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宪钊
- 作品数:81 被引量:682H指数:15
-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 不同处理方式对海南樱花扦插成活率的影响研究
- 2013年
- 在海南省海口市云龙镇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苗圃基地开展海南樱花扦插育苗试验,试验采用单因素和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重复4次,研究50根穗条在不同浓度、不同基质下穗条不同部位生根数量。结果表明:0.02%浓度的1号ABT生根粉处理多年生和半木质化萌条的不同部位生根率16.5%~33%,以半木质化中部生根率最高,达到33%。不同生根粉浓度下(0.03%、0.04%、0.05%),浓度较高生根效果较好。而扦插基质的选择上应选择养分条件较好的红壤土进行。
- 薛杨王小燕林之盼刘宪钊
- 关键词:ABT生根粉扦插成活率基质
- 林场级森林林木碳储量估测方法研究被引量:7
- 2013年
- 为了研究林场级森林林木生物量和碳储量的信息,以海南省岛东林场为例,采用系统(等距)抽样方式对该场林木资源进行抽样调查。选择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制定的方法对不同龄组、不同类型森林的林木生物量和碳储量进行估算。结果显示:林场森林林木碳储量大,达53.00万t,但单位面积上的碳汇能力低,仅为54.35 t/hm2;不同类型林分各个生长阶段(龄组)的单位面积碳储量不尽相同,其中木麻黄成熟林最高,为141.08 t/hm2。以上结果表明,当前短周期人工林皆伐作业模式下的森林林木生物量积累不足,造成岛东林场碳汇能力较低。当前经营方式不能满足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目的的多功能森林经营的要求,需要寻找一种新的经营方式来改变这一现状。
- 刘宪钊陆元昌马履一薛杨
- 关键词:生物量碳储量
- 岛东林场森林碳汇能力分析与评价被引量:4
- 2012年
- 为了探讨森林碳汇能力、森林碳汇贮存量,该研究利用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制定计算方法,通过对岛东林场2009年森林资源二类清查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目前岛东林场碳汇蓄积量约31.4万t。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当前岛东林场森林经营方式不能满足国家层面上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目的的多功能森林经营要求,也不能满足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对森林游憩资源开发需求,在这基础上提出对岛东林场人工林科学合理的近自然化改造模式。
- 薛杨王小燕林之盼郭海燕刘宪钊
- 关键词:森林碳汇
- 间伐强度对马尾松人工林冠下套种树种生长的影响被引量:11
- 2021年
- 【目的】研究间伐强度对马尾松人工林冠下套种阔叶树生长的影响,为马尾松人工纯林向针阔混交林转化和阔叶树种潜在价值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广西凭祥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3种不同间伐强度(80%、50%和30%)的试验样地,间伐后冠下套种大叶栎、红锥、灰木莲、格木4种阔叶树,分析间伐强度对阔叶树胸径、树高和冠幅生长的影响,并利用相关分析检验影响套种树生长的关键因子。【结果】不同强度间伐9年后阔叶树的结构特征和生长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大叶栎和灰木莲的生长量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加,格木受采伐强度影响不显著。不同强度间伐后大叶栎的胸径、树高生长速度均为最快,且伐后3年就出现快速生长;红椎的冠幅生长在80%和50%强度增加较快,间伐5年后生长加快;格木在间伐后9年间生长最慢。相关性分析表明,马尾松林分密度、林下灌木盖度、土壤厚度和土壤有机质对套种阔叶树的生长均有显著影响。【结论】间伐后林分的生长空间和环境条件得到有效的改善,林下套种的阔叶树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快速生长,但也因间伐强度和树种特性的不同而产生差异,不同树种在中高强度的间伐下,生长速度更佳。在制定“间伐+套种”的经营措施时,应该考虑适当延长间伐间隔时间和树种生态学特性,马尾松人工林中高强度间伐(80%或50%)后,建议选用大叶栎、灰木莲进行冠下套种,发挥适应性强和生长迅速的优势,提升人工林的生态功能;低强度(30%)间伐后宜套种红椎和格木以培育长周期、高价值的大径材。
- 陈贝贝姜俊陆元昌刘宪钊贾宏炎明安刚张显强
- 关键词:马尾松人工林间伐强度
- 基于机载LiDAR的高郁闭度华北落叶松林单木识别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高郁闭度华北落叶松林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林木树冠交叉重叠,传统的基于高分辨影像的单木识别方法识别精度不高。利用机载LiDAR三维点云数据可提高高郁闭度华北落叶松林的单木识别精度。【方法】在点云数据预处理基础上,提出基于点云空间特征的高斯核函数改进的均值漂移单木位置识别方法 (MSP),比较并分析MSP法与基于点云空间特征的区域生长点云分割方法 (RGP)、基于冠层高度模型的局部最大值单木位置识别方法 (LMC)和基于冠层模型的多尺度分割单木位置识别方法 (MSC)的单木识别效果。【结果】4种方法单木位置识别精度从大到小依次为MSP(89.30%)、LMC (85.60%)、RGP (77.50%)和MSC (70.00%),MSP的漏分误差和错分误差最小,分别为8.7%和8.0%,平均单木冠幅提取精度为90.18%。【结论】提出的MSP法对高郁闭度华北落叶松林单木位置识别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利用机载LiDAR可为提取华北落叶松林森林结构参数提供新的途径。图3表3参28。
- 陈思宇陈思宇刘宪钊王懿祥
- 关键词:机载LIDAR均值漂移华北落叶松
- 马尾松-大叶栎混交林皆伐作业法的设计被引量:4
- 2017年
- 近自然森林经营旨在发挥森林在生产、生态、社会等方面的多重功能价值;设计适应于近自然经营的作业法是我国森林经营者面临的一个难点。利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的数据积累,对比了马尾松林下补植不同阔叶树种时各树种的生长情况,证实了对马尾松人工纯林进行近自然化改造时将大叶栎作为伴生树种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应于近自然经营的马尾松-大叶栎混交林皆伐作业法的设计案例,旨在论述近自然经营作业法的设计机理与方法,这对我国近自然经营实践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 王晓明陆元昌邢海涛贾宏炎刘宪钊谢阳生曾冀
