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旭佳 作品数:45 被引量:185 H指数:7 供职机构: 广西海洋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攻关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经济管理 医药卫生 更多>>
基于线粒体控制区序列的光裸方格星虫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5 2017年 为了解光裸方格星虫的群体遗传结构和种质资源状况,对北部湾海域光裸方格星虫6个地理野生群体(广西北海、湛江、钦州、防城港、海南儋州,以及越南海防)共93个个体的线粒体DNA(mtDNA)控制区序列进行分析。共检测到107个变异位点,定义了85个单倍型,序列对AT有明显的偏倚性,群体总的单倍体多样性(Hd)和核苷酸多样性(Pi)分别为0.998和0.018 89。单倍型邻接聚类树分析6个群体无明显分支,各单倍型分布于单倍型网络中介图中亦没有明显的地理分支。各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值为–0.018 13~0.028 05,遗传分化极不明显,AMOVA分析显示光裸方格星虫的遗传差异主要来自群体内(99.74%)。中性检验Tajima’s D和Fu’s Fs值均为负值,核苷酸不配对分布图呈明显的单峰形,提示光裸方格星虫群体在历史上曾出现群体扩张,推算出扩张时间为距今171万年前。目前光裸方格星虫仍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6个地理群体间无明显遗传分化,存在频繁的基因交流,推测种群在早更新世曾出现群体扩张。 彭银辉 周于娜 刘旭佳 黄国强 蔡小辉 潘英关键词:线粒体控制区 方格星虫苗种池塘中间培育过程水环境因子变化研究 被引量:3 2012年 2011年7月18日至11月8日,从广西海洋研究所竹林海水增养殖试验基地的5口中间培育方格星虫苗种的池塘采集水样,监测和分析中培过程中水温、盐度、溶解氧、pH值、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及溶解性磷酸盐等水环境因子。结果发现,5口池塘水环境因子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水温21.133~33.170℃、盐度23‰~31‰、溶解氧4.926~8.873mg/L、pH值7.910~9.487、化学需氧量1.067~3.999mg/L、生化需氧量1.686~5.247mg/L、氨氮0.004~0.160mg/L、亚硝酸盐氮0.001~0.012mg/L、硝酸盐氮0.014~0.103mg/L、溶解性磷酸盐0.012~0.145mg/L,除了最大pH值超过渔业水质标准的规定外,其它环境因子基本符合规定。 刘旭佳 蒋艳 蔡德建 许明珠 陈江虹 黄国强关键词:方格星虫 水环境因子 一种潮下带大叶藻海草场生态恢复方法 本发明涉及到海草场恢复与重建技术,具体地说是一种潮下带大叶藻海草场生态恢复方法。用粘土和细沙做成泥筒,大叶藻植株装入泥筒中,向泥筒中装满细沙并密封泥筒口部,在适宜的海区将装有大叶藻植株的泥筒投到海中,进行大叶藻海草场的生... 周毅 刘炳舰 杨红生 刘旭佳 刘鹏 张晓梅 张涛 刘鹰 张福绥广西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石斑鱼水质处理效果 被引量:6 2019年 通过集成海水养鱼、生化处理、设施工程、环境工程、电器自控和水质监控等技术,建立一套适合广西地区应用的工厂化循环水石斑鱼养殖系统。该养殖系统处理流程为:鱼池→沉淀池→蛋白质分离器→生物滤池→海马齿浮床→紫外杀菌,生物滤池包括A、B、C三个通道,A、B通道均由珊瑚石作为一、二级生物过滤和生化球作为三级过滤,C通道由珊瑚石作为一级过滤和椰子壳碎作为二、三级过滤。