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吉喆

作品数:4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一般工业技术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金属学及工艺
  • 4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3篇钛合金
  • 3篇合金
  • 2篇英文
  • 2篇TA15钛合...
  • 1篇元胞
  • 1篇元胞自动机
  • 1篇塑性
  • 1篇塑性成形
  • 1篇自动机
  • 1篇相形态
  • 1篇内变量
  • 1篇回弹
  • 1篇回弹控制
  • 1篇PHASES
  • 1篇TITANI...
  • 1篇ALPHA
  • 1篇变形量
  • 1篇LAMELL...
  • 1篇SEPARA...
  • 1篇TOUCHI...

机构

  • 4篇西北工业大学

作者

  • 4篇吉喆
  • 4篇杨合
  • 4篇李宏伟
  • 2篇樊晓光
  • 1篇张大伟
  • 1篇武川

传媒

  • 1篇稀有金属材料...
  • 1篇塑性工程学报
  • 1篇中国材料进展
  • 1篇Transa...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钛合金塑性成形关键技术进展(英文)被引量:2
2011年
综述了钛合金塑性成形关键技术的发展状况。重点介绍了成形与微观组织演化的研究与发展。在成形方面,主要讨论了省力成形技术在钛合金大型复杂构件成形中的应用,并给出了相关的实例,如钛合金构件的等温成形、连续/间断局部加载成形等;讨论了精确成形技术中的回弹控制与工艺优化等关键问题;在缺陷控制技术方面,主要讨论了如何控制裂纹出现及充填不满等问题;在微观组织演化方面,首先讨论了微观组织的演化机制,如织构与组织形态的演化;其次,讨论了微观组织演化的几种数值建模方法,如内变量法、晶体塑性理论及元胞自动机模型。最后,提出了钛合金构件塑性成形技术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杨合武川李宏伟樊晓光张大伟吉喆
关键词:钛合金回弹控制元胞自动机
变形量对TA15钛合金组成相形态和性能的影响被引量:4
2014年
采用等温压缩实验研究变形量对TA15钛合金中初生α相和转变β基体形态的影响,并通过纳米压痕实验分析变形量对初生α相和转变β基体微观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大变形量条件下,初生α相明显球化,且沿垂直于压缩方向排列;不同变形量下二次α相均匀分布于转变β基体中;三次α相的出现取决于加热流程,与变形量无关。初生α相的硬度不受变形量影响,转变β基体的硬度随着变形量的增加而增加。
吉喆杨合李宏伟
关键词:变形量
不同工艺条件下TA15钛合金的三态组织中两种片层α相的演化(英文)被引量:7
2015年
为了通过组织设计获得优异的性能,揭示TA15钛合金三态组织中的2种片层α相(次生片层α和转变β基体中细α条)的演化至关重要。采用等温压缩(在950,965和975℃),结合双重热处理(在压缩温度以下10~40℃进行第1次热处理,然后在810°C进行第2次热处理),研究了2种片层α相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在低于等温压缩温度以下10℃进行第1次热处理,可以获得单独分布的厚片层α相和细α条,这种细α条在第1次热处理后空冷具有集束的形态,而在第1次热处理后水冷具有针状形态。在低于等温压缩温度以下25℃进行第1次热处理,可以获得集束和网篮状的片层α相以及细α条。在低于等温压缩温度以下40℃进行第1次热处理,只能获得集束和网篮状的片层α相。另外,在第1次热处理温度相同的条件下,不同冷却方式对次生片层α相的形态影响较小。
吉喆杨合李宏伟
关键词:TA15钛合金
A new method for separating complex touching equiaxed and lamellar alpha phases in microstructure of titanium alloy
2013年
A new method for separating complex touching equiaxed and lamellar alpha phases in the optical micrograph of titanium alloy was proposed for 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This new method involves three steps. First, concave points of the microstructural feature are identified with a threshold of the concaveness of the comer points which are extracted from the binarized image. Secondly, concave points pairs are selected from the concave points group established by means of marker circle or distance. Third, whether a candidate separation line which connects two concave points within a pair can be accepted or not is determined by the proposed four rules. The obtained results show that this method is effective on separating complex touching microstructural features.
吉喆杨合李宏伟樊晓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