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丽丽
- 作品数:14 被引量:43H指数:4
- 供职机构:盐城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 《最蓝的眼睛》和《伊娃的男人》中的怪诞风格被引量:1
- 2010年
- 一
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和盖尔·琼斯的小说<伊娃的男人>都充满疯狂怪诞的气息.在<最蓝的眼睛>的结尾,黑人小女孩皮克拉成为乱伦的牺牲品,对着镜子谈论她那想象中的监眼睛;在<伊娃的男人>的结尾,主人公伊娃用一种不可思议的口吻描述她正在毒死和阉割她的男人.两部小说中心人物的所作所为,均与寻常人生南辕北辙,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 包丽丽
- 关键词:《最蓝的眼睛》
- 《紫颜色》中色彩象征体系的构建被引量:10
- 2002年
- 长篇小说《紫颜色》有一个完整的色彩象征体系 ,它对理解黑人妇女文学的艺术独创性极有帮助。在小说中 ,黑 ,象征卑贱 ;蓝 ,象征生命冲动 ;红与黄 ,象征自由与希望 ;紫 ,象征女性的幸福完善 ,而作者用紫颜色做标题 ,精心构筑一个以紫颜色为中心色彩的象征体系 。
- 包丽丽
- 关键词:黑人妇女小说《紫颜色》
- 《紫颜色》与“菲洛美拉的诉说”
- 2009年
- 艾丽斯·沃克的长篇小说《紫颜色》与菲洛美拉神话构成互文性关系,它体现在故事模式、意象的位移、重构等方面。作者让作品主人公笔针互用,颠覆了"菲洛美拉的诉说"中有关暴力循环的训诫,凸显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过程,以及作者有关"妇女主义"的具体内涵。
- 包丽丽
- 关键词:《紫颜色》互文性
- 从利玛窦汉语伦理著作看其传教策略的调整被引量:1
- 2006年
- 利玛窦的几部汉语伦理著作是一个有机整体,反映了作者针对中国国情不断调整传教内容,渐次深入的策略。其采取的策略则经历了以文会友,到以理服人,再到以情动人的重心转移过程。随着影响的不断扩大,作品的文学色彩也渐趋浓厚。
- 包丽丽
- 关键词:基督教文学手段
- 追寻自我女性典范——《女勇士》中无名女子与花木兰形象对比(英文)
- 2013年
- 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代表作《女勇士》中的两位主要女性角色"无名女士"和"花木兰"和其他华裔女性群体一样,都面临男权主义与种族主义的双重压迫。尽管她们在面临上述双重压迫时选择了不同的反抗方式,但她们在冲破双重压迫,打破沉默,实现自身价值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她们所体现的"勇士精神"正是作家本身追寻自我历程中的女性典范。
- 包丽丽
- 关键词:典范自我价值花木兰
- “似非而是”还是“似是而非”——《天主实义》与《畸人十篇》的一个比较被引量:3
- 2006年
- 从《天主实义》到《畸人十篇》标志着利玛窦传教重心的改变。前者力图调和基督教义与儒家思想的矛盾,重在“以理服人”;后者突出非理性的信仰,重在宣讲来世的存在。利玛窦自称《畸人十篇》为“似非而是”之论,实质上却是“似是而非”之言。
- 包丽丽
- 关键词:PARADOX非理性《天主实义》
- 冲破囚笼的歌——评《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被引量:12
- 2006年
- 《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是美国黑人妇女文学创作中里程碑性的重要作品。它冲破了女性分离主义的理论囚笼,以作者亲身经历的家族、种族和社区生活为素材,彰显了美国黑人文化的积极精神价值,该作摆脱了“性政治”概念的束缚,以一种成熟达观的语调坦率地叙述了个人的性经验,揭示了个人成长的历史,标志着一个反映黑人心理世界时代的开始。
- 包丽丽
- 关键词:玛雅·安吉罗黑人文化
- 《最蓝的眼睛》中美、德与规训的权力被引量:1
- 2010年
- 论文试图用当代法国左派思想家米歇尔·福柯的权力理论来解读莫里森在《最蓝的眼睛》中揭露的种族主义语境下的审美价值和道德规范。指出:在现代社会规训体系中,白人殖民主义文化价值观对黑人心理造成极大伤害,他们承受的文化认同压力远远超出种族隔离的压力。
- 包丽丽
- 关键词:规训权力文化认同道德规范凝视
- 试论少数族裔女性文学的审美共通性——以自传体小说《笼中鸟为何歌唱》为例被引量:1
- 2006年
- 美国女性主义批评一度忽略女性的个体差异以及妇女文学创作的审美价值,这对中国女性文学研究也有一定影响。黑人女性文学的奠基作《笼中鸟为何歌唱》讲述个人经验,超越了“分离主义”的女性观,其审美价值具有普遍的交流意义。
- 包丽丽
- 关键词:妇女文学自传体小说审美共通性
- 华裔美国女性文学的兴起与谭恩美的《喜福会》被引量:10
- 2003年
- 谭恩美的《喜福会》有着别具一格的思想主题和艺术风格 ,改变了华裔在美国的文化形象 ,为中国文化在美国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 包丽丽
- 关键词:华裔美国文学女性文学谭恩美《喜福会》思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