结果显示:沉淀池处理可以显著降低鱼池的COD,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和磷酸盐的质量浓度(P<0.05);经海马齿浮床系统处理后,硝酸盐氮质量浓度显著低于沉淀池、蛋白质分离器处理池、生物滤池A、B通道(P<0.05);整体上,C通道水质指标略低于A、B通道,但差异不明显(P>0.05)。该研究结果可为广西沿海发展循环水养殖技术以及养殖生产方式转变提供可靠的科学数据和技术参考。 刘旭佳 王志成 王志成 熊向英 梁志辉 姚坤志关键词:石斑鱼 循环水养殖 水质处理 鲻鱼对凡纳滨对虾养殖沉积物的摄食和吸收 被引量:1 2016年 采用养殖生态学方法,研究了不同水温下鲻鱼对凡纳滨对虾养殖沉积物的摄食与吸收。选择大、中、小3种规格鲻鱼,体质量分别为(16.25±0.88)g/尾,(29.00±1.73)g/尾,(42.93±1.08)g/尾,将养殖沉积物收集后投喂鲻鱼,在自然水温为21.5~25.5℃流水系统中养殖46d,然后测定其特定生长率、摄食率、排粪率以及有机质和氮、磷吸收率。试验结果表明,(16.25±0.88)g/尾鲻鱼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42.93±1.08)g/尾,特定生长率与鲻鱼体质量呈负相关。3种规格鲻鱼摄食率和排粪率与水温呈正相关,水温升至25.5℃时均最高,(29.00±1.73)g/尾鲻鱼摄食率和(16.25±0.88)g/尾鲻鱼排粪率整体最高。(29.00±1.73)g/尾鲻鱼对有机质和氮、磷吸收率最高,分别为60.63%,82.15%,44.24%。鲻鱼对养殖沉积物中有机质和氮、磷的移除量分别为0.619g/(kg·尾),0.043g/(kg·尾),2.746mg/(kg·尾)。研究表明,鲻鱼摄食凡纳滨对虾养殖沉积物的生长效果良好,不但可以利用养殖环境中有机物和营养物质,同时为鱼虾混养模式中的鲻鱼规格搭配提供科学依据。 刘旭佳 彭银辉 黄国强关键词:鲻鱼 摄食率 吸收率 盐度对不同规格可口革囊星虫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被引量:3 2017年 水温18.5~20℃下,采取实验生态学方法,测定了10、15、20、25、30和35盐度下3种规格[干质量(0.220±0.000)、(0.489±0.002)g和(0.899±0.002)g]可口革囊星虫的耗氧率和排氨率。试验结果表明,盐度、规格均显著影响可口革囊星虫的耗氧率和排氨率(P<0.05)。在盐度10~25时,3种规格可口革囊星虫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随盐度增加而增大,盐度25时达到峰值后,随着盐度增大而减小。耗氧率和排氨率与盐度呈一元二次函数关系:y=ax^2+bx+c。在相同盐度下,可口革囊星虫的耗氧率和排氨率随体质量的增大而显著减小(P<0.05),且耗氧率和排氨率与干质量符合y=amb模型。盐度10~35时,可口革囊星虫的氧氮比值为5.947~25.246,表明可口革囊星虫主要由蛋白质和脂肪提供能量。 曾梦清 蒋艳 游出超 刘旭佳 刘海娟关键词:可口革囊星虫 盐度 体质量 耗氧率 排氨率 鮻鱼幼鱼肝脏和肌肉氧化应激指标对溶解氧含量变动的响应 被引量:5 2014年 研究了4种溶氧变动模式条件下,鮻鱼幼鱼肝脏和肌肉氧化应激指标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在"近饱和稳定"模式下,鱼体肝脏中氧化应激指标含量的变动比较一致,具有一定的变动节律,且肌肉中的大部分氧化应激指标高于肝脏。与"近饱和稳定"模式相比,"近饱和→最低溶氧"模式下肝脏大部分氧化应激指标显著升高,而肌肉中相应指标则明显下降。"近饱和→超饱和→近饱和→最低"模式肝脏的主要氧化应激指标变动的时间节律与"近饱和稳定"模式明显不同,并在次日溶解氧含量下降至最低值1.0mg/L时,抗氧化指标的含量有所回升。"超饱和→近饱和→近饱和恢复24h"模式下,肌肉中所有氧化应激指标与"近饱和稳定"模式相比均明显下降,并且变动节律与溶解氧含量的变动模式一致。在经历超饱和溶氧暴露后恢复24h处理后,肝脏的抗氧化指标,只有总抗氧化能力最高值出现在溶氧超饱和期间,超氧化物歧化酶和抗超氧阴离子活力的最高值出现在溶氧降低至近饱和水平后的恢复阶段,肌肉中的抗氧化指标最高值则均出现在恢复阶段。