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曦
- 作品数:27 被引量:98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化学工程更多>>
- 滤除白细胞的全血保存质量的多中心研究
- 王红袁理刘嘉馨贺曾吴瑕曹晔刘曦于青于晶晶何语良陈洁
- 2种国产血小板滤器滤除白细胞对体外血小板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6
- 2011年
- 目的考察2种血小板滤器滤除手工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中的白细胞后血小板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富血小板血浆法(PRP法)以400 ml新鲜全血制备浓缩血小板,将6袋ABO同型的浓缩血小板汇集,并用2种国产血小板型去白细胞滤器过滤,各10例(分别以A、B组代之),测定过滤前后的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pH值、血小板CD62p阳性表达率、血小板聚集和低渗休克等指标。结果血小板去白过滤后,A、B 2种滤器(组)的血小板回收率、剩余白细胞数及pH值分别为(87.01±3.47)%vs(87.88±4.77)%、(0.95±0.90)×106vs(0.45±0.58)×106及(7.13±0.13)vs(6.80±0.26)(P>0.05);血小板过滤前后CD62p阳性表达率、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和低渗休克,A组分别为(8.06±4.11)%vs(8.21±4.50)%、(70.55±27.21)%vs(71.63±32.24)%和(68.14±10.13)%vs(69.18±9.38)%,B组分别为(10.34±3.26)%vs(10.47±2.42)%、(56.30±18.43)%vs(59.49±19.15)%和(75.73±5.50)vs(73.74±6.52)%(P>0.05)。结论所考察的2种血小板型去白细胞滤器过滤浓缩血小板未增加血小板的活化,对血小板聚集功能及抗低渗休克能力无明显影响,血小板回收率及剩余白细胞数符合相关标准。
- 王红刘嘉馨雷宇曹晔钟锐谢月娜何语良刘曦袁理
- 关键词:浓缩血小板白细胞滤器CD62P血小板聚集
- 三尖瓣环显像技术指导下的远端希氏束起搏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探索三尖瓣环显像技术指导下的远端希氏束起搏的可行性。方法入选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19年8月至12月共30例有起搏适应证的心动过缓患者,年龄(64±15)岁,其中男15例(50%,15/30)行远端希氏束起搏。使用希氏束鞘管在三尖瓣隔叶下方造影显示三尖瓣环,并以此为影像学标志,将起搏导线植入三尖瓣下方心室侧希氏束区域(即远端希氏束区域)。评价手术成功率,术中及随访期间希氏束起搏参数、起搏特点、导线对三尖瓣功能的影响以及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等。结果共28例(93.3%,28/30)患者成功完成远端希氏束起搏。术中希氏束起搏阈值为0.4~1.9(1.00±0.42)V/1 ms,R波振幅为(5.4±2.7)mV。成功完成希氏束起搏的病例中,92.9%(26/28)的患者为非选择性希氏束起搏,夺获希氏束和周围心室肌的阈值分别为(1.03±0.43)V/1 ms和(1.05±0.73)V/1 ms。另外2例选择性希氏束起搏患者的希氏束夺获阈值均为0.7 V/1 ms。随访(19.5±3.5)个月,患者希氏束起搏阈值[(0.97±0.41)V/1 ms对(1.00±0.42)V/1 ms,P=0.643]和R波振幅稳定。未发现手术相关的并发症以及三尖瓣反流加重情况。结论三尖瓣环显像技术指导下的远端希氏束起搏具有较高的手术成功率。远端希氏束起搏多数为非选择性希氏束起搏,随访期间起搏参数稳定。三尖瓣显像技术可帮助定位远端希氏束,完成目的性心室侧希氏束起搏导线植入。
- 顾敏华伟刘曦牛红霞陈旭华张澍
- 关键词:放射影像
- 植入3 T磁共振全身扫描兼容起搏器一例
- 2020年
- 国内植入的1.5 T磁共振成像(MRI)全身扫描兼容起搏器,虽然解决了起搏器术后患者无法做MRI的问题,但随着影像质量要求的提高,对3 T MRI扫描兼容起搏器的需求也逐渐增加。现报道国内率先植入3 T磁共振全身扫描兼容起搏器的病例1例。
- 华伟刘曦陈旭华张妮潇井然牛红霞张澍
- 关键词:起搏器磁共振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一次性使用输液器中DEHP溶出量被引量:8
- 2012年
- 以乙醇水溶液作为浸提液,模拟临床使用条件,建立高效液相法(HPLC)测定一次性使用输液器中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溶出量的方法,为制定聚氯乙烯(PVC)医疗器械产品中增塑剂DEHP溶出量检测标准提供实验依据。
- 刘曦于晶晶王红刘嘉馨
- 关键词:一次性使用输液器HPLC增塑剂DEHP
- 内毒素亲和吸附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评价的初步研究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制备以聚乙烯醇(PVA)为载体、多胺为亲和配基的内毒素吸附材料并初步探索其吸附性能和血液相容性。方法将乙二胺、己二胺、三乙烯四胺和四乙烯五胺4种多胺配基分别接枝聚合在PVA表面,制得PVA-g-乙二胺(PN-1)、PVA-g-己二胺(PN-2)、PVA-g-三乙烯四胺(PN-3)和PVA-g-四乙烯五胺(PN-4)4种内毒素亲和吸附材料;确定它们的自由氨基固载量和氮含量,考察吸水率,以鲎试剂-凝胶法确立每种吸附材料在水相中体外静态吸附平衡时间并计算内毒素吸附效率,初步考察吸附材料的血液相容性,包括溶血率、血浆白蛋白和总蛋白回收率。结果 PN-1、PN-2、PN-3和PN-4的自由氨基固载量分别为353.49、419.72、644.72和880.67μmol/g,氮含量分别为378.57、521.421、071.42和1628.57μmol/g;吸水率以PN-2为最高,1 h可达179.03%,远大于未改性PVA的吸水率(89.15%);当37℃、物料比0.150 g/ml、内毒素浓度5 EU/ml时,PN-2、PN-3和PN-4均在60 min左右达到吸附平衡,此时吸附率分别为94.4%、90.0%和95.0%,而PN-1的吸附率仅为75.0%。血液相容性:PVA、PN-1、PN-2、PN-3和PN-4溶血率分别为0.4%、0.7%、0.01%、0.4%、0.2%,总蛋白回收率分别为82.50%、98.11%、98.61%9、6.21%9、1.10%,白蛋白回收率分别为78.82%、92.19%、92.73%、90.48%、88.24%。结论所制备的4种胺化PVA亲和材料在体外水相静态吸附试验中对内毒素均有良好吸附效果,溶血率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5%),总蛋白和白蛋白的非特异性吸附少,尤以PN-2的综合性能最佳。
