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前林

作品数:12 被引量:19H指数:2
供职机构: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哲学宗教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刘蕺山
  • 2篇良知
  • 2篇刘宗周
  • 2篇非物质文化
  • 2篇非物质文化遗...
  • 1篇道体
  • 1篇道统
  • 1篇信仰
  • 1篇信仰问题
  • 1篇熊十力
  • 1篇言行
  • 1篇耶稣
  • 1篇耶稣基督
  • 1篇因缘
  • 1篇至善
  • 1篇致知
  • 1篇儒佛
  • 1篇儒佛之辨
  • 1篇圣人
  • 1篇圣人观

机构

  • 12篇山西大学

作者

  • 12篇冯前林
  • 1篇陈清春
  • 1篇张雯

传媒

  • 2篇中国哲学史
  • 2篇晋中学院学报
  • 1篇世界宗教文化
  • 1篇哲学动态
  • 1篇晋阳学刊
  • 1篇环球市场信息...
  • 1篇齐齐哈尔大学...
  • 1篇学术探索
  • 1篇理论探索
  • 1篇云南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06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是否属于“不谋而合”?——刘宗周与王一庵、王塘南“意”论之学术承继与思想异同
2023年
刘宗周不似朱子训“意”为“心之所发”,而是训为“心之所存”,当时以及后世儒者对此争议颇多,分为质疑批判派、搁置不论派、维护支持派。黄宗羲和董玚作为维护支持派的代表,指出先师训“意”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与泰州王一庵之“意”论“不谋而合”。刘宗周没有接触过王一庵关于“意”的理论,但是他受过泰州学派王艮(一庵之师)的影响;对于另一位言“意”与刘宗周相近的江右王门学者王塘南,亦无文献证明他个人对于刘宗周“意”论的启示,但刘有取于王塘南所在的江右学派(比如邓定宇)是确凿的。刘宗周之“意”较之于王一庵、王塘南,理论内涵更为丰富与广阔,不仅是心之本体,同时具有天道依据,“意”之生生以及以“气”论“意”皆是其特色所在。
冯前林
关键词:刘宗周
论熊十力对刘蕺山的批评被引量:1
2020年
唐君毅、牟宗三、钱穆皆以刘蕺山为宋明殿军,特别是唐君毅对其颇为推崇,熊十力则不以为然。他认为刘蕺山在政治上是非不分,在学术上逻辑混乱,存在以心为物、以“躯壳上起念”之情言纯善无恶之真意、于自然现实情感中言知善知恶之知等问题。熊十力的批判,误解之处甚多,蕺山之心并非血气心脏,意之好恶为隐微的道德情感而非感性欲望,而且他在反对以意为主宰、而应以良知为主宰时,反驳依据并不充分。当然,熊十力的批评亦有合理价值。熊十力对蕺山的低评应与其性格特质、所处时代相关,同时学术路向的不同、对于东林党的整体反感也是影响其作出较低评价的原因。
冯前林
关键词:熊十力刘蕺山
天主教在清徐县农村发展的调查
2015年
本调查集中于清徐县六合村、大北村、西柳林村庄.这些地区家长对宗教崇信起领头作用,神父对教众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在关系本位的社会状况下,宗教的普遍性得到很好的诠释,不再局限于弱势群体,而是转向了更为广阔的集体,不再广泛涉及功利目的,而是转向了更为单纯的内心信仰,宗教的发展同时促进了经济的繁荣,政治的稳定,文化的多元化。
张雯冯前林
关键词:信仰问题基督教信仰耶稣基督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困境与对策探析被引量:6
2019年
山西作为文化资源大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然而许多传统表演艺术、传统美术、传统制作技艺、民俗活动、民间文学、礼仪节庆等文化形式却由于资金、管理等诸多原因,濒临消失。山西“非遗”产业化的发展,从根本上有助于“非遗”本身的保护与传承、山西整体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以及山西乃至全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山西“非遗”产业化的发展已取得许多成绩,但依然存在产业分散、产品简陋、宣传不到位、缺乏外援、过度产业化等问题。因而,应从政府、企业、学校、民间艺人等多角度出发,全面推动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冯前林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论刘蕺山的佛教因缘与儒佛之辨
