贵牛靖孙富强丁燕萍
- 关键词:脑尿钠肽急性左心衰竭
-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肌能量代谢改变及其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关联
- 2024年
- 目的 观察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患者心肌能量代谢改变情况,分析其对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 MACE)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老年CHF患者9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本院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心肌能量代谢指标[血清游离脂肪酸(ree fatty acid, FFA)、左心室收缩末圆周室壁应力(circumferential end-systolic wall stress, cESS)和心肌能量消耗(myocardial energy expenditure, MEE)]。观察组出院后随访6个月,根据是否发生MACE分为MACE组40例和非MACE组50例。比较2组FFA、cESS、MEE,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预测价值。结果 观察组Ⅱ级、Ⅲ级、Ⅳ级FFA、cESS、MEE依次升高(P<0.01)。观察组Ⅱ级、Ⅲ级、Ⅳ级FFA、cESS、MEE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MACE组年龄、纽约心脏病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 NYHA)心功能分级、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NT-proBNP)、FFA、cESS、MEE显著高于非MACE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显著低于非MACE组(P<0.01)。FFA、cESS、MEE与老年CHF患者发生MACE正相关(r=0.512、0.495、0.503,P<0.05,P<0.01)。年龄(OR=2.344,95%CI:1.255~3.464)、NYHA心功能分级(OR=2.079,95%CI:1.354~2.804)、LVEF(OR=2.173,95%CI:1.179~3.167)、NT-proBNP(OR=2.257,95%CI:1.149~3.365)、FFA(OR=2.713,95%CI:1.103~4.323)、cESS(OR=1.868,95%CI:1.111~2.625)、MEE(OR=3.010,95%CI:1.064~4.956)为老年CHF患者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FFA、cESS、MEE单独预测老年CHF患者发生MACE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分别为0.732、0.707、0.768,三项联合检测的AUC为0.893,显著优于单独检测(Z=6.325、6.581、6.247,P=0.022、0.015、0.026)。结论 FFA、cESS及MEE与老年CHF患者发生MACE呈正相关,为MACE发生的危险因素,且�
- 苏文刚杨海洋孙富强
- 关键词:心肌能量代谢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