溶解氧含量变动环境中,鮻鱼的氧化应激指标与溶氧稳定的环境中相比在数值和变动节律上均出现变化,并表现出在溶解氧含量下降时储备抗氧化物质的现象。 刘旭佳 黄国强 李洁 唐夏关键词:溶氧 缺氧 氧化应激 方格星虫中培苗对温度、盐度和干露的耐受性试验 被引量:1 2016年 研究了方格星虫中培苗对盐度突变、温度突变和盐度渐变、温度渐变及干露的耐受性。试验结果表明,方格星虫中培苗耐受盐度的范围比较广泛,为10~45,适宜的盐度为15~40;适宜温度为15~30℃,对低温有较强的耐受力。方格星虫中培苗在低温保湿干露48h未发生死亡,大量死亡集中在72~96h。根据试验结果可知,方格星虫中培苗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耐温、耐盐范围较广,且具有较强的耐干露能力,便于苗种运输。 林景超 刘旭佳 沈夏霜 吴雪萍 周于娜 潘奕达 黄国强 潘英关键词:方格星虫 盐度 温度 干露 耐受性 山东荣成天鹅湖矮大叶藻种群的生态特征 被引量:10 2013年 在山东荣成天鹅湖发现较大面积的矮大叶藻,因天鹅湖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矮大叶藻的高生物量,可以作为山东沿海矮大叶藻的典型代表.2011年9月至2012年10月,对天鹅湖东岸矮大叶藻及其生境进行了周年调查,初步掌握了该种的分布情况及其生境的生态特征.结果表明:矮大叶藻床沉积物成分以砂(81%)和粉砂(14%)为主,沉积物C、N含量在冬季最高,C/N秋季最高;矮大叶藻的密度、高度和地上生物量与水温显著相关(P<0.05),生长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8—9月生物量最大.叶片的C、N含量及C/N因生长季节的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C含量秋季显著高于春、夏季,N含量夏季显著低于春、秋季(P<0.01),C/N夏季显著高于春季(P<0.05).经估算,天鹅湖矮大叶藻的年固碳能力为111.4 g C.m-2. 张晓梅 周毅 王峰 刘鹏 刘炳舰 刘旭佳 杨红生关键词:生物量 温度 沉积物 营养元素 拟穴青蟹、斑节对虾和缢蛏不同混养系统氮、磷收支的研究 被引量:7 2021年 以海水池塘陆基围隔试验法比较研究拟穴青蟹、斑节对虾、缢蛏三元混养模式,以拟穴青蟹、斑节对虾为基础,作为对照组(CS),混以5个不同搭配比例的缢蛏,即5个处理组(CSR1、CSR2、CSR3、CSR4和CSR5),对各混养模式的养殖效果、氮磷收支及利用率等方面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试验结果显示,各混养模式下饲料是氮、磷主要输入方式,分别占氮、磷总输入的84.02%~86.31%与98.08%~98.83%,底泥沉积是氮、磷主要输出方式,分别占氮、磷总支出的44.21%~56.40%与50.38%~60.96%;不同混养模式下,养殖生物在规格、成活率、特定生长率、产量以及产值方面均存在差异,采用CSR3和CSR4混养模式可取得较高养殖效益;氮、磷利用率方面,各处理组氮利用率为12.35%~32.66%,且CSR5>CSR3、CSR4>CSR1、CSR2>CS,差异显著(P<0.05);磷利用率为9.38%~23.10%,CSR3、CSR4、CSR5>CS、CSR1、CSR2,差异显著(P<0.05)。试验结果表明在虾、蟹混养系统中加入适量密度缢蛏,可显著提高养殖系统养殖效益与氮、磷利用率。综上所述,结合养殖投入、养殖效益与氮、磷利用率等方面数据,CSR3处理组密度搭配最为合理,即在本试验条件下,青蟹、斑节对虾、缢蛏最优搭配为拟穴青蟹35只/25 m^(2)、斑节对虾300尾/25 m^(2)、缢蛏1000个/25 m^(2)。 赵艳飞 钟声平 王贤丰 黄凌光 刘旭佳 熊向英关键词:拟穴青蟹 斑节对虾 缢蛏 混养 氮 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