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丽

作品数:23 被引量:136H指数:5
供职机构:潍坊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卒中
  • 5篇心房
  • 5篇心房颤动
  • 5篇溶血
  • 5篇溶血磷脂
  • 5篇缺血
  • 5篇房颤
  • 4篇蛋白
  • 4篇血小板
  • 4篇血小板活化
  • 4篇血性
  • 4篇脑梗
  • 4篇脑梗死
  • 4篇脑卒中
  • 4篇活化
  • 4篇梗死
  • 4篇出血
  • 3篇血浆
  • 3篇溶血磷脂素类
  • 3篇蛛网膜

机构

  • 22篇潍坊医学院
  • 7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北京大学

作者

  • 22篇周丽
  • 14篇李振光
  • 13篇詹霞
  • 9篇鞠卫萍
  • 9篇迟相林
  • 8篇吴喜娟
  • 8篇王道珍
  • 7篇王远臣
  • 7篇郭兆荣
  • 7篇唐朝枢
  • 7篇于占彩
  • 6篇伍期专
  • 5篇董春玉
  • 4篇蔄红好
  • 3篇丛海铭
  • 3篇吴喜鹃
  • 2篇蒋东晓
  • 1篇丛艳彬
  • 1篇于永鹏
  • 1篇毕可萍

传媒

  • 2篇中华神经科杂...
  • 2篇中国卒中杂志
  • 2篇中华临床医师...
  • 2篇中华脑血管病...
  • 2篇中华脑科疾病...
  • 1篇针刺研究
  • 1篇中国神经免疫...
  • 1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临床医学
  • 1篇中国医学伦理...
  • 1篇中国康复医学...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医学与哲学(...
  • 1篇国际脑血管病...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中国实用医刊

