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孔令亭

作品数:11 被引量:65H指数:6
供职机构: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烟台市科学技术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动脉
  • 3篇血管
  • 3篇他汀
  • 3篇突变
  • 3篇慢性
  • 3篇伐他汀
  • 3篇肺动脉
  • 3篇阿托
  • 3篇阿托伐他汀
  • 2篇低氧
  • 2篇低氧性
  • 2篇突变型
  • 2篇阻塞性
  • 2篇胃癌
  • 2篇慢性阻塞性
  • 2篇免疫
  • 2篇内皮
  • 2篇基因
  • 2篇疾病
  • 2篇肺动脉高压

机构

  • 8篇烟台市烟台山...
  • 3篇潍坊医学院
  • 1篇威海市立第二...

作者

  • 11篇孔令亭
  • 5篇杨海燕
  • 4篇于凤霞
  • 2篇李若葆
  • 2篇王金平
  • 2篇郑京华
  • 2篇孙爱涛
  • 2篇魏虹
  • 1篇甄玉青
  • 1篇周开文
  • 1篇王玉村
  • 1篇李菲
  • 1篇杨志宏
  • 1篇柳新平
  • 1篇王淑娟
  • 1篇康丽君
  • 1篇李强
  • 1篇王新明
  • 1篇闫各
  • 1篇于传亭

传媒

  • 2篇中华航海医学...
  • 2篇解剖科学进展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中西医结合肝...
  • 1篇医学动物防制
  • 1篇国际消化病杂...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华全科医学

