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平
- 作品数:11 被引量:67H指数:5
- 供职机构: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基于脂组学方法分析不同危险因素的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研究
- 2024年
- 目的探讨基于脂组学方法分析不同危险因素的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120例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3个月后将其按预后情况分为良好组(n=82)和不良组(n=38)。分析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脑卒中家族遗传史、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对AIS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全部纳入研究的120例AIS患者中,有38例患者出现预后不良,发生率为31.67%;有82例预后良好,发生率为68.33%。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两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脑卒中家族遗传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年龄、TC、TG、HbA1c以及LDL-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年龄(β=0.266,OR=1.304,95%CI=1.136~1.498)、HbA1c(β=0.838,OR=2.312,95%CI=1.269~4.212)、LDL-C(β=1.662,OR=5.269,95%CI=2.178~12.745)是AIS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HbA1c、LDL-C是AIS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可根据上述因素进行针对性干预,以期减少AIS患者预后不良的发生率。
- 刘建平高慧张莲红
- 关键词:脑卒中糖化血红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预后
- 抗焦虑治疗对眩晕的临床研究进展
- 眩晕和焦虑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眩晕患者会出现情绪改变和精神心理问题基本得到公认,特别是焦虑情绪,会加重眩晕的严重级别,延长治疗缓解时间,增加复发率。及时予抗焦虑药物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眩
- 高慧刘建平王士列
- 文献传递
-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梗死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1
- 2011年
- 目的观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梗死(CI)的相关性。方法对103例脑梗死患者及112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检测,比较两组血浆Hcy水平的差异,并分析其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浆Hcy水平平均为16.43±3.07μmol/L.健康体检者血浆Hcy水平平均为10.02±187μmol/L.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浆Hcy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因此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能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并且降低血浆Hcy水平可能减少和延缓脑梗死疾病的发生发展。
- 杨国栋王士列李年春刘建平威武郑团圆
- 关键词:脑梗死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同型半胱氨酸
- 某院107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报告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分析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该院2009年7月至2011年1月的107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结果 120例ADR中男性患者高于女性,50岁以上患者发生率较高(57.94%);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引起的ADR最多(77.5%),其次为口服(19.63%)、肌注(2.80%);引起ADR药品有54种,其中抗菌药12种(40.19%)居首,其次为中药制剂10种(18.52%)、心血管系统药7种(12.96%)、消化系统药6种(11.11%)等,抗菌药中又以喹诺酮类引起的ADR最多16例(37.21%)、头孢菌素类8例(18.60%)次之;ADR的临床表现多为消化系统损害27例(25.23%),其次为皮肤及其附件25例(22.35%)、神经系统22例(20.56%)等。结论临床实践中应重视对ADR的监测、分析和总结工作,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 刘煜帆魏玲刘建平曹俊达
- 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
- 灯盏细辛与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145例的临床分析被引量:23
- 2011年
- 目的观察灯盏细辛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择发病48 h内的患者145例,随机分为两组:灯盏细辛联合依达拉奉(联合组)和依达拉奉对照组。联合组74例予灯盏细辛注射液30 mL加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1次/d,同时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加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2次/d,连续14d;对照组71例予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加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2次/d,连续14 d。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第14 d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临床疗效评价及治疗前、治疗后第21天行血液流变学等实验室检查。结果联合组与对照组相比,第7、14天神经功能缺损度评分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联合组有效率为87.8%,对照组73.2%,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血流变学治疗前后均有明显改善。结论灯盏细辛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更好的改善临床症状、促进缺损神经功能康复的作用。
- 杨国栋杜莉莉王士列李年春刘建平
- 关键词:灯盏细辛依达拉奉急性脑梗死
