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灿
- 作品数:4 被引量:6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以叶酸偶联纳米Fe_3O_4颗粒的合成和标记肿瘤实验研究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研究叶酸偶联的超顺磁Fe3O4纳米颗粒对活体肝癌标记效果和MRI成像功能。方法:以铁盐、十二烷基苯磺酸和3-氨基丙基3-乙氧基硅烷为原料,通过共沉淀法合成了APTES修饰的超顺磁Fe3O4纳米颗粒,通过酰胺化法合成了叶酸偶联的超顺磁Fe3O4纳米颗粒,以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镜、红外光谱仪、振动样品磁强计、动态光散射仪对合成材料进行表征,采用SRB法对叶酸偶联的超顺磁Fe3O4纳米颗粒细胞进行安全性检测,同时建立活体瘤鼠动物模型,对其在叶酸偶联的超顺磁Fe3O4纳米颗粒标记前后进行MRI成像对比检测,每个肿瘤组织块各取2套切片,分别行苏木素-伊红染色和普鲁士蓝染色,观察肿瘤组织光镜下形态及组织内含Fe情况。结果:所制备的叶酸偶联的Fe3O4纳米颗粒为立方相的Fe3O4,粒径约8 nm左右,水合直径25.7nm,呈近似球形,表面分布有羧基等功能基团,呈超顺磁特性,饱和磁化强度为51 emu/g Fe。叶酸偶联的超顺磁Fe3O4纳米颗粒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SF)的生长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的影响一样,无明显抑制细胞生长的表现。同时,磁共振成像和染色结果均显示肿瘤的存在。结论:叶酸偶联的超顺磁Fe3O4纳米颗粒,不仅细胞毒性小,而且因其表面的叶酸与叶酸受体之间的高强结合力。同时,它能通过这种结合作用被高效介导进入肿瘤细胞内,增强MRI成像中肿瘤组织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对比度,有利于肿瘤细胞的标记、示踪和靶向检测,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肿瘤细胞靶向检测物质。
- 胡丰唐宁宁刘灿唐园园王少华尹朝奇周春姣周建大曾蔚
- 关键词:FE3O4叶酸肿瘤细胞细胞标记
- RNA特异性腺苷脱氨酶1与Caveolin 1在脓毒症相关肝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
- 2022年
- 背景与目的:脓毒症相关肝损伤(SRLI)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细菌内毒素(LPS)对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的炎症损害可能是重要环节。前期研究提示,RNA特异性腺苷脱氨酶1 (ADAR1)可能通过调控内皮细胞功能相关蛋白Caveolin 1 (Cav-1)在参与血管内皮应激中的局部和全身炎症反应。因此,本研究初步探讨ADAR1与Cav-1在SRLI中的作用,以期为SRLI的早期防治寻找新的方法。方法:取ADAR1基因敲除小鼠(ADAR1^(ECKO))与野生型小鼠(ADAR1^(flox/flox))各20只,腹腔注射LPS(20 mg/kg)诱导脓毒症小鼠模型脓毒症模型,6h后每组小鼠各取10只,获取肝脏组织,并分离肝窦内皮细胞(LSECs),通过HE染色观察其肝脏病理学改变,用细胞免疫荧光法观察LSECs中Cav-1及其下游蛋白VE-cadherin的表达,两组其余小鼠用于生存率分析;用ADAR1 siRNA转染正常野生型小鼠的LSECs后,通过内皮细胞成管实验观察转染后LSECs的增殖情况、Western blot检测Cav-1下游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生存观察结果显示,注射LPS后,ADAR1^(ECKO)小鼠死亡时间早于ADAR1^(flox/flox)小鼠,存活率低于ADAR1^(flox/flox)小鼠(均P<0.05);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注射LPS 6 h后,ADAR1^(ECKO)小鼠的肝损伤比ADAR1^(flox/flox)小鼠更严重;细胞免疫荧光观察显示,注射LPS 6 h后,ADAR1^(ECKO)小鼠LSECs中Cav-1与VEcadherin的表达低于ADAR1^(flox/flox)小鼠。正常野生型小鼠的LSECs转染ADAR1 siRNA后,成管能力明显减弱,Cav-1下游蛋白VE-cadherin的表达下调,但β-Catenin的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ADAR1的下调或功能缺失会导致SRLI加重,机制可能涉及其调控Cav-1/VE-cadherin通路的活性。因此,激活ADAR1/Cav-1/VE-cadherin通路可能是防治SRLI的有效策略。
- 尹朝奇陶如意王少华陈佳唐封杰刘灿刘岱松陈舒悦周建大陈丰原
- 关键词:脓毒症肝损伤内皮细胞
- 碳纳米管-聚乙烯醇-生长因子复合敷料的研制
- 2015年
- 目的 摸索碳纳米管-聚乙烯醇-生长因子复合敷料的制备方法,并观察其相关特性.方法 通过静电纺织技术制备碳纳米管-聚乙烯醇-生长因子敷料,通过扫描电镜、细胞毒试验、人EGF ELISA试剂盒(KP98753),观察合成敷料的相关物理特性及生物学特性.结果 JSM5600-LV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敷料显微结构稳定;24、48 h MTT细胞毒试验结果显示细胞毒性分级均为0;生长因子释放试验结果显示,12 h以前敷料的生长因子累积释放率稳步增加,无明显暴释现象,且释放的生长因子活性良好,持续释放时间长,能明显促进细胞的生长(F =334.512,P=0.000).结论 本课题设计制备的碳纳米管-聚乙烯醇-生长因子复合敷料结构稳定,无细胞毒作用,能够起到缓释生长因子作用,并且释放的生长因子活性良好,能显著促进细胞的生长。
- 胡丰钟石李浩贺斯祺王楚望刘灿唐宁宁周建大
- 关键词:绷带
- 严重创伤修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4年
- 上世纪末以来,人们对严重创伤后的组织修复过程、发生机制和治疗等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使得创伤修复研究进入了一个以现代科学为指导的新阶段.尽管医疗技术有了很大进步,但严重创伤的死亡率并没有明显的下降,主要原因是临床工作者对于严重创伤修复机制了解的不透彻.近年来,严重创伤修复已经有许多新的进展.笔者重点对皮肤软组织、骨与关节、颅脑脊柱以及血管再生等4个方面所取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刘灿唐宁宁胡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