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尔肯·吾扎提
- 作品数:10 被引量:50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 独立后中亚地区体制变迁与经济发展格局演变
- 基于经济体制转型的视角,从前苏联生产力布局影响下的中亚地区经济格局出发,分析独立后中亚地区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道路选择,并在全球化、能源价格持续波动等大背景之下,解析中亚地区经济发展格局演变。研究发现:1、前苏联时期的生...
- 叶尔肯·吾扎提刘慧刘卫东
- 关键词:经济体制
- 文献传递
- 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对中国经济格局的影响被引量:12
- 2019年
-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试验田和先导力量,引领着地方经济的转型和增长。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对中国经济格局是否存在显著影响,这种影响又如何表现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议题。文章将经济技术开发区对当地经济作用关系归纳为增速效应与溢出效应两种形式,并通过地理加权回归等空间计量方法对其进行定量刻画,研究发现:①经济技术开发区数量以及增加值分布呈现出东、中、西部依次递减的格局,并主要集中在由长江经济带,以及长三角以北的沿海经济带组成的反"L"形区域。②高增速效应区域由西北转向东部沿海,最后集中于长江经济带,而高溢出效应区域则由西部转向东南,最终集中于中部地区。③根据增速效应和溢出效应的数值关系,可将经济技术开发区对城市的作用类型分为高增速高溢出、低增速高溢出、高增速低溢出以及低增速低溢出效应四种类型。其中高-高型主要分布在长江经济带中游,高-低型分布在西北以及东部沿海,低-高型分布在中部以及东北地区,而低-低型则主要分布于环渤海和江苏以及内蒙古、甘肃和陕西一带。④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更进一步地加强东部地区经济优势。文章提出: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和转型过程中,应注重增速效应和溢出效应的均衡发展,提升自身增速的同时,积极融入到区域经济以及社会网络中去,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
- 郑智郑智叶尔肯·吾扎提张若琰梁宜
- 关键词:增长极
- 中南半岛地缘综合风险评价与机制分析被引量:6
- 2021年
- 中南半岛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区域。从政治、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四个维度构建综合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中南半岛及五个主要国家的综合风险及演变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南半岛整体综合风险属于中等偏高风险,其中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较高。②中南半岛综合风险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综合风险指数平均值由高至低依次为缅甸、柬埔寨、老挝、泰国和越南。③2012—2018年间,中南半岛五国综合风险整体较为平稳且呈现略微下降的趋势,其中政治风险和社会风险波动较大。④关键风险因子及作用机制在不同国家存在较大分异。最后,提出了不同国别的风险防范建议。
- 张芳芳张芳芳刘慧叶尔肯·吾扎提
- 关键词:风险评估
- “一带一路”生产网络及中国参与程度被引量:21
- 2019年
- 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全球生产网络已经成为协调和组织全球生产活动最主要的组织平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标志着包容性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国也将更快速、深入地融入全球生产网络中。在此背景下,"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内部是否形成了较强的生产网络联系,中国在其中的参与程度又如何,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议题。论文基于全球生产网络视角,运用投入产出分析、增加值分解以及网络分析等方法,开展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一带一路"区域内部生产网络联系强度不断提升;②中国在"一带一路"生产网络价值流动中处于核心和首位地位,且首位优势不断增强;③中国获取增加值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东高西低、东南集聚的空间特征,东南亚是中国获取增加值的最主要来源地;④中国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最终品中获取增加值效率较低,面临着"低端锁定"的困境,价值捕获能力亟待进一步提升。因此,中国应加大空间整合力度,最大化与"一带一路"区域的生产合作,同时进行由增量到提质的发展方式转型,提升增加值获取效率,为中国经济发展找到新的增长点。
- 郑智郑智刘卫东刘卫东梁宜
- 关键词:全球生产网络网络分析
- “一带一路”开启包容性发展之门
-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世界经济快速增长无不因科技和制度进步所致。在文明缺乏交融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的古代,古丝绸之路为代表的跨区域经济联系机制缔造了东西方合作交流的辉煌历史。过去几百年世界版图发生巨变,古丝绸之路渐渐沉...