- 关键词:近自然森林经营针阔混交林马尾松大叶栎
- 与年龄无关的马尾松优势高生长模型研究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通过构建与年龄无关的理论生长方程,用于预测在年龄未知或不是有效影响因子时的马尾松人工林优势高。[方法 ]基于常用的Hossfeld IV、Lundqvist-Kolf、Richards、Schumacher等4个理论生长方程,推导其不含年龄因子的差分形式,构建与地位指数相关的可变参数、与年龄无关的马尾松优势高模型。[结果 ]在4种基础理论生长模型中,以Richards模型建立的与年龄有关的马尾松人工林优势高生长模型效果最优。与年龄无关模型的拟合精度均高于与年龄有关模型的拟合精度,Richards模型和Korf模型差分形式建立的与年龄无关的马尾松人工林优势高生长模型效果最优。在引入地位指数时,Hossfeld模型的拟合精度提高效果最明显,且以设定k为可变参数时,建立与年龄无关的马尾松人工林优势高生长模型效果最优。[结论 ]在异龄林或年龄难以获得时,与年龄无关的理论生长模型能够预测优势高的生长,将地位指数与可变参数建立函数关系代入模型拟合后,模型精度提高,可以更好地应用于预测林分生长。
- 张可欣刘宪钊国红刘丹雷渊才
- 关键词:差分方程
- 雄安新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及其空间分析研究被引量:10
- 2022年
- 【目的】评估雄安新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探究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与各影响因素间的空间相关性。【方法】基于雄安新区2018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和相关生态观测数据,采用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法和空间自相关法,对雄安新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及其空间分布、空间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1)2018年雄安新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91361.55万元。其中固碳释氧价值最高,为41838.72万元,积累营养物质价值最低,为2473.50万元。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单位面积总价值为27.11万元·hm^(-2)。其中涵养水源功能单位面积价值高,为11.63万元·hm^(-2),积累营养物质功能单位面积价值最低,为0.64万元·hm^(-2)。(2)各森林类型中,杨树组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单位面积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最高,分别为67883.37万元、4.97万元·hm^(-2);灌木林组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低,为171.86万元;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低是园林树组,为3.92万元·hm^(-2)。(3)保育土壤、积累营养物质、涵养水源、固碳释氧和净化大气环境5项服务功能均有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人口密度、工业企业个数与森林生态系统各项服务功能价值呈现空间负相关性;造林面积与森林生态系统各项服务功能价值呈现空间正相关性。【结论】减少北沙口镇、大营镇、朱各庄镇、昝岗镇和雄州镇的工业企业个数,降低人口密度或增加大营镇、朱各庄镇、雄州镇、苟各庄镇的造林面积,可实现雄安新区森林生态系统各项服务功能价值的精准高效提升;加强对杨树组、其他阔叶林组和经济林组的保护力度,重视灌木林组、松柏组和园林树组的培育管理工作,注重研究区的植被更新与林相改造工作,是充分发挥和提高雄安新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有效途径之一,为实现北京�
- 张心语郭诗韵王亚萍刘宪钊贺丹徐恩凯曹洋雷雅凯
- 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空间自相关
- 人为干扰对油松天然林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被引量:5
- 2017年
- 以山西黑茶山3种不同干扰强度的油松天然林为研究对象,采用g(r)函数点格局方法,分析不同干扰强度下,油松天然林径级结构和多样性差异,以及优势种群油松不同生长阶段个体(幼树、小树、中树和大树)的空间分布点格局。结果表明:油松径级结构呈单峰型,中径级的林木个体数较多。辛普森多样性和香农-维纳多样性随干扰强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0~1 m尺度上,不同生长阶段个体呈聚集分布,随着种群发育(幼树-小树-中树-大树),油松天然林的空间格局趋于随机分布,这体现了种群的一种生存策略或适应机制。
- 刘宪钊王金龙李卫珍陆元昌国红邢海涛
- 关键词:油松树种多样性
- 基于地面激光点云数据的单木三维重建方法被引量:8
- 2021年
- 【目的】使用地面三维点云数据,提出一种单株树木三维网格模型重建方法,为精准获取测树因子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对获取的点云进行预处理,使用k-d树构建近邻关系图,用Dijkstra算法求算出子图的根。检测出有效路径后,使用探测半径计算关键路径。计算树枝骨架,然后对初始骨架进行Bezier曲线半径平滑,得到平滑的骨架,再将骨架连接,使用半径平滑和圆柱拟合减少点云密度小造成的拟合不足的情况,能够最大限度保留树枝的细节。【结果】使用3株落叶松点云数据构建了树枝树干表面网格模型,重建了树木三维结构。将树干、树枝的三维网格模型与点云匹配后,效果较好;所构建的模型能够进行细小枝条的重建,而不是模拟细枝,通过观察重建结果,一级枝的重建效果非常好,大的二级枝也能得到很好的展示;整套算法计算快速,计算时间与枝条的复杂程度、连接关系有关。【结论】基于关键路径探测的方法能够很好地构建树木的三维网格模型,可以用于单株树木测树因子的精确提取。
- 卢军刘宪钊孟维亮李红军
- 关键词:地面三维激光扫描点云数据测树因子落叶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