兑卫真
- 作品数:24 被引量:120H指数:6
- 供职机构:福州大学测试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教育厅科技项目国防科技技术预先研究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一般工业技术机械工程理学更多>>
- 一种Ni-Cu-石墨高韧性固体自润滑材料及制备方法
- 本发明公开一种Ni-Cu高韧性固体自润滑材料及制备方法,将该系列合金中加入了组元石墨,并采用熔炼法进行制备,材料组分配比为Ni-(0~50)wt%Cu-3.5wt%C。采用熔炼法制备的Ni-Cu-石墨高温自润滑材料具有耐...
- 朱定一关翔锋兑卫真
- 文献传递
- 回火温度对40Cr钢疲劳损伤特性的影响被引量:2
- 2003年
- 研究了不同回火温度下40Cr钢的高周疲劳损伤特性.通过损伤量的变化测量和扫描电镜下损伤不同阶段微观组织的观察,分析回火温度对疲劳损伤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结构钢材料在高周疲劳载荷作用下,疲劳损伤过程分为3个阶段,即微孔洞萌生区、微裂纹萌生区、宏观裂纹萌生区.疲劳裂纹的萌生期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本实验的载荷作用下,高温回火的40Cr钢的裂纹萌生期在3万周以上,中温回火的裂纹萌生在2.8万周,而低温回火的裂纹萌生期在2万周.
- 杨晓华吕涛沈安兑卫真
- 关键词:回火40CR钢
- X-射线与三种金属作用的定量分析被引量:4
- 2002年
- 研究常见金属材料铁、铜、铝对工业X -射线的吸收规律 ,测定 3种材料对工业X -射线的吸收曲线及吸收系数与板厚的关系。结果表明 ,X -射线的吸收与材料的原子序数、厚度及X -射线的能量有关。随板厚的增加 ,3种材料对X -射线的吸收系数都是单调下降的 ,吸收系数在小厚度范围内逐渐减小 ,试件厚度超过某一值后吸收系数基本保持不变。随着管电压的增加 ,散射比减小 ,当管电压大于一定值时 ,散射比与管电压无关。在小厚度范围内 ,随着板厚的增加 ,散射比呈直线增加。
- 杨晓华兑卫真
- 关键词:X-射线金属
- 回火温度对40Cr钢疲劳裂纹扩展的影响被引量:4
- 2003年
- 本文采用三点弯曲压-压疲劳实验方法测量了40Cr钢不同温度回火后疲劳裂纹长度与循环周次的关系曲线。结果表明,低温回火后,40Cr钢在缺口处的起裂抗力高,一旦萌生了一定长度的疲劳裂纹,疲劳裂纹扩展速率明显高于高温回火和中温回火试样;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40Cr钢在缺口处的起裂抗力减小,但疲劳裂纹扩展速率也减小。疲劳断口微观分析表面,在疲劳裂纹扩展初期,低温回火试样的疲劳断口表现出脆性疲劳纹特征,中温回火和高温回火试样主要是二次裂纹组成的疲劳纹,而且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二次裂纹间距减小。在疲劳裂纹扩展中区和瞬断区,低温回火的疲劳断口主要为解理断裂和沿晶断裂特征,中温和高温回火的疲劳断口是以韧窝为主的韧性断裂特征。疲劳裂纹扩展机理的不同导致了疲劳裂纹扩展规律的变化。
- 杨晓华兑卫真
- 关键词:40CR钢疲劳裂纹扩展回火温度疲劳断口韧性断裂沿晶断裂
- 电弧法制备纳米碳管的工艺研究被引量:3
- 2004年
- 研究了铁、钴、镍等不同金属及混合双金属催化剂对电弧法制备纳米碳管的促进作用 ,研究了石墨电极的形状、位置、尺寸对电弧稳定性及冷却效果的影响 ,在制备纳米碳管的过程中通入不同冷却介质 ,比较单介质和双介质的冷却作用和对电弧的稳定作用。对制成的样品使用硝酸氧化法和大气氧化法进行纯化 ,样品在透射电镜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 ,在较低电流和电压的条件下 ,使用双金属催化剂以及混合介质气体 ,纳米碳管的产率提高了 5 0 %~ 1 1 5 %和 75 %。透射电镜观察表明 ,最长的纳米碳管长度在 8μm以上 ,直径在 1 0nm左右 ,管形较直 ,为单壁与多壁的混合物。
- 杨晓华兑卫真江伟王爱香
- 关键词:纳米碳管电弧法纯化石墨电极
- 汽轮机叶片受力分析及疲劳损伤规律
- 本文首先采用有限元方法对200MW汽轮机末级680叶片在服役过程中的静态及动态应力进行了分析,根据计算结果,汽轮机680叶片在服役过程中所受载荷均为拉—拉疲劳,在作为调峰机组使用时,相当于耦合了一个低周疲劳成为双频复合疲...
- 杨晓华兑卫真
- 关键词:有限元
- 文献传递
- 金属材料X射线散射比的测定被引量:3
- 2001年
- 通过实验对铁、铝材料经X射线透照时产生的散射X射线进行了测量 ,得出了透照焦距与散射比的关系曲线 ,管电压和散射比、板厚与散射比的关系曲线。
- 兑卫真杨晓华
- 关键词:金属材料
- 纳米碳管制备方法及其微观形貌
- 杨晓华兑卫真丁晓坤
- 文献传递
- 纳米碳管制备方法及其微观形貌被引量:3
- 2005年
- 杨晓华兑卫真丁晓坤
- 关键词:纳米碳管微观形貌催化热解法气相沉积法激光蒸发法石墨颗粒
- 17-4PH钢的铸后热处理工艺研究
- ~~
- 兑卫真陈熙霖杨晓华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