- 叶尔肯·吾扎提
- 关键词:包容性
- 中亚地区城镇化模式研究
- 中亚地区属于典型的干旱地区,长期以来人类发展与生态环境处于相互适应、相互改变的过程。过去一百年,中亚地区经历了从苏联时期到苏联解体的转变阶段,经济、社会、体制发生了重大改变。上述过程中,中亚地区形成独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
- 叶尔肯·吾扎提刘慧
- 关键词:城镇化
- 文献传递
- 2000年以来西部地区发展的空间格局演变及优化路径
- 2024年
- 2000年以来西部地区发展的空间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内部分化日益突出。优化发展空间格局是解决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途径。论文采用重心轨迹、Theil指数等方法定量研究了2000—2019年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多尺度空间发展格局及区域差异的变化。结果表明:①西部地区发展的空间格局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2000—2010年人口和经济重心向偏北移动,西北地区发展总体好于西南地区,西部地区区域发展总体差距不断扩大;2010年之后,人口和经济重心开始向偏南移动,西南地区的发展明显优于西北地区,区域发展总体差距也呈现缩小态势。②西部地区区域发展差异的变化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和多样性。远西部和近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虽然较小,但呈现持续扩大的态势;西南与西北的人均GDP差距以及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均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趋势;西北地区内部和西南地区内部的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均不断缩小,但差距依然较大;而西北和西南地区之间的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虽有扩大趋势,但差距并不显著。③各省(区、市)的发展态势分化明显,形成4种不同的发展类型。最后,提出了西部地区未来发展空间格局优化策略。
- 刘慧张芳芳叶尔肯·吾扎提
- 我国对中亚地区直接投资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研究我国对中亚地区直接投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传统因素与国家间合作如何共同影响对外直接投资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热点问题。本文将采用多尺度耦合技术、案例解析、问卷调查、计量经济分析、GIS等...
- 叶尔肯·吾扎提
- 我国对中亚地区直接投资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研究我国对中亚地区直接投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传统因素与国家间合作如何共同影响对外直接投资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热点问题。本文将采用多尺度耦合技术、案例解析、问卷调查、计量经济分析、GIS等...
- 叶尔肯·吾扎提
- “一带一路”贸易网络演化与贸易门户国家识别被引量:11
- 2023年
- 全面认识“一带一路”贸易网络连通性、科学识别“一带一路”贸易合作的关键节点,对于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网络连通性视角出发,本文提出了“门户国家”的概念,综合集成Top网络、组团识别、门户系数等前沿网络分析方法,考察“一带一路”贸易网络时空格局演化,剖析贸易组团结构性变迁过程,识别贸易门户国家及其功能作用,以期为中国开展对外经贸合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科学决策依据。研究发现:①“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家(地区)贸易规模持续增长,逐步形成了联系日益紧密、结构日趋复杂、层级特征明显的贸易网络结构。②“一带一路”主干网络核心节点突出,极化效应显著,由“相对均衡”向“一极独大”态势演进,中国已成为贸易网络中的主导性力量。③在全球化和区域化交互作用的背景下,“一带一路”贸易网络形成了4~5个贸易组团,组团结构呈现出地理邻近性和动态演化性。④中国、俄罗斯、印度、土耳其、新加坡、马来西亚、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埃及、以色列和黎巴嫩等贸易大国或占据特殊地理位置的枢纽国家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地区重要的门户国家。作为凝聚和支撑“一带一路”贸易体系的功能性节点和战略性枢纽,门户国家在提升贸易网络连通性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应成为中国与沿线地区开展经贸合作的优先战略选择。
- 陈伟赵晞泉刘卫东刘卫东
- 关键词:贸易网络贸易地理一带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