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亮 作品数:69 被引量:454 H指数:13 供职机构: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陕西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 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理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髓外固定辅助双植骨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髓内固定术后骨不连 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髓外固定股骨近端接骨板(PFP)及锁定加压接骨板(LCP)辅助双植骨头钉孔道内松质骨、异体骨混合打压植骨及骨不连断端结构植骨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髓内固定术后骨不连的手术技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下肢病区收治且完整随访的21例股骨转子下骨折髓内固定术后骨不连患者资料。男15例,女6例;平均年龄为52.3岁(27~65岁)。骨不连类型:萎缩型18例,缺血型3例。患者骨不连手术与骨折初次手术的时间间隔平均为10.3个月(9~13个月),骨折手术均采用髓内固定(PFNA):闭合复位10例,切开复位11例(其中钢丝捆扎8例)。骨不连均采用髓外固定(PFP+LCP)辅助双植骨(头钉孔道内松质骨、异体骨混合打压植骨+骨不连断端结构植骨)治疗。术后12个月采用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结果21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1.4个月(10~12个月)随访。所有患者术后骨不连均获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5.2个月(4~6个月)。1例患者术后出现皮下血肿,再次行清创术。术后12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平均为85.7分(84~92分)。结论PFP接骨板能够有效纠正内翻畸形并坚强固定,LCP接骨板+皮质骨结构植骨能够提供内侧力学支撑,松质骨+异体骨混合打压植骨能够有效增加头钉孔道内骨量,增加近端螺钉的把持力。该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骨折愈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且能获得较好的髋关节功能。 孙亮 孙贺 薛汉中 李忠 路遥 李明 任程 张堃关键词:髓外固定 抗凝时机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探讨抗凝时机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期间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下肢病区收治的179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资料。男78例,女101例;年龄为62~91岁,平均79.5岁;股骨颈骨折79例,股骨转子间骨折100例;采用内固定治疗109例,髋关节置换70例。根据患者受伤后开始抗凝的时间不同分为3组:抗凝1组74例,受伤后<24 h开始抗凝;抗凝2组36例,受伤后24~48 h开始抗凝;抗凝3组69例,受伤后>48 h开始抗凝。所有患者均于术前12 h停药,术后8~12 h继续使用药物抗凝。比较3组患者围手术期DVT的发生率。结果3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84例患者围手术期发生DVT,发生率为46.9%(84/179)。抗凝1组、抗凝2组及抗凝3组患者围手术期DVT的发生率分别为27.0%(20/74)、47.2%(17/36)、68.1%(4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206,P<0.001),3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受伤后越早开始抗凝,围手术期DVT的发生率越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受伤后早期正规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可有效降低围手术期DVT的发生率。 张诚诚 路遥 任程 孙亮 王谦 马腾 李明 李忠 张堃 张聪明 许毅博 黄强 段宁 刘宏亮 薛汉中 林华 杨娜 戚鸿飞 崔玉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 髋关节置换 创伤骨科 围手术期 肱骨干骨不连翻修手术对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肱骨干骨不连翻修手术对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3月至2018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下肢病区采用翻修手术治疗的62例肱骨干骨不连患者资料。男43例,女19例;年龄20~73岁,平均42.3岁。骨不连类型:萎缩型19例,缺血型14例,肥大型29例。记录并分析患者人口统计学数据、临床数据、影像学表现和治疗方法。并通过健康调查12条简表(SF-12)和简明疼痛度量表(BPI)评价肱骨干骨不连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并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评估患者肘关节功能。结果入院时患者SF-12中的生理总评分(PCS)评分为(24.3±5.2)分,SF-12中的心理总评分(MCS)评分为(26.3±3.8)分,BPI中的中严重程度(BPI-S)评分为(6.5±1.9)分,BPI中的疼痛干扰(BPI-I)评分为(6.7±2.5)分。术后1年随访时,PCS评分平均(43.6±8.1)分,MCS评分平均(34.7±4.4)分,BPI-S平均(4.9±1.2)分,BPI-I平均(4.4±1.4)分。以上四组指标术前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MEPS标准,肘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5.2%(59/62)。通过与文献数据比较,肱骨干骨不连患者术后PCS评分与Barrentt食管、原发性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硅肺患者的PC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MCS与脑卒中患者M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肱骨干骨不连是一种破坏性的慢性疾病,对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都有负面影响。虽然对肢体疼痛的影响可以通过翻修手术来缓解,但整个治疗过程可能会对患者造成永久的心理创伤。 路遥 王志猛 孙亮 王谦 马腾 李明 任程 薛汉中 李忠 张堃关键词:肱骨 生活质量 微型锁定接骨板技术治疗65岁以上老年肱骨外髁关节内骨折 目的探讨微型锁定接骨板技术治疗老年肱骨外髁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采用2.0/2.7mm系统微型锁定接骨板治疗的65岁以上肱骨外髁关节内骨折患者12例,男4例,女8例;年龄65-75... 李明 任程 马腾 宋哲 刘宏亮 薛汉中 李忠 孙亮 张堃关键词:老年 骨质疏松 肱骨外髁骨折 骨不连断端成骨区域划分的临床意义 目的:尽管骨科技术的迅速发展,临床中仍有一定的骨不连发生率,往往对患者造成身心及经济的双重打击。自体髂骨植骨仍是治疗骨不连的金标准,为最大化发挥植骨块的成骨效应,我科提出"骨不连断端成骨区域划分"概念,并充分应用于临床。... 张堃 孙亮 李明 李忠关键词:骨不连 Ilizarov技术联合内置物治疗骨不连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6 2018年 骨不连是骨折术后常见并发症,也是临床医生所面临的难题之一。Ilizamv技术已被证明是治疗感染性骨不连或伴有骨缺损的有效方法,然而,依然存在着患者带架时间长、依从性差等缺点。