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青 作品数:9 被引量:36 H指数:4 供职机构: 扬州大学兽医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江苏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 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医药卫生 更多>>
经口短期染镉对雄性大鼠血浆和睾丸组织中生殖激素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为研究消化道染镉对雄性大鼠生殖机能毒性作用的机制,本实验观察了饮水染镉对大鼠血浆和睾丸组织中生殖激素的影响。方法 15只雄性SD大鼠(性未成熟)随机分成Ⅰ、Ⅱ和Ⅲ共3组,每组5只。Ⅰ组为对照组,饮用正常清洁饮用水;Ⅱ组、Ⅲ组分别自由饮用添加Cd浓度分别为50和200 mg/L的氯化镉溶液的饮用水,试验期为105 d。后用免疫放射法(RIA法)分别检测了血浆中的睾酮(T)、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和睾丸组织中的睾酮(T)含量。结果随着染镉剂量的增加,大鼠血浆中T的水平呈下降趋势,染镉组与对照组、染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浆中FSH和LH的水平呈升高趋势,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睾丸组织中T的水平呈下降趋势,各组间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饮水染镉条件下,镉对雄性动物睾丸睾酮的合成和分泌具有抑制作用,至于血浆中FSH和LH的升高,可能是反馈调节的结果。 刘青 甄建伟 王亚军 顾建红 袁燕 刘学忠 王志斌 王捍东 刘宗平 卞建春关键词:睾酮(T) Single Cell Gel Electrophoresis Assay of Porcine Leydig Cell DNA Damage Induced by Zearalenone 被引量:1 2012年 [Objective]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zearalenone (ZEN) on DNA damage of porcine leydig cells. [Method] Porcine leydig cells cultured in vitro were collected to determine the median lethal dose (LD50) of ZEN with tetrazolium-based colorimetric assay (MTT assay). Comet assay was carried out to detect the DNA damage of porcine leydig cells exposed to at 0 (negative group), 1, 5, 10, 20, 40 μmol/L of ZEN. [Result] The percentage of cell tail was 16.67%, 34.00%, 40.67%, 52.00% and 64.67% under 0, 1, 5, 10 and 20 μmol/L of ZEN, respectively;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ercentages of cell tail in various experimental groups had extremely significant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compared with the negative group (P<0.01), showing a significant dose-effect relationship; Tail length in various groups was 57.60±4.78, 57.75±6.25, 78.97±5.83, 100.50±6.94 and 146.83±12.31 μm, respectively; Tail DNA % in various groups was 21.29±2.25%, 22.24±2.43%, 31.21±6.27%, 37.45±4.33% and 60.68±9.83%, respectively; Tail length and Tail DNA % in experimental groups with ZEN concentration above 5 μmol/L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5) compared with the negative group, which showed an upward trend with the increase of ZEN concentration. [Conclusion] ZEN has genotoxic effect on porcine leydig cells, which can cause DNA damage, with a significant dose-effect relationship. 甄建伟 刘青 顾建红 袁燕 刘学忠 王捍东 刘宗平 卞建春关键词:ZEARALENONE LH/hCG受体与cAMP在玉米赤霉烯酮抑制小鼠Leydig细胞分泌睾酮中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7 2013年 为揭示LH/hCG受体和cAMP在玉米赤霉烯酮(ZEN)抑制小鼠睾丸间质细胞(leydig cells)分泌睾酮中的作用,本研究以原代培养的小鼠Leydig细胞为材料,用ELISA法分别测定ZEN暴露浓度为0、1、5、10、20μg·mL-1及暴露时间为1、6、12、24h时睾酮的分泌量(hCG环境及cAMP环境)和胞质内cAMP水平(hCG环境),用化学发光标记免疫分析法(CLIA)测定其细胞表面的LH/hCG受体结合力,用Western Blot法测定LH/hCG受体蛋白的表达量。