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燕
- 作品数:49 被引量:240H指数:10
- 供职机构:长沙市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南省科技厅资助项目“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口服补液盐[I]对不同血流动力学类型神经介导性晕厥儿童的疗效评估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评价口服补液盐[Ⅰ]对不同血流动力学类型儿童神经介导性晕厥(NMS)的疗效。方法对2012年3月至2015年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晕厥专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不明原因晕厥或晕厥先兆儿童,经直立倾斜试验(HUTT)检查阳性诊断为NMS 105例,年龄4~18岁,平均(11.96±2.86)岁。其中血管迷走性晕厥(VVS)73例(血管抑制型46例、混合型和心脏抑制型共27例),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32例。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方法分为口服补液盐[Ⅰ]+健康教育组55例,单纯健康教育组50例。对所有接受治疗的患儿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6~25(14.82±6.13)个月,根据停药后6个月内临床症状复发情况及复查HUTT结果评价短期疗效;以晕厥或晕厥先兆复发为终点事件,作Kaplan-Meier曲线,比较2组NMS患儿的长期疗效。结果短期疗效:2种治疗措施对血管抑制型VVS、混合型及心脏抑制型VVS、POTS组的主观有效率和HUTT转阴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长期疗效:与单纯健康教育组比较,接受口服补液盐[Ⅰ]治疗后累积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4.5%比52.0%,χ^2=14.424,P〈0.01)。在接受口服补液盐[Ⅰ]治疗者中,血管抑制型VVS的累积有效率高于混合型和心脏抑制型VV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0%比61.1%,χ^2=4.435,P〈0.05)。结论与混合型及心脏抑制型VVS相比,口服补液盐[Ⅰ]更适于血管抑制型VVS患儿。
- 刘晓燕王成吴礼嘉林萍李芳
- 关键词:神经介导性晕厥口服补液盐儿童
- 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直立倾斜试验反应类型转变的机制被引量:5
- 2008年
- 目的探讨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患者直立倾斜试验(HUTT)反应类型发生转变的机制。方法2003-06~2008-04在我院晕厥专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以不明原因晕厥或晕厥先兆为主诉的患者50例,年龄7~53岁[平均(14.82±8.55)岁],男性15例,女性35例,HUTT检查为阳性,诊断为VVS。经健康教育与药物干预治疗后,随诊并追踪复查HUTT。HUTT采用基础直立倾斜试验(BHUT)及舌下含化硝酸甘油直立倾斜试验(SNHUT),比较初诊检查与重复检查的HUTT反应类型。结果第一次HUTT复查50例中有5例(10%)HUTT反应类型发生改变,第二次HUTT复查10例中有2例(20%)HUTT反应类型发生改变。HUTT反应类型发生转变见于心脏抑制型转变为混合型、血管抑制型转变为混合型、混合型转变为心脏抑制型、混合型转变为血管抑制型。结论VVS患者随访过程中HUTT反应类型可发生转变,HUTT反应类型转变的机制受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状态、干预治疗方法及患者的耐受性等多因素影响。
- 胡春艳王成刘晓燕Praveen Kumar吴礼嘉李茗香曹闽京林萍
- 关键词:血管迷走性晕厥直立倾斜试验
- 胰岛素、C肽与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关系
- 2008年
- 血管迷走性晕厥(VS)是指由多种因素触发神经反射引起一过性脑缺血、周围血管扩张、低血压与心动过缓所致的自限性晕厥发作,发病机制与血流动力学、自主神经、激素等有关。目前有学者对胰岛素、C肽在自主神经调节和血流动力学改变方面进行研究,提示其与VS可能存在一定关系。胰岛素敏感性和C肽在VS前后的变化日益受到关注。
- 刘晓燕王成
- 关键词:胰岛素C肽晕厥血管迷走神经性
- 邻苯二甲酸正丁酯对K562细胞凋亡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被引量:5
- 2006年
