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学堂

作品数:54 被引量:126H指数:6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艺术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3篇文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艺术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7篇文学
  • 13篇复古
  • 7篇诗学
  • 7篇文学思想
  • 5篇艺术
  • 5篇唐诗
  • 5篇文学复古
  • 5篇后七子
  • 4篇前七子
  • 4篇复古派
  • 3篇心学
  • 3篇叙事
  • 3篇诗歌
  • 3篇诗论
  • 3篇诗文
  • 3篇思潮
  • 3篇晚明
  • 3篇格调
  • 2篇代文
  • 2篇兴致

机构

  • 48篇山东大学
  • 6篇南开大学
  • 2篇维多利亚大学

作者

  • 54篇孙学堂
  • 1篇林宗正

传媒

  • 7篇南开学报(哲...
  • 6篇中国诗歌研究
  • 3篇苏州大学学报...
  • 3篇文艺理论研究
  • 3篇兰州大学学报...
  • 2篇文学遗产
  • 2篇首都师范大学...
  • 2篇华侨大学学报...
  • 2篇聊城师范学院...
  • 2篇文学与文化
  • 1篇求是学刊
  • 1篇文艺研究
  • 1篇齐鲁学刊
  • 1篇文史哲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河南师范大学...
  • 1篇人文杂志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9
  • 4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 4篇2004
  • 2篇2003
5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陈献章与晚明文学思潮被引量:5
2006年
陈献章诗歌真率洒脱、富有情韵,为长期沉寂的明代诗坛注入了一线生机。他论诗求真重趣,已为后来的公安派开启了先声。他的心学受庄禅影响,以致虚、自然和人格自觉为追求,容纳了一些情绪体验,与重性灵的诗学精神有相通之处。基于上述事实,我们说他为晚明文学思想揭开了序幕。
孙学堂
关键词:陈献章风韵心学
隆万文坛上的王世贞
2004年
王世贞隆万时期的处世心态向优游自适的方向转变,但因为内顾之念的牵掣,最终未能进入酣畅自足的审美之境。与之相应,他的文学思想也发生了变化:更加关注作品的旨趣风味,喜欢白、苏诗风,提倡平和之音,追求“辞达”,主张折衷调剂、兼得条美,并归结於才思与格调的自然统一,但始终未能彻底抛弃复古主张。“抑才以就格,完气以成调”是王世贞文学思想发展的终结理论,也是16世纪文学复古思想发展的终结理论。作为文坛盟主,王世贞在当时有代表性和影响力,并为新文学思想的发展开拓了自由的空间。
孙学堂
关键词:文学思想明朝文学创作处世原则
“文学史研究问题与方法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2017年
2016年11月5—6日,由山东大学文学院、《文史哲》编辑部主办的“文学史研究问题与方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济南召开。山东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李建军,河南大学党委书记、中国近代文学学会会长关爱和,山东大学终身教授袁世硕,香港大学中文学院教授杨玉峰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一百多位学者与会,围绕以下几方面问题展开讨论。
孙学堂
关键词:文学史研究中国近代文学党委书记终身教授
天机:一个被忽视的古文论概念被引量:5
2003年
“天机”语出道家典籍。陆机率先把它引入文论 ,之后渐成为谈文论艺者常用的一个概念。但在当今的学术研究中 ,人们尚未将其视为一个古代文论的重要概念。本文从道家典籍入手 ,梳理了“天机”说引入古文论之后的三层含义 :一是敏妙通灵的艺术思维 ,它可以在中情酣畅时驳发、靠心物相触感发或由养气调神获致 ;二是超凡脱俗的艺术人格 ,在古人看来 ,脱俗人格与敏妙思维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三是妙不可言的创作心得 ,可由后天的学习与探索而获得。古人从多种意义上强调“天机” ,实乃从多个维度追索灵感。古代文艺学的天机说 ,可视为源于道家的灵感论。