结果表明,hCG环境中高浓度及长时间ZEN暴露对睾酮分泌的抑制效应极显著(P<0.01),而cAMP环境中,不同浓度及时间的ZEN暴露均可显著抑制Leydig细胞分泌睾酮(P<0.05),且浓度及时间—效应关系明显。不同浓度及时间的ZEN暴露对Leydig细胞LH/hCG受体的结合力及表达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而低浓度及长时间ZEN暴露使胞质内cAMP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果显示,玉米赤霉烯酮可通过cAMP途径抑制小鼠Leydig细胞分泌睾酮,与LH/hCG受体途径无关。 刘青 王亚军 徐辉 黄沁怡 顾建红 袁燕 刘学忠 刘宗平 卞建春关键词:玉米赤霉烯酮 睾丸间质细胞 睾酮 环腺苷酸 玉米赤霉烯酮对Leydig细胞凋亡及caspase-9、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2014年 以不同浓度的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A)对大鼠睾丸间质细胞(Leydig)细胞进行染毒,采用噻唑蓝比色法观察了ZEA对Leydig细胞活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分析检测了ZEA对细胞的凋亡率、线粒体膜电位变化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等技术检测了Bax、Bcl-2、caspase-3、caspase-9、PARP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ZEA可明显抑制睾丸Leydig细胞的活力(染毒各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40mg/L染毒组相对活力为40.67%;与对照组比较,5、10、20mg/L ZEA染毒组睾丸Leydig细胞凋亡率均极显著升高(P<0.05),呈明显剂量关系;线粒体膜电位变化测定显示,各染毒组与对照组比,线粒体膜电位均下降(P<0.05),且有明显的剂量关系;Western blotting分析显示,与对照组比较,5、10、20mg/L ZEA染毒组Bax、caspase-9、caspase-3、PARP蛋白表达均上调,bcl-2蛋白表达均下调。结果表明,ZEA能诱导大鼠睾丸间质细胞发生凋亡,Bax、Bcl-2、caspase-9、caspase-3等基因参与ZEA诱导Leydig细胞凋亡的调控。 王亚军 刘青 郑王龙 卞晓娇 顾建红 袁燕 刘学忠 刘宗平 卞建春关键词:玉米赤霉烯酮 SD大鼠 睾丸间质细胞 CASPASE 玉米赤霉烯酮对小鼠睾丸间质细胞内StAR蛋白及类固醇合成关键酶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2014年 为了探讨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A)抑制睾丸间质细胞分泌雄激素的毒性机理,本研究以体外培养的原代小鼠睾丸间质细胞为材料,分别以0(对照组)、1、5、10、20μg·mL-1的ZEA进行染毒,染毒12h后,利用Western-blot和QRT-PCR技术,检测了细胞内类固醇合成快速调节蛋白(StAR)和类固醇合成关键酶(P450scc、3β-HSD、P450c17a1和17β-HSD)在转录和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随着ZEA染毒浓度的升高,StAR转录水平及蛋白水平的相对表达量都呈上升趋势(P<0.05或P<0.01);而类固醇关键酶P450scc、3β-HSD、P450c17a1、17β-HSD的转录水平及蛋白水平的相对表达量都呈下降趋势(P<0.05或P<0.01)。结果表明:ZEA抑制睾丸间质细胞分泌睾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抑制了睾酮合成通路中类固醇合成关键酶的分泌。 郑王龙 刘青 王亚军 黄沁怡 徐辉 王宜安 顾建红 袁燕 刘学忠 刘宗平 卞建春关键词:玉米赤霉烯酮 睾丸间质细胞 自噬在ZEA对睾丸支持细胞细胞周期影响中的作用 被引量:9 2017年 为探讨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A)雄性生殖毒性的机理,本试验展开了ZEA对睾丸支持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以及自噬在ZEA对睾丸支持细胞细胞周期影响中的作用研究。试验以原代睾丸支持细胞为材料,分别以浓度为0(对照组),0.1,1,10,20,30μmol/L ZEA进行染毒,24h后利用CCK-8法、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技术和Western blot等进行ZEA对睾丸支持细胞的活率、细胞周期分布、LC3聚点、自噬及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等影响的检测。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当ZEA浓度高于10μmol/L时,G0/G1期比例显著下降(P<0.05),G2/M期的比例极显著升高(P<0.01);与20μmol/L ZEA组相比,自噬抑制剂(CQ)+20μmol/L ZEA组细胞周期的G2/M期的比例显著降低(P<0.05),自噬促进剂(RAP)+20μmol/L ZEA组细胞周期的G2/M期的比例显著升高(P<0.05)。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当ZEA浓度高于10μmol/L时,产生LC3荧光信号的细胞数目较对照组呈极显著性升高(P<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当ZEA浓度高于10μmol/L时,LC3蛋白的表达量呈极显著性升高(P<0.01),CDK4、CyclinD1等细胞周期蛋白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20μmol/L ZEA组相比,CQ+20μmol/L ZEA组CyclinD1、CDK4等蛋白的表达量上升(P<0.05),RAP+20μmol/LZEA组CyclinD1、CDK4等的表达量下降(P<0.05)。