- 【目的】探讨邻苯二甲酸正丁酯(DBP)对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细胞系K562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发生机制。【方法】用细胞培养、形态学观察、DNA断裂百分率及DNA片段凝胶电泳法观察DBP对K562细胞增殖与凋亡影响,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DBP对白血病细胞c-myc和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DBP在抑制K562细胞增殖的同时,也诱导其凋亡,并下调白血病细胞c-myc和bcl-2蛋白的表达。【结论】DBP可能通过下调c-myc与bcl-2蛋白表达、促进凋亡来发挥净化K562细胞作用。
- 万伍卿刘瑛刘晓燕
- 关键词:K562细胞脱噬作用酯类
- 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与焦虑的关系研究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VVS)与焦虑的关系。方法2007年6月至2007年11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晕厥专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VVS患儿84例,其中男47例,女37例;年龄7~16岁,平均(11.01±2.00)岁。将VVS患儿分为直立倾斜试验(HUTT)阴性组(41例)和HUTT阳性组(43例),再将HUTT阳性组依临床症状分为头晕组与晕厥组。所有受试儿童完成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用统计软件SPSS11.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HUTT阴性组与HUTT阳性组SCARED得分比较:躯体化或惊恐、广泛性焦虑与焦虑量表总分HUTT阴性组高于HUTT阳性组,分离性焦虑、社交恐怖与学校恐怖得分HUTT阴性组低于HUTT阳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HUTT阳性组、阴性组与全国城市常模组(常模组)SCARED得分比较:躯体化或惊恐、广泛性焦虑、分离性焦虑、社交恐怖、学校恐怖与焦虑量表总分均明显高于常模组(P<0.05)。(3)HUTT阳性头晕组与晕厥组SCARED得分比较:躯体化或惊恐、广泛性焦虑、分离性焦虑、社交恐怖及焦虑量表总分头晕组高于晕厥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学校恐怖得分头晕组明显高于晕厥组(P<0.05)。结论儿童VVS中焦虑发生率高。儿童VVS躯体化或惊恐、广泛性焦虑、分离性焦虑、社交恐怖与学校恐怖普遍存在,但这些焦虑症状与HUTT结果关联不明显。HUTT阳性患儿中,没有晕厥病史的VVS患儿焦虑评分更高。提示心理因素如焦虑在儿童VVS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 丁异熠王成刘晓燕林萍吴礼嘉薛小红李茗香Praveen Kumar胡春艳
- 关键词:血管迷走性晕厥直立倾斜试验心理因素焦虑儿童
- 免疫球蛋白联合维生素C辅助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心肌损伤的影响被引量:4
- 2022年
- 目的 观察免疫球蛋白联合维生素 C 辅助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心肌损伤的影响。 方法 选取 2018 年 8 月—2021 年 8 月长沙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 78 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 39 例。 对照组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维生素 C 注射液,2 组均连续治疗 3 d。 比较 2 组临床疗效,心肌酶指标(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羟丁酸脱氢酶)、心肌损伤指标(心肌肌钙蛋白 I、心肌肌钙蛋白 T、N 末端脑钠肽前体)、炎性因子指标(白介素 17、肿瘤坏死因子 α、细胞间黏附分子-1),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 97. 44% ,高于对照组的 82. 05% (χ^(2)= 5. 014,P= 0. 025)。 治疗后,2 组心肌肌钙蛋白 I、心肌肌钙蛋白 T、N 末端脑钠肽前体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 0. 01)。 治疗后,2 组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羟丁酸脱氢酶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 0. 01)。 治疗后,2 组白介素 17、肿瘤坏死因子 α、细胞间黏附分子-1 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 0. 01)。 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5. 12% ,与对照组的 2. 56%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347,P=0. 556)。 结论 免疫球蛋白联合维生素 C 辅助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改善心肌酶指标和心肌损伤指标,减轻炎性反应,且安全性较高。