为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学者提出Ilizarov技术联合内置物治疗骨不连,极大缩短患者带架时间,允许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就Ilizarov技术的牵张成骨机制及Ilizarov技术联合内置物治疗骨不连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张诚诚 张聪明 王谦 孙亮 任程 李忠关键词:外固定器 内固定器 牵张成骨 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固定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的近期疗效评价 被引量:31 2021年 目的探讨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FNS)固定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2020年1月至11月期间收治的70例中青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两组:FNS组32例,男16例,女16例;年龄为(49.4±11.0)岁;骨折Garden分型:Ⅱ型10例,Ⅲ型12例,Ⅳ型10例;采用FNS固定治疗。空心螺钉(CCS)组38例,男19例,女19例;年龄为(48.8±10.1)岁;骨折Garden分型:Ⅱ型12例,Ⅲ型15例,Ⅳ型11例;采用CCS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下地负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个月Barthel指数及术后6个月患髋功能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及随访时间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折复位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NS组患者的下地负重时间[(11.4±3.4)周]、骨折愈合时间[(3.1±0.9)个月]显著短于CCS组患者[(16.4±3.9)周、(3.6±0.9)个月],并发症发生率[12.5%(4/32)]显著低于CCS组患者[34.2%(13/38)],术后3个月Barthel指数(98.1±2.8)和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96.8±4.0)分]显著高于CCS组患者[93.8±4.1、(93.6±6.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CS比较,FNS固定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可以获得更好的近期疗效,具有下地负重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及术后患者可早期恢复生活自理能力等优点。 任程 马腾 李明 许毅博 李忠 孙亮 薛汉中 王谦 路遥 张堃关键词:股骨颈骨折 骨钉 术中输血对创伤骨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3 2021年 目的探讨术中输血对创伤骨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9月期间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采用手术治疗的502例患者资料。根据术中是否输血分为两组,观察组203例,男98例,女105例;年龄为(61.0±20.7)岁;术中输血。对照组299例,男166例,女133例;年龄为(57.7±19.0)岁;术中未输血。分别于入院、术前1 d、术后1 d及3 d测定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等凝血指标。于术后行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记录患者术后DVT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及DVT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入院及术前1 d 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术后1、3 d D-二聚体水平[4.18(2.35,7.08)、(6.20±3.77)mg/L]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3.41(1.91,5.63)、(4.05±2.62)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纤维蛋白原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DVT发生率为43.3%(88/203),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32.8%,98/2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骨科患者术中输血可使D-二聚体水平升高并可增加术后DVT的发生率。对于术中输血的患者,需高度重视术后DVT的发生,在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前提下严格按照输血指征进行输血,以降低患者术后DVT的发生率。 孙健平 薛汉中 张堃 王谦 侯明明 孙亮 张斌飞 李忠关键词:静脉血栓形成 围手术期医护 输血 涉及内髁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 2014年 目的探讨涉及内髁的胫骨平台骨折的损伤特点、常见问题及手术治疗方式。方法对自2009-03—2012-06收治涉及内髁的胫骨平台骨折4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门诊随访,阅读手术记录及查看X线片等对手术入路、复位及固定情况、膝关节功能情况进行总结。结果本组均获得平均14(12~51)个月随访,骨折复位质量按Rasmussen胫骨髁部骨折复位解剖学评分标准评定:优30例,良10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88.9%;膝关节功能按Rasmussen评分评定:优35例,良5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88.9%。结论涉及内髁的胫骨平台骨折严重而复杂,术前根据损伤特点计划手术目的及方式,术中良好的复位及坚强固定及术后早活动晚负重是治疗的关键。 卢代刚 雷金来 张堃 王鹏飞 孙亮 师建军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 SCHATZKER分型 内固定 胫骨平台后外侧塌陷合并后内侧劈裂骨折的手术技术及疗效观察 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后外侧塌陷合并后内侧劈裂骨折的手术技术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1月治疗的17例胫骨平台后外侧塌陷合并后内侧劈裂骨折患者资料,男12例,女5例;年龄21—52岁,平均32.4岁。术前均对患者进行正、侧位X线片及膝关节CT平扫+三维重建检查,以辨明骨折塌陷程度、部位及位移状况;先采用后内侧入路复位固定后内侧骨折块,再采取腓骨头部分截骨入路显露后外侧塌陷骨折块,复位后外侧支撑固定。末次随访时根据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系统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评定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12~24个月(平均18.3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为12~16周,平均13.2周。末次随访时根据HSS膝关节评分系统评定疗效:优15例,良1例,可1例;评分60~100分,平均89.6分;AOFAS踝-后足评分为86—98分,平均95.2分。术后无一例患者发生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结论对于胫骨平台后外侧塌陷合并后内侧劈裂骨折这类特殊类型的胫骨平台骨折,复位固定后内侧劈裂骨块后,采取部分腓骨头截骨显露、复位及内固定后外侧塌陷骨折块是一种有效方法,疗效满意。 马腾 李明 路遥 孙亮 王谦 宋哲 王鹏飞 卢代刚 薛汉中 李忠 张堃关键词:胫骨骨折 截骨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