孙学堂
关键词:古代文学理论艺术思维艺术人格灵感论
李攀龙与初盛唐诗
2008年
李攀龙推崇初盛唐之诗,然其人自负,狂而多怨,刻意造境,词求高华,导致他的所造,未能合乎其效法之对象。
孙学堂
关键词:初唐诗盛唐诗
绝俗尚韵 瘦硬通神——黄庭坚的书学思想与书法艺术被引量:3
1998年
黄庭坚出生于世儒文学之家,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对儒学经典用功尤勤,同时他又浸淫于释道学说,形成了儒释道合一的思想。三家学说虽各有所宗、归趣不同,但均有助于“斩伐俗学”,使人离俗进道。因此,黄庭坚评人谈艺最重要的标准即是“不俗”,他每每强调,士大夫可以百为而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胸次不俗是学书之根本,而俗人既使笔墨不减元常(锺繇)逸少(王羲之)亦无可贵之处。 黄庭坚在《书枯木道士赋后》一文中说:“南充李常倩骨清而气秀,是台阁中人也,于世俗事窥其藩而不入,据其鼎而不尝也,其于儒学必将升其堂”。(《山谷集》卷三十)所谓世俗之事,指功名利禄、声色犬马一类激发世人奔竟之心的事,于此类事无所染指,定有离俗向道之心,所见宽广,志向远大,必于儒学有所造谐。黄庭坚认为,儒学宗旨是以治心养性之功建立卓然独立的人格,具备忠信孝友的品质。他以“中流砥柱”为喻解释这种品质说:“余观砥柱之屹中流。
孙学堂
关键词:笔法艺术特色黄庭坚书学思想书法艺术
明代诗论中的易学命题——“富有”、“日新”的理学诠释与诗学影响
2014年
《周易·系辞》所说的"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是一个被不断赋予新内涵的理论命题。张载、朱熹的阐释表现出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渗透到文学领域,成为明代文学复古派诗论的重要理论支柱。何景明和王世贞多承张载之说,强调"义理一贯"以简化法度,李梦阳和李攀龙则多沿朱熹之论,看重"藏用"和"显仁"的辩证关系,坚信"变化"、"日新"是循序渐进的必然结果。
孙学堂
关键词:理学文学复古
孟浩然诗情的浓与淡——兼与王维比较被引量:7
2005年
孟浩然诗大致属于“清淡”一派。可从感情来看,孟诗大都并不平静。他是一个不善于 理性反思、不喜欢节制感情的诗人。仕进无缘的焦灼,羁留异乡的孤苦,宴饮聚游的欢洽,放情 山水的逸兴,在他的诗歌里都可以形成浓郁激越或畅茂飞扬的感情之流。孟诗的魅力不在淡、 静、幽、远,而在于用极为自然的语言叙写生活与感情的本然状态,平淡的外表下流动着飞扬的 意兴,清淡的意象中贯注着浓郁的情感,把盛唐时代一个颇有豪情而又性喜自然的“隐士”的诸般 情怀生动地表现出来。
孙学堂
关键词:兴致冲淡浓郁
王世贞才思格调说辨析被引量:4
2000年
王世贞《艺苑危言》提出的“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这一命题中,“才”包含狭义的才华、广义的才能二义。“思”从一个角度看包合情思、思力二义,从另一角度看包含自然思致和苦思二义。“调”包合声调、情调二义。“格“从学习古人作品角及看是规范之意,从生成意义上看是特点之意。由于这四个范畴的复杂性,这一命题有多种可能的解释。这一命题是王世贞对文学(文章)创作的认识,反映了王世贞的一些基本的文学观念。
孙学堂
关键词:文学观
求实创新:罗宗强先生的中国文学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罗宗强先生研究中国文学40年,始终求真求实,力求追索和呈现文学思想发展的历史原貌,因而能不为已有研究道路所局限,在学科建设、撰述体例、研究视域和研究方法等方面不断开创新局面,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产生了巨大影响。宗强先生学术视野宏阔,以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最为著名,其次是士人心态研究,另外在古代文学史、文学理论批评史、《文心雕龙》研究和道家思想文化研究等领域也各有典范性成果。宗强先生是严格的导师,淡泊的学人,对古代文学、传统文化如何与当代生活衔接等现实问题有着独特的思考。
孙学堂
关键词:文学思想史研究范式士人心态人文关怀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