- 王青刘晓燕
- 关键词:病毒性心肌炎免疫球蛋白维生素C心肌酶心肌损伤
- 口服补液盐(Ⅰ)对不同血流动力学类型神经介导性晕厥儿童的治疗随访
- 刘晓燕王成吴礼嘉林萍李芳
- 不明原因晕厥患者直立倾斜试验反应特点被引量:7
- 2007年
-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晕厥(UPS)患者直立倾斜试验(HUTT)的反应特点。方法2005-01~2006-09在我院就诊或住院的UPS或接近晕厥患者170例,男性64例,女性106例,年龄3~70岁,平均(23.18±15.40)岁,其中儿童(<18岁)88例。比较HUTT阳性与阴性患者的特点,调查阳性患者反应类型与性别、年龄的关系及不同类型阳性反应患者HUTT期间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①对HUTT结果有显著影响的因素为年龄和HUTT期间的心电图变化。②血管抑制型和混合型在男女性别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成人(≥18岁)和儿童(<18岁)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抑制型和心脏抑制型多见于儿童。③HUTT阳性者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率较阴性者高,常见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交界性心律和逸搏。④基础倾斜试验(BHUT)晕厥发作平均时间为(21.61±10.64)min,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倾斜试验(SNHUT)晕厥发作平均时间为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5.58±2.68)min。结论①儿童较成人易于发生阳性反应,以血管抑制型和心脏抑制型居多。②HUTT期间出现心电图变化者阳性反应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尤其是窦性心律不齐和窦性心动过缓出现时要警惕阳性反应的发生。
- 郑慧芬王成何芝香李茗香林萍薛小红刘晓燕许毅
- 关键词:不明原因晕厥直立倾斜试验
- β受体功能亢进症儿童立位与卧位同步12导联心电图T波及ST段变化的意义被引量:6
- 2008年
- 目的探讨β受体功能亢进症儿童立位与卧位同步12导联心电图(12 ECG)T波及ST段变化的意义。方法β受体功能亢进症儿童(研究组)53例。男13例,女40例;年龄3.5~18.0(8.77±2.99)岁。广东中山SR-1000A心电综合自动分析仪描记卧位及立位12 ECG。匹配健康儿童40例为健康对照组。计算立位与卧位心率差及T波、ST段振幅及形态变化。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研究组发病年龄高峰为7~11岁。男女比例约为1:3。2.研究组立位较卧位心率增加幅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7.96±10.16)次/minvs(9.67±6.97)次/min P〈0.01]。3.T波形态:研究组立位与卧位比较,T波振幅降低主要在Ⅱ、V3、V4、V5、V6导联,T波倒置主要在Ⅲ、aVF导联,T波倒置且振幅增加主要在Ⅲ、V1、V2导联,卧位时T波倒置变为立位时T波直立出现在V1、V2导联。4.T波振幅:研究组立位较卧位T波振幅下降幅度在V1导联大于健康对照组(P〈0.05),在V2导联显著大于健康对照组(P〈0.01)。5.ST段振幅:立位较卧位变化在研究组及健康对照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儿童β受体功能亢进症发病年龄高峰在学龄期,尤以女性多见,心率明显增加,立位和卧位心电图T波形态和振幅变化明显。
- 薛小红王成曹闽京林萍李茗香丁异熠刘晓燕胡春艳Praveen Kumar
- 关键词:Β受体功能亢进症儿童
- 邻苯二甲酸正丁酯净化白血病细胞的作用机制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 :探讨邻苯二甲酸正丁酯通用诱导细胞凋亡来净化白血病细胞的机制。方法 :用Fura 2AM方法检测邻苯二甲酸正丁酯 (DBP)对白血病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影响 ,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DBP对白血病细胞c myc和Bcl 2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DBP可引起白血病细胞内钙重新分布 ,促进细胞外钙离子内流 ,升高细胞内游离钙 ([Ca2 + ]i) ,并下调白血病细胞c myc和Bcl 2蛋白的表达。结论 :DBP可能通过提升白血病细胞内钙离子水平启动凋亡且下调c myc与Bcl 2蛋白表达。
- 万伍卿刘晓燕邓兵
- 关键词:白血病细胞内游离钙离子BCL-2蛋白C-MYC蛋白免疫组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