年份

  • 1篇2015
  • 4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霉菌性食管炎79例内镜特点及临床分析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提高对霉菌性食管炎内镜特点和临床表现认识,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对79例霉菌性食管炎的临床表现、发病诱因及相关疾病、内镜表现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霉菌性食管炎内镜主要表现是散在白斑及糜烂,发病诱因及相关疾病较多,与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关系密切,且发病率逐年增高,目前常用的抗霉菌类药疗效较好。结论霉菌性食管炎有多种上消化道症状,但无特异性。内镜是诊断该病的重要手段,确诊要靠细胞刷涂片找霉菌,对内窥镜检查发现食管炎应注意真菌检测,尤其对H.pylori(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消化道疾病相关患者使用抗生素者应重点检测。目前抗霉菌药物对霉菌性食管炎的疗效较满意,胃镜下管道刷刷洗治疗霉菌性食管炎简单、安全,且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孔令亭杨海燕甄玉青
关键词:霉菌性食管炎内镜特点
吸烟与肺癌p53、K-ras基因突变关系及性别差异的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06年
吸烟与肺癌p53、K-ras基因突变密切相关,基因突变以G→T颠换为主。性别差异在吸烟所诱导的肺癌p53和K-ras基因突变是否存在易感性的不同,存在不同的观点,但多数人从基因水平上认为女性更容易易感吸烟所致肺癌。对吸烟与肺癌基因突变关系及性别差异的研究,可筛选出易感者,以利于劝其戒烟并可对其进行重点随访,达到降低肺癌发病率的目的。
孔令亭李若葆王金平
关键词:RAS基因突变性别差异肺癌吸烟癌基因突变
胃癌中Cox-2表达及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2008年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组织类型胃癌中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的表达及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对胃癌中Cox-2表达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高分化胃腺癌25例、胃低分化腺癌21例、胃粘液癌13例(包括胃粘液细胞癌和胃粘液腺癌)中Cox-2的表达情况,Hp感染采用快速尿素酶实验法和改良Giemsa染色法,胃癌病理组织学分型应用HE染色法。结果与高分化胃腺癌相比,胃低分化腺癌和胃粘液腺癌中Cox-2表达积分明显升高(P<0.01);而胃低分化腺癌和胃粘液癌间Cox-2表达积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Hp阳性和Hp阴性分化差的胃癌和分化良好的胃癌间Cox-2的表达积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胃癌的形成是包含许多途径的复杂、多阶段过程。Cox-2可能和肿瘤的预后及生物学行为有关。Hp感染致胃癌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可能与Cox-2作用无明显相关性。Cox-2与胃癌的发生相关,同时Cox-2可能在胃癌的早期即发生作用。
孙爱涛王玉村孔令亭郑京华魏虹
关键词:环氧合酶-2幽门螺杆菌胃癌免疫组化染色
胃癌中VEGF及突变型p53基因表达及临床意义研究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突变型p53(mtp53)基因表达水平与胃癌病理生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二步法),检测86例胃癌组织及30例癌旁组织及切缘"正常"组织中的VEGF、mtp53表达水平。结果胃癌组织中VEGF、mtp53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和切缘"正常"组织(P<0.01)。VEGF、mtp53基因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性别、年龄、组织学类型、细胞分化程度均无明显关系(P>0.05),与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状态、P-TNM分期均有密切关系(P<0.01)。mtp53基因表达水平与VEGF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0.01)。结论VEGF、mtp53基因可能参与了胃癌的发生、进展进程,可以作为胃癌生物学行为恶化的一项指标。
穆桂芳孙光喜董崇海孔令亭郑京华魏虹孙爱涛
关键词:胃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突变型P53基因免疫组织化学
高压氧联合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135例疗效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近年来,随着石油液化气在生产娱乐和日常生活中的普遍使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ute 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ACOP)已成为急诊科最常见的一种急症,若治疗不及时有效,易并发迟发型脑病,且预后较差.如何提高ACOP的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当前研究重点.现就我院2000年以来收治的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闫各孔令亭杨海燕于凤霞李强
关键词: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舒血宁注射液疗效分析高压氧石油液化气迟发型脑病
吡格列酮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2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肝组织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PDGF-B)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2(TIMP-2)表达的影响,并研究吡格列酮防治NAFLD发病和进展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选用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吡格列酮组,每组20只。正常对照组大鼠给予普通饲料,其余组均给予高脂饲料;吡格列酮组大鼠在高脂饮食8周后吡格列酮10ml.kg-1.d-1灌胃。于第20周结束时将3组动物处死,取材备检。结果:①肝组织病理变化:模型对照组动物肝细胞均出现中、重度大泡性脂肪变、有明显的炎细胞浸润聚集,吡格列酮组肝细胞也出现较明显的脂肪变和炎症表现,但较模型对照组病变轻。②TIMP-2染色指数3组分别为1.22±0.31,4.52±0.61,1.89±0.45,PDGF-B表达面积3组分别为(0.82±0.13)、(3.79±0.32)、(0.91±0.27)μm2,模型对照组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吡格列酮干预后TIMP-2染色指数和PDGF-B表达面积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高脂饮食诱导的NAFLD模型中PDGF-B和TIMP-2表达增强,吡格列酮可以明显改善模型动物肝脏脂肪变性、炎症活动、纤维化变性程度,同时能降低PDGF-B和TIMP-2表达水平,有抗炎、抗纤维化作用。
杨志宏孔令亭于传亭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2
突变型p53、VEGF在肺癌中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6
2007年
肺癌的发生、转移和预后与突变型p53、VEGF表达密切相关。突变型P53、VEGF在肺癌组织中高表达,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的肺组织,两者可以作为评估肺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指标。突变型P53与VEGF在肺癌中表达有相关性,在促进肺癌新生血管形成的机制中可能存在协同作用。
孔令亭李若葆王金平
关键词:VEGF表达突变型P53预后突变型P53癌生物学行为新生血管形成阳性表达
叶绿素在肿瘤防治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被引量:18
2007年
柳新平王新明周开文孔令亭
关键词:叶绿素肿瘤
阿托伐他汀预防大鼠慢性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观察
2012年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大鼠慢性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慢性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30只大鼠随机分为常氧组、低氧组和低氧阿托伐他汀干预组。4周后观察肺动脉压及右心肥厚指数,HE染色和电镜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病理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低氧组大鼠平均肺动脉压力、右心肥厚指数高于正常组和阿托伐他汀干预组(P<0.05);光镜显示:4周后低氧组肺细小动脉血管壁平滑肌层明显增生,电镜下内皮细胞向管腔突起,胶原纤维增多,平滑肌细胞增生;而正常组、阿托伐他汀组大鼠肺组织血管壁的改变明显减轻。结论阿托伐他汀可减轻低氧性肺细小动脉血管平滑肌的增生,减轻血管重构,降低慢性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动脉压力。
于凤霞杨海燕范民忠孔令亭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肺动脉高压血管重构
阿托伐他汀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8
2012年
目的研究他汀类药物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PH)患者中疗效和机制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诊治的COPD合并PH患者15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首剂10~20 mg/d,qd,若无不良反应,则维持剂量,10 mg/d。疗程1个月、6个月、12个月,观察高敏感性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Tei指数、肺动脉收缩压(PAPs)、1 s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及6 min步行距离(6MWD)。治疗后1年随访患者的再入院人数及死亡人数。结果治疗1个月后,两组CRP、D-二聚体、ET-1显著下降(P均<0.01),NO明显升高(P均<0.01);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继续服药6个月、12个月时,治疗组CRP、D-二聚体、ET-1持续下降,NO持续升高,6个月与1个月(P<0.01,P<0.05)、12个月与6个月(P<0.01,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CRP、D-二聚体、ET-1、NO无明显变化(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血hs-CRP、ET-1、D二聚体水平与PAPs呈正相关(r=0.478,-0.564,0.562,0.716,P<0.05),NO数值与PAPs呈负相关(r=-0.564)。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1个月后,两组PAPa、Tei指数显著下降(P均<0.01),FEV1%、6MWD明显升高(P均<0.01);治疗组FEV1%、6MWD、PAPa较对照组明显好转(P<0.01),Tei指数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继续用药治疗,FEV1%、6MWD、PAPa进一步改善,6个月与1个月,12个月与6个月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而Tei指数的改善较缓慢,6个月时治疗组与对照组出现统计学差异;同组比较,治疗组6个月与1个月,12个月与6个月无统计学意义,12个月与1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FEV1%、6MWD、PAPa、Tei指数均无明显变化(P>0.05)。随访1年的再入院人数及死亡人数,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阿�
于凤霞杨海燕范民忠康丽君曲昌华王淑娟金玉光孔令亭李菲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内皮素-1TEI指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