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异夫
- 作品数:14 被引量:58H指数:3
-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字更多>>
- 战败时空与记忆符号--林芙美子的“浮云”意识探析被引量:1
- 2017年
- 日本作家林芙美子的长篇小说《浮云》,短篇小说《浮草》《浮浪儿》《浮洲》《浮沉》等标题都冠以了"浮"字,表现出战后日本人精神与肉体的缺失感与游离感,整体呈现出"虚无""渺茫"等"浮云"的基本特征,这种"浮云"意识也暗示出林芙美子波澜起伏、漂移不定的人生轨迹,其深层蕴含着"天皇制国家"崩溃后日本人精神状态的实质。
- 周异夫曾婷婷
- 关键词:浮云意象战败游移文学诉求
- 隐匿的国家主义者:太宰治的战争“缺位”与天皇崇拜被引量:2
- 2018年
- 日本作家太宰治的战争"缺位"现象,为其文学评价提供了良好的导向作用。但是,作品《海鸥》揭示了太宰治对战争以及军国主义国家日本的态度。太宰治的战争"缺位"只是一种表层的形式,这种表层形式掩盖了他作为一名国家主义者支持战争的深层心理,也造成了学界对相关问题的错误或者模糊阐释。而通过对《惜别》等作品的分析可以深入挖掘出太宰治的思想底层所流淌的"国家神道"的宗教意识形态,是这种思想底层的宗教共同体意识将太宰治推向了国家主义者的道路。
- 曾婷婷周异夫
- 关键词:战争观爱国心国家主义天皇国家神道
- 战后初期日本文坛的战争反思被引量:4
- 2015年
- 日本战后初期是日本社会的重要转型期,联合国军的占领、民主改革的推进、日本民众的精神需求等诸多因素促成了文坛的迅速复活。无赖派文学、民主主义文学、战后派文学等相继产生,并发表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这些作品负载着有关战争和战后初期的多元信息,其中不乏文学者们对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的深刻反思,包括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天皇制对民众的桎梏、战后的自我重建、战争责任的追究等问题。战后初期的日本文坛对战争的态度基本是反思、批判的,但是这种反思和批判更多的是源于日本人的创伤体验,在主流上没有站在世界人道主义立场,没有对他国受害群体进行及时而有效的文学观照,依然具有局限性。
- 周异夫
- 关键词:战败战后派战争
- 殖民生态视角下林芙美子的森林情怀被引量:1
- 2015年
- 林芙美子是日本昭和时期著名女作家,在日本的近代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林芙美子的文学记述中呈现了若干森林元素,表达了她对森林的挚爱和向往,客观再现了日本殖民时代对森林资源的攫取与侵蚀,并流露出她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直觉意识。林芙美子曾是日本对外侵略战争的积极支持者,但对于日本殖民造成的森林灾难,她有一种源自内心的悲哀和抵触。这种森林情怀成为整体把握林芙美子文学思想不可忽略的一个侧面。
- 曾婷婷周异夫
- 关键词:林芙美子殖民扩张生态意识
- 论《因陀罗网》的主题被引量:2
- 2010年
- 《因陀罗网》是宫泽贤治所称的"西域异闻"三部曲之一。而宫泽贤治在作品中要表现的主题却不是《华严经》中所描述的"因陀罗网"的世界。主人公"我"跋涉于高原的目的在于"礼拜太阳",对"我"而言"太阳"是神圣的存在。在宫泽贤治看来,太阳是绝对的,是宇宙万物的源动力,是"佛"。"因陀罗网"的奇妙光辉是"太阳"照耀的结果。而作品主人公"我"和"三名天童子"的身世设定也与宫泽贤治的这种佛教宇宙观一致。
- 周异夫
- 关键词:太阳《法华经》
- 冈本加乃子文学中佛教思想的国家主义性格被引量:1
- 2018年
- 冈本加乃子(1889-1939)作为歌人、佛学研究家、小说家活跃在日本大正至昭和初期的文坛。1936年其成名小说《病鹤》连同川端康成的"推荐文"一同发表在《文学界》上,到1939年2月冈本加乃子病逝,她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以旺盛的精力创作出一系列的小说,并留下了大量未完成的遗作。冈本加乃子的小说文风唯美妖艳,小说中充满了佛教要素,加之本人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奇异的私生活,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视线以及褒贬不一的评论。
- 回颖回颖
- 关键词:佛教思想文学界国家主义性格佛学研究川端康成
- 佐藤春夫《“风流”论》中的日本传统文化思考
- 2019年
- 一、引言佐藤春夫(1892—1964)作为近代日本耽美派诗人、作家活跃于明治末期至昭和时期的文坛,其创作初期以《田园的忧郁》(1919)、《殉情诗集》(1921)等代表作被日本文坛誉为艺术至上的作家。佐藤春夫自己也如此定位并在艺术追求过程中坚持倡导回归日本传统文化和古典。日本文学评论家吉田精一(1908—1984)称佐藤春夫"作为古典诗人是大正昭和时期的第一人"⑴,佐藤春夫因其对日本艺术文化发展和提升的卓越功绩,1960年获得日本文化勋章,足以见得他在日本传统文化方面的思想和造诣,以及对日本文学和思想的深远影响。
- 周异夫孙天琪
- 关键词:日本传统文化艺术至上文学评论家《田园的忧郁》
- 吉本芭娜娜文学的孤独主题与社会意义被引量:26
- 2004年
- 吉本芭娜娜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登上日本文坛的年轻作家,作品在日本拥有广泛的读者群。其作品首先在语言方面赢得了日本年轻读者,并以透明的感性和孤独的主题深刻地表现出当代日本年轻人的内心世界,反映出日本社会的一个重要侧面。
- 周异夫
- 关键词:吉本芭娜娜孤独文学文坛日本社会
- 溯源新归朝者文学——永井荷风《阴天》论被引量:1
- 2021年
- 作为永井荷风归国伊始的创作原点,作品《阴天》除自身所携的文学艺术价值外,在对作家文学创作路径的认识方面,也发挥着不容小觑的引导效应。本文在对作品《阴天》解读的基础之上,将其纳入永井荷风"归朝者文学"这一宏大的创作体系,试图以动态发展的研究视角,来考察作家文学行为背后隐匿的文学思考。通过从作品主题、文字风格、创作姿态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阐述,得出作家 1908 年归国之初执笔创作的生动样态及其归朝之后的文学走向.
- 周异夫张祺飞
- 关键词:作家文学文学走向永井荷风文学思考作品主题文字风格
- 国家认同路径下的虚假信息建构——林芙美子的南京大屠杀叙事被引量:2
- 2019年
- 林芙美子是第一个到达南京并见证南京大屠杀的唯一的日本女性作家。战争语境促成她超越生活的藩篱,僭越性别的低位。小说《黄鹤》成为其个人叙事转向国家叙事的触发器。她将对日本国家神道中历史神话的冥想嵌入南京的书写中,自发地完成了国家认同的心理路径,进而通过一系列置换手段,在哀婉、细腻、丰沛的文学文本中构建了虚假的信息模式,更在今天成为个别声音借以否定南京大屠杀的工具。历史性的解析应代替浅表性的主观阅读,内在的国家认同与外在的权力挟持不可同日而语,应以此为“窗口”窥南京大屠杀究竟如何在日本民众中失去了被记忆的可能。
- 曾婷婷周异夫
- 关键词:日本作家林芙美子南京大屠杀国家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