年份

  • 1篇2017
  • 4篇2015
  • 2篇2009
  • 7篇2008
  • 7篇2007
  • 1篇2005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伴有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含量的变化
2007年
目的:观察伴有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类分子(LPA/AP)含量的变化特点,探索NVAF相关性卒中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为临床进行抗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经临床和辅助检查确诊的235例未接受抗栓治疗的NVAF患者、119例伴有NVAF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以及120例不伴有NVAF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本研究。测定其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及其相似总磷脂(AP)的含量变化,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同时观察不同年龄组NVAF患者血浆LPA含量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各年龄组NVAF患者血浆LPA含量均显著增高,其中≥76岁年龄组增高最为显著,且显著高于≤60岁年龄组(P〈0.01)。发病24h,伴有NVAF的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浆LPA含量显著高于NVAF组(P〈0.01)和对照组(P〈0.001)。NVAF组和伴有NVAF的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浆AP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发病24h,伴有NVAF的急性脑梗死组血浆LPA含量显著高于不伴NVAF的急性脑梗死组(P〈0.01)和对照组(P〈0.001)。不伴NVAF的急性脑梗死组血浆LP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至发病后1周,伴有NVAF的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浆LPA含量仍高显著于不伴NVAF的急性脑梗死组和对照组(P〈0.05)。发病后2周和1个月时,三组间LPA含量无显著性差异。结论:NVAF患者血浆LPA含量显著增高,提示其体内血小板处于活化状。NVAF相关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持续时间较长,故其抗栓治疗的时间窗应较长。LPA可作为一种理想的分子标记物,并可用于判断NVAF患者体内血栓形成或血栓形成前状态。
李振光于占彩伍期专王远臣王道珍鞠卫萍詹霞吴喜娟周丽唐朝枢
关键词:溶血磷脂心房颤动脑梗死血小板活化
解读现代版希波格拉底誓言
2007年
随着医学的飞速发展,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也在大步迈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它们被赋予了新的科学内涵。这一内涵在现代版希波格拉底誓言中得以详细阐述。
迟相林郭兆荣周丽蔄红好吴喜鹃董春玉
关键词:医德伦理学哲学
不同抗栓干预对心房颤动患者体内血小板活化的影响
2009年
目的观察不同抗栓干预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a,LPA)含量变化的影响,为临床抗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经临床和辅助检查确诊的235例未接受抗栓治疗的NVAF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双嘧达莫组(n=76,阿司匹林100mg/d,双嘧达莫100mg/d)、阿司匹林+固定剂量华法林组(n=79,阿司匹林100mg/d,华法林1.25mg/a)和调整剂量华法林组(n=80,INR 1.5~2.1)。根据患者年龄,每组再分为〈60岁组、60~75岁组和/〉76岁组。测定治疗前、治疗后2周和6周时血浆LPA含量,比较含量变化。结果阿司匹林+固定剂量华法林组血浆LPA含量降低较阿司匹林+双嘧达莫组和调整剂量华法林组更为显著(P均〈0.01)。〈60岁组经阿司匹林十双嘧达莫治疗后2周和6周,血浆LPA含量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1)。〈60岁组经阿司匹林+固定剂量华法林治疗后2周和6周,血浆LPA含量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1)。60~75岁组经阿司匹林+固定剂量华法林治疗后2周和6周,血浆LPA含量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1)。各年龄组患者经调整剂量华法林(INR1.5~2.1)治疗后2周和6周,血浆LPA含量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结论不同抗栓治疗方式对不同年龄组NVAF患者体内血小板活化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60岁组可给予阿司匹林+双嘧达莫治疗,75岁以下的患者可给予阿司匹林+固定剂量华法林治疗,〉75岁的患者推荐应用调整剂量华法林(INR1.5~2.1)治疗。
李振光于占彩伍期专王道珍鞠卫萍王远臣詹霞吴喜娟周丽唐朝枢
关键词:心房颤动血小板活化溶血磷脂酸缺血性卒中
NSE、S100B蛋白、MBP、GFAP与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相关性研究进展被引量:26
2008年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蛋白、髓鞘碱性蛋白(MBP)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均是脑组织损伤后的生化标志物,可全面反映神经元、胶质细胞、神经髓鞘膜及星形细胞的损害程度,为判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状况提供了定量信息,对判断预后有一定指导意义,并可为早期治疗提供帮助。
迟相林李振光郭兆荣丛海铭周丽詹霞
关键词:S100B蛋白髓鞘碱性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缺血性脑卒中
Fisher综合征合并一过性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一例报告被引量:1
2005年
周丽詹霞
关键词: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FISHER综合征一过性言语不清腱反射消失视物成双
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脊液中溶血磷脂酸含量的动态变化
2008年
目的观察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脑脊液中溶血磷脂酸(LPA)含量动态变化的特点与脑血管痉挛(CVS)的关系。方法选择经临床和辅助检查确诊的SAH患者67例为SAH组,另选同期住院的非SAH患者55例为对照组,分别于发病后1、7、14及28天测定脑脊液中LPA的含量,又将SAH组患者经脑血管造影和经颅多普勒超声确诊后分为CVS组(21例)和无CVS组(46例)。结果SAH组患者发病1天时脑脊液中LPA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SAH组患者发病7天时明显升高(P<0.01);14天时仍高(P<0.01),28天降至基线水平。CVS组患者发病1天时脑脊液中LPA含量与无CVS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CVS组患者发病7天时明显升高(P<0.01);14天时仍高(P<0.01),28天降至基线水平。结论SAH后7和14天脑脊液中LPA含量与CVS的发生明显关联。检测脑脊液中LPA含量对预测CVS的发生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李振光于占彩伍期专王道珍鞠卫萍詹霞吴喜娟周丽唐朝枢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髓液溶血磷脂素类
不同抗栓治疗模式对房颤患者体内血小板活化的影响
2008年
目的观察不同抗栓方式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含量变化的影响,为临床进行抗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235例未接受抗栓治疗的NVAF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双嘧达莫治疗组(A组)、阿司匹林/固定剂量华法林治疗组(B组)及适宜剂量华法林治疗组(C组)。测定治疗前、治疗后2周和6周血浆LPA含量,分析各年龄亚组的变化并进行疗效比较。结果B组在2周和6周后血浆LPA含量的降低幅度均显著大于其他两组:A组中〈60岁年龄亚组血浆LPA在2周和6周后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其他曲个年龄亚组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B组的〈60岁和60~75岁年龄亚组的血浆LPA含量在2周和6周后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75岁年龄组在治疗前后则无显著变化;C组符年龄亚组的山浆LPA含量在2周和6周后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结论不同抗栓治疗方式对不同年龄段NVAF患者体内血小板活化有不同影响。小于60岁者可给予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治疗,60~75岁的患者可给予阿司匹林联合固定剂量华法林治疗,大于75岁的患者推荐应用适宜剂量的华法林(INR1.5~2.1)治疗。
于占彩李振光伍期专王道珍鞠卫萍王远臣詹霞吴喜娟周丽唐朝枢
关键词:心房颤动血栓溶解疗法溶血磷脂素类血小板活化
NSE、S100B、MBP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临床评估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S100B、髓鞘碱性蛋白(MBP)水平对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对36例SAH患者(SAH组)在发病后72h内进行血清NSE、S100B、MBP水平检测,并与对照组(20例)进行比较,联合世界神经外科学会联合会(WFNS)分级和Glasgow结果评分(GOS)进行分析。结果SAH组患者血清NSE、S100B、MB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且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患者及不同预后患者NSE、S100B、MB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以发病后72h血清NSE水平25μg/L、S100B水平1.2μg/L、MBP水平10.0μg/L为临界标准,在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方面,NSE特异度为71.43%,灵敏度为73.33%;S100B特异度为61.90%,灵敏度为86.62%;MBP特异度为66.67%,灵敏度为73.33%。在评估预后方面,NSE特异度为69.57%,灵敏度为61.54%;S100B特异度为60.87%,灵敏度为76.92%;MBP特异度为65.22%,灵敏度为69.23%。结论血清NSE、S100B、MBP水平对评估SAH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具有较高的特异度和灵敏度。
丛海铭迟相林郭兆荣李振光周丽
关键词:磷酸丙酮酸水合酶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S100B碱性蛋白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07年
迟相林李振光郭兆荣鞠卫萍周丽吴喜鹃蔄红好董春玉
关键词:脑血管痉挛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发病机制CVS
血清NSE、S100B、MBP与脑梗死的临床相关性研究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蛋白(S100B)、髓鞘碱性蛋白(MBP)浓度对其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的价值。方法对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病后72h内进行血清NSE、S100B、MBP浓度检测,并结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本组62侧脑梗死患者血清NSE、S100B、MBP浓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而且病人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不同组之间NSE、S100B、MBP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以脑梗死后72h血清NSE浓度20μg/L、S100B浓度1.0μg/L、MBP浓度8.0μg/L为临界标准评估病情严重程度,NSE特异度为70.00%,敏感度为70.27%;S100B的特异度为75.00%,敏感度为75.68%;MBP特异度为80.00%,敏感度为64.86%;另外,脑梗死体积越大,血清NSE、S100B、MBP浓度越高。结论脑梗死后血清NSE、S100B蛋白、MBP浓度对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周丽迟相林李振光鞠卫萍丛海铭
关键词:S-100蛋白脑梗死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