-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自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间收治的100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与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100例体检者,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测定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组Hcy(22.98±13.04)μmol/L,对照组为(7.35±3.14)μmol/L,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可以作为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预防和诊疗的重要参考依据。
- 刘建平王士列潘治斌杨国栋
- 关键词: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
-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分析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作用,寻求确诊率及敏感度较高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神经内科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100例作为观察对象,患者先后进行CT血管成像(CTA)及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观察并记录两种检查方式的检查结果。结果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对患者血管狭窄、血管闭塞检出率均高于CT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并发皮下淤血、脑血管痉挛、周围神经损伤各1例。结论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临床应用时应注意适应证,以积极地预防并发症。
- 刘建平刘煜帆王士列
- 关键词:脑血管造影术脑缺血
- 抗焦虑药对不同类型眩晕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对抗焦虑药治疗不同类型眩晕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随机选取眩晕综合征患者100例,其中良性位置性眩晕40例,前庭神经炎10例,梅尼埃病1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30例,慢性主观性眩晕10例,根据每类型患者不同治疗方案分为试验组(n=34)、对照组(n=34)、安慰剂组(n=34),试验组患者经常规抗眩晕+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对照组经常规抗眩晕治疗,安慰剂组经常规抗眩晕治疗+安慰剂。结果试验组、对照组治疗2周末、4周末、8周末后眩晕症状评分、SAS评分、SDS评分明显低于安慰剂组(P<0.05);试验组治疗2周末、4周末、8周末时的眩晕症状评分(2.70±0.41)分、(1.63±0.36)分、(0.85±0.21)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3±0.45)分、(2.21±0.48)分、(1.95±0.5)分(P<0.05);试验组SAS评分(40.3±9.6)分、(35.2±10.4)分、(31.9±11.5)分、HAMA评分(10.3±5.7)分、(7.8±2.0)分、(6.9±1.1)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SAS评分(45.3±10.4)分、(45.9±9.3)分、(40.3±9.2)分,HAMA评分(14.1±6.8)分、(12.6±5.4)分、(10.1±2.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类型眩晕综合征患者多伴焦虑症状,通过有效抗焦虑药物干预,能缓解患者焦虑症状,减轻眩晕症状。
- 刘煜帆高慧吴勤英王士列刘建平沈小平
- 关键词:抗焦虑眩晕综合征
- 血清N-乙酰天门冬氨酸与早期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讨血清N-乙酰天门冬氨酸(N-acetylaspartic acid,NAA)对早期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帕金森病(PD)患者及正常老年人(NC)各30例。首先分别进行头颅磁共振平扫,而后行磁共振波谱检查,计算双侧海马区、内侧颞叶区NAA/Cr,NAA/m I值,其次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查其血清NAA值;最后用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三组双内侧颞叶、海马区NAA的含量为NC组>PD组>AD组,而血清NAA含量AD组>PD组>NC组,表明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患者脑内NAA下降,血清NAA浓度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NAA浓度有可能作为早期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血清标志物的一种筛查指标。
- 沈小平王士列刘建平李年春郑团圆刘煜帆
- 关键词:N-乙酰天门冬氨酸磁共振波谱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 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溶栓临床效果研究被引量:7
- 2019年
-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的超早期溶栓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在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ACI患者68例,依照患者入院顺序的先后,将患者均分为两组,即A组与B组(各34例),A组患者运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进行治疗,而B组患者则运用临床常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A组实验组:34例患者在接受溶栓治疗前常规做头颅CT,常规监测血小板、血糖、血凝以及心电图,均于发病4.5 h内接受溶栓治疗,药物为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辅以脱水剂,抗凝药物综合治疗,共治疗两周。B组对照组:34例患者在接受溶栓治疗前常规做头颅CT,常规监测血小板、血糖、血凝以及心电图,均于发病3 h内接受常规治疗,治疗方法除rt-PA的应用以外,其余方法均同A组实验组治疗方法,共治疗两周。观察包括实验室检查和治疗前后NFDS评分,以及脑部血管再通情况。记录数据,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发现,A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为94.1%,显著较B组患者76.4%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NFDS得分均有降低,经t检验,A组NFDS评分降低程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治疗后,A组有效率(包括治愈、显效和有效)为75.0%(30/34),B组有效率为64.7%(22/34)。两种治疗效果均有一定成效,两组之间比对,A组有效率比B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患者治疗后2周均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溶栓治疗疗效肯定,且优于常规治疗方法,血管再通率、有效率及NFDS得分情况均较好,适合临床推广使用。
- 沈小平王士列刘建平李年春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溶栓RT-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