结果表明:ZEA能诱导睾丸支持细胞发生自噬,并使睾丸支持细胞发生G2/M期阻滞,且存在剂量依赖性;促进自噬可导致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造成M期延长,而自噬的缺陷可以部分逆转ZEA诱导睾丸支持细胞周期G2/M期的阻滞。在一定浓度范围内,ZEA能显著抑制睾丸支持细胞的增殖,细胞自噬在这一过程中起促进作用。 王冰洁 郑王龙 司梦雪 刘青 邹辉 顾建红 袁燕 刘学忠 刘宗平 卞建春关键词:玉米赤霉烯酮 睾丸支持细胞 细胞周期 G2/M期阻滞 自噬 玉米赤霉烯酮对小鼠睾丸间质细胞线粒体的损伤作用 被引量:4 2014年 将不同作用时间(时间梯度组)及不同质量浓度(质量浓度梯度组)的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A)作用于体外培养的原代小鼠睾丸间质细胞,时间梯度组设0(对照组)、6、12、24h4个观察组,染毒质量浓度为2.5mg/L;质量浓度梯度组设0(对照组)、5、10、20mg/L ZEA 4个观察组,染毒时间为12h。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线粒体膜电位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方法观测ZEA对睾丸间质细胞线粒体的损伤作用。结果显示,睾丸间质细胞线粒体膜电位2.5mg/L ZEA暴露6h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暴露12h及24h较对照组都有极显著下降(P<0.01);ZEA质量浓度为5mg/L组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10mg/L组和20mg/L组较对照组都有极显著下降(P<0.01)。细胞超微结构分析显示,线粒体的空泡化和内质网断裂的程度与ZEA的暴露存在时间-效应关系和质量浓度-效应关系。结果表明,ZEA可导致睾丸间质细胞线粒体损伤,这是ZEA抑制睾丸间质细胞分泌睾酮的一个重要原因。 郑王龙 刘青 王亚军 卞晓娇 潘顺叶 桂瑾 顾建红 袁燕 刘学忠 刘宗平 卞建春关键词:玉米赤霉烯酮 睾丸间质细胞 线粒体膜电位 超微结构 玉米赤霉烯酮对猪睾丸间质细胞DNA损伤作用的彗星试验 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观察玉米赤霉烯酮(ZEN)对猪睾丸间质细胞(Leydig cell)的DNA损伤效应。[方法]以体外培养的猪Leydig cell为材料,用四氮唑蓝比色分析法(MTT法)测定ZEN对离体培养的猪睾丸间质细胞的半数致死浓度,选用0(对照组)、1、5、10和20μmol/L浓度的ZEN体外作用于猪Leydig cell,通过彗星试验观察了ZEN对猪Leydig cell DNA的损伤效应。[结果]ZEN浓度为0、1、5、10和20μmol/L时,所造成的细胞拖尾率分别为16.67%、34.00%、40.67%、52.00%和64.67%,各染毒组细胞拖尾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且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各剂量组对应的拖尾细胞尾长(Tail length)分别为57.60±4.78、57.75±6.25、78.97±5.83、100.50±6.94和146.83±12.31μm,尾部DNA含量(Tail DNA%)分别为21.29±2.25%、22.24±2.43%、31.21±6.27%、37.45±4.33%和60.68±9.83%,与对照组比较,5μmol/L及以上ZEN浓度染毒组的Tail length和Tail DNA%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随ZEN浓度增加呈上升趋势。[结论]ZEN对猪Leydig cell存在遗传毒性,可以损伤Leydig cell的DNA,且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 甄建伟 刘青 顾建红 袁燕 刘学忠 王捍东 刘宗平 卞建春关键词:睾丸间质细胞 玉米赤霉烯酮 DNA损伤 彗星试验 鸡CTLA-4蛋白在昆虫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2023年 旨在制备鸡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为家禽免疫检查点和疫苗研发提供有益制剂。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体外表达鸡的CTLA-4蛋白,以其为免疫原免疫8周龄Balb/c小鼠,经B淋巴细胞融合技术制备、筛选出针对鸡CTLA-4蛋白的单克隆抗体。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蛋白免疫印迹、流式细胞术等方法分析抗CTLA-4单克隆抗体的生物学特性。结果显示:构建了在Sf9昆虫细胞中表达CTLA-4蛋白的重组杆状病毒,成功筛选出3株能稳定分泌抗鸡CTLA-4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分别命名为:mAb-CTLA4-3D7、mAb-CTLA4-5A4、mAb-CTLA4-6A12。亚类鉴定表明,mAb-CTLA4-3D7为IgG2a, Lambda链;mAb-CTLA4-5A4为IgG3,Kappa链;mAb-CTLA4-6A12为IgG2a, Kappa链。3株单克隆抗体均能与转染真核表达质粒pCAGGS-CTLA-4-Flag的DF-1细胞和感染重组杆状病毒rBac-CTLA-4的Sf9昆虫细胞反应。单克隆抗体mAb-CTLA4-3D7与鸡的PBMC有较好的结合活性,且能与CD3+T淋巴细胞结合,结合率约为16%。本研究首次成功制备了抗鸡CTLA-4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并分析了其反应活性及生物学特性,为免疫检查点在禽病的发病机制、信号通路、疫苗研发等研究领域提供了材料。 刘青 吴少鹏 石彬 邵红霞 邵红霞 钱琨 叶建强关键词:杆状病毒 单克隆抗体 生物学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