- 刘曦卢勇吕福洪王红刘嘉馨
- 关键词:内毒素聚乙烯醇多胺血液相容性
- 内毒素亲和吸附剂的制备及其性能评价的初步研究
- 目的内毒素(Endotoxin,ET)是血液制品中广泛存在的污染物,是1种毒性很强的致炎和热原物质,是导致内毒素血症的主要原因。我们根据内毒素分子的结构特点,同时利用静电和疏水作用,制备内毒素吸附剂。并对制备内毒素吸附剂...
- 刘曦刘捷吕福洪王红刘嘉馨
- 窦性心律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后的长期随访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评价窦性心律(窦律)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的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远期效果。方法连续入组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单中心诊断为DCM且同时具有窦律伴CLBBB、QRS时限≥150 ms、心功能Ⅱ~Ⅲ级(NYHA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5%并接受了CRT植入治疗的患者。术后每3~6个月门诊或电话随访1次,优化CRT参数以及药物治疗方案,并在随访结束时根据患者对CRT的应答性分组。结果入组112例患者,随访(38.2±7.4)个月后,46例(46/112,41.1%)患者表现为CRT超应答,27例(27/112,24.1%)患者表现为CRT无应答。共发生33例心血管事件,21例器械相关并发症。心血管事件的首位原因为心房颤动(17/33,51.5%)。无事件存活患者87例(87/112,77.7%),无事件生存时间为(44.0±1.8)个月。无应答组与有应答组各有13例和12例患者[(13/27,48.1%)对(12/85,14.1%)P<0.01],分别发生心血管事件19例和14例,无应答组与有应答组患者的无事件生存时间分别为(31.0±4.6)个月和(48.1±1.6)个月(P<0.01)。结论在接受CRT伴CLBBB的DCM患者中,无应答率较低,超应答率较高。心血管事件中最常见的为心房颤动,无应答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有应答组。
- 陈旭华白慧井然刘曦蔡敏思华伟张澍
- 关键词:心脏再同步治疗无应答远期随访
- 经永存左上腔静脉植入起搏电极导线9例分析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永存左上腔静脉植入起搏电极导线患者的临床资料,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方法 :本研究入选了2009~2019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经永存左上腔静脉植入起搏电极导线的患者9例,其中男性2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为(47±25)岁。分析患者基线特征、导线类型、导线植入成功率、术中起搏参数等。术后3个月和6个月常规随访,以后每6~12个月随访。测试起搏阈值、感知及导线阻抗等参数,并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9例患者中3例合并先天性心脏病,7例患者为孤立性永存左上腔静脉,2例为双上腔静脉,其中1例患者因右侧锁骨下静脉闭塞,被迫经左上腔静脉植入起搏导线,另1例患者因右锁骨下静脉留置深静脉管,选择经左上腔静脉植入起搏导线。术中2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心室导线植入失败,选择植入心房单腔起搏器;1例病窦综合征患者心房导线植入失败,选择植入心室单腔起搏器。随访期间,1例患者于术后2周发现心室导线脱位,选择经右侧重新植入,其余患者未见并发症。随访中位时间1.8(1.1,4.3)年,随访期间心房、心室导线参数稳定。结论:经永存左上腔静脉植入心房、心室起搏电极导线均存在一定难度,短期内存在导线脱位风险,但远期导线参数稳定。双上腔静脉患者应避免经永存左上腔静脉植入导线。
- 顾敏华伟陈柯萍牛红霞陈旭华翟琳胡奕然张妮潇刘曦张澍
- 关键词:永存左上腔静脉起搏器电极导线脱位
- 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围术期抗凝药物的临床应用与存在的问题被引量:18
- 2020年
- 导管射频消融术是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有效手段,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围术期存在栓塞及出血高风险。华法林可有效降低栓塞风险,但存在治疗窗窄、需要频繁监测凝血等不足。近年逐渐应用的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华法林的不足,但应用时间短,缺乏足够的经验。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房颤消融围术期抗凝的药物及相关临床研究进行综述,并对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尚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实践及未来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 刘曦华伟
- 关键词: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围术期抗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