2022年
晚明大儒刘蕺山一如其他宋明儒者,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在蕺山先生的著述语言中,有许多佛教概念及典故的使用;他经常出游绍兴云门六寺并写下了许多诗歌,其中有不少诗句流露出对于山寺清幽生活的认可及留恋;对于三教九流曾有“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表达,因而与僧人以及浸染佛禅者交谊深厚。不过刘蕺山在本质上是正统儒者,他在根本上对于佛教持批评态度。刘蕺山从心性论、工夫论、生死观三个维度对于儒佛进行了分释,指出佛教不及儒家之处。刘蕺山的儒佛之辨有其特色,但亦具有局限性,未能认识到佛教思想文化所具有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
冯前林
关键词:刘蕺山佛教因缘儒佛之辨
重本·崇礼·尚实:论刘宗周的讲学活动与教化特质被引量:1
2021年
证人社乃刘宗周与陶奭龄共同创建,在其讲学生涯中具有重要地位。除此之外,他还于大善寺、解吟轩、石家池、韩山草堂、东林书院、首善书院讲学。刘宗周的讲学,旨在教化。他重视未发工夫,强调源头处的洁净精微;同时认为谨守礼仪规矩会对为学成圣有促进作用;此外,反对顿悟空谈,主张实修躬行。刘宗周的讲学实践与教化思想对于家族、门人、浙东学术皆有较大影响,其亦可为现代教育建设提供借鉴。
冯前林
关键词:刘宗周讲学活动
“天人合一”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被引量:7
2006年
“天人合一”是一个古老的命题,在不同时代、不同学派、不同哲学家那里,“天人合一”有着丰富的内涵。“天人合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与和谐社会有着许多契合点,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陈清春冯前林
关键词:天人合一和谐社会
科技创新促进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科技创新是促进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它从生产工艺、品类设计、展演方式、宣传销售等环节提高了非遗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但是,山西非遗产业化只有少数非遗实现了与科技的深度融合、科技开发维度较为单一、展现渠道仍显局限、产业之间较少借用科技而形成产业群。因而,政府、非遗组织、学校、个体应齐心协力,在拓宽开发范围、多维深度挖掘、产品做精做细、搭建产业集群等方面着力,以高新科技来促进山西非遗产品的现代转化,为山西的建设贡献力量。
冯前林
“致知”与“诚意”之间——刘蕺山论《大学》主旨及对王阳明的批判被引量:1
2019年
王阳明对《大学》主旨的理解,经历了由“诚意”到“致良知”的变化。刘蕺山则认为《大学》主旨乃“诚意”,并对阳明的良知学说进行了批判,不过他在批判的过程中亦有所维护。王阳明的“良知”“致良知”与刘蕺山的“意根”“诚意”,并不如黄宗羲所讲两者无甚分别,亦不如牟宗三所言两者“地位及层次皆相等”:“良知”相较于“意根”来说,更为浑融宽阔;“诚意”则是针对“致良知”所未加以突出强调的葆任源头处的洁静精微而发。
冯前林
关键词:致知良知诚意
圣学之脉:明儒王龙溪对颜子言行的推崇与三维新诠
2024年
王阳明及其后学普遍重视颜子,王龙溪尤为突出。他认为颜子除了具有仁厚、淡泊等特点以外,凝密、明睿、勇健也是其重要特质;与子张、子贡、子夏、曾子、孟子相较,颜子是修养境界最高的孔门嫡传。王龙溪从本体、工夫、境界三个角度对颜子言行进行了重诠。他将“有不善未尝不知”之“未尝不知”解释为良知本体;而“有不善未尝复行”正是先天正心之学的典型例证;同时,王龙溪指出,颜子已达无辙之境,与朱熹等认为颜子尚有思勉意而未至化境不同,他认为其已至忘境、化境;颜子箪食瓢饮之乐与孔子曲肱饮水之乐都是心之本来体段,是不系于外物的至乐。王龙溪的创造性诠释进一步明确了颜子在儒家传承中的独特位置,王学的正统性在阳明及龙溪构建“孔—颜”道统的基础上得到了阐明。
冯前林
关键词:良知道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