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侯振扬

作品数:9 被引量:98H指数:6
供职机构: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血量
  • 3篇失血
  • 3篇失血量
  • 3篇关节
  • 3篇关节置换
  • 3篇氨甲环酸
  • 2篇动态稳定
  • 2篇韧带
  • 2篇韧带重建
  • 2篇前交叉韧带
  • 2篇前交叉韧带重...
  • 2篇全膝关节
  • 2篇全膝关节置换
  • 2篇人工假体
  • 2篇膝关节
  • 2篇膝关节置换
  • 2篇颈椎
  • 2篇颈椎动态稳定...
  • 2篇假体
  • 2篇交叉韧带

机构

  • 6篇滕州市中心人...
  • 4篇苏州大学
  • 1篇济南军区总医...

作者

  • 9篇侯振扬
  • 5篇苏长征
  • 5篇许正文
  • 5篇李振
  • 5篇朱彪
  • 4篇徐耀增
  • 4篇庞涛
  • 4篇吕东
  • 4篇柴星宇
  • 2篇钱忠来
  • 2篇顾叶
  • 2篇周峰
  • 2篇杨惠林
  • 2篇姜为民
  • 2篇孙义玲
  • 1篇王呈庆
  • 1篇耿德春
  • 1篇陈亮
  • 1篇蒋定华
  • 1篇吴若

传媒

  • 4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3
  • 2篇2017
  • 2篇2015
  • 2篇2011
  • 1篇2010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自体腘绳肌腱与股四头肌腱前交叉韧带重建比较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比较自体腘绳肌腱(hamstring tendon,HT)与股四头肌肌腱(quadriceps tendon,QT)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11月—2019年l0月本院镜下单束ACL重建86例患者。依据医患沟通结果,43例采用HT移植物重建ACL,另外43例采用QT重建ACL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探查两组合并半月板损伤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半月板成形术。两组手术时间、取腱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下地行走时间、切口愈合等级和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平均随访(25.1±2.4)个月,HT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显著早于QT组[(45.2±2.4)d vs(47.1±1.4)d,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Lysholm评分、IKDC2000评分显著增加(P<0.05),KT-1000侧侧差值显著减少(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Lysholm评分、IKDC2000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间KT-1000侧侧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术后QT组KT-1000侧侧差值均显著小于HT组[术后6个月,(2.7±0.7)mm vs(3.3±0.6)mm,P<0.05;术后12个月,(3.0±0.7)mm vs(3.6±0.6)mm,P<0.05;术后24个月,(3.2±0.6)mm vs(3.6±0.5)mm,P<0.05]。影像方面:与术后4、12个月相比,术后24个月两组股骨隧道扩大显著增加(P<0.05),术后24个月QT组股骨隧道扩大显著少于HT组[0/1/2/3:(25/18/0/0)vs 0/1/2/3:(15/28/0/0),P<0.05]。[结论]对于镜下单束移植物重建ACL,QT移植物在术后膝关节前向松弛、股骨隧道扩大显著优于HT移植物。
许正文李振苏长征侯振扬朱彪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重建股四头肌腱自体移植物临床疗效
初次单侧骨水泥型全膝关节置换:氨甲环酸使用方式对失血量的影响被引量:15
2015年
背景:目前有关氨甲环酸在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减少出血的报道越来越多,但对于优先选用何种使用方式仍存在争议。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及其不同使用方式对初次单侧骨水泥型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关节运动医学二科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拟行单侧骨水泥型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60例,均采用骨水泥型人工膝关节假体。按性别以分层随机分组法分成3组:A组(n=20):置换开始时予100 m L生理盐水静滴,缝皮后关节腔内注射生理盐水10 mL;B组(n=20):置换开始时将氨甲环酸按10 mg/kg稀释于100 mL生理盐水中静滴,缝皮后关节腔内注射生理盐水10 mL;C组(n=20):置换开始时予100 mL生理盐水静滴,缝皮后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500 mg与10 m L生理盐水混合液。记录各组置换后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比率、输血量,同时观察是否有肺栓塞及下肢深静脉栓塞的临床症状,必要时行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与结论:B组及C组患者显性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均较A组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组与C组在显性失血量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隐性失血量方面B组显著小于C组(P<0.05);B组及C组患者输血人数及输血比率明显小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组患者置换后14 d均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提示氨甲环酸能明显减少初次单侧人工骨水泥型全膝关节置换后的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比率及人均输血量,不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且静脉用药更为有效。
侯振扬苏长征庞涛吕东朱彪孙义玲李振柴星宇许正文
关键词:人工假体氨甲环酸全膝关节置换隐性失血
全膝关节置换后静脉与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对失血量的影响被引量:7
2015年
背景:目前关于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使用氨甲环酸减少出血的报道越来越多,但对于使用方式的选择仍存在争议。目的:通过术中关节腔周围组织局部注射和静脉注射两种不同的给药途径,探讨氨甲环酸对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后失血量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对照原则设计,选取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收治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静脉组和局部组(n=45)。静脉组患者在全身麻醉诱导期接受静脉输注氨甲环酸(10 mg/kg最大剂量1.2 g);局部组于假体安装结束后,缝合关节囊前,在关节周围软组织注射氨甲环酸(2 g溶于50 m L生理盐水)。比较两组患者置换后引流量、置换后次日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输血例数,同时观察是否有肺栓塞及下肢深静脉栓塞的临床症状出现,必要时行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与结论:置换后引流量、置换后次日血红蛋白值及红细胞压积、输血人数及输血比率比较,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置换后14 d均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提示与静脉全身应用相比,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关节周围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同样能达到有效减少置换后失血和输血的效果,并可避免静脉应用氨甲环酸可能带来的相关并发症。
柴星宇苏长征庞涛吕东朱彪侯振扬李振许正文赵廷宝
关键词:人工假体氨甲环酸全膝关节置换关节周围注射
颈椎动态稳定器置入治疗颈椎病5例:非融合术后弹性动态固定效果随访被引量:19
2010年
背景: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是颈椎病手术治疗的有效方法,但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目的:探讨颈椎动态稳定器在颈椎非融合手术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5例颈椎病患者(6个节段)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置入颈椎动态稳定器进行非融合手术,术前及术后3d、3个月、6个月进行JOA评分,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摄X射线平片观察椎间隙高度及椎间活动度。结果与结论:经1~6个月随访,JOA平均评分由术前8.5分升至术后15.4分;影像学复查未见颈椎动态稳定器移位、下沉,生理弧度良好,颈椎运动范围得到一定保持,无明显颈部僵硬和活动受限表现。提示颈椎动态稳定器一体化植入术后能获得弹性动态固定,并恢复和维持椎间隙高度及椎间活动度,近期疗效满意。
侯振扬徐耀增钱忠来周峰陈亮姜为民杨惠林
关键词:颈椎病置入评分
小切口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45例观察被引量:20
2011年
目的总结慕尼黑骨科医院改良的小切口外侧(OCM)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方法 2005年1月至2008年2月,采用OCM入路行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45例(46髋)。分别于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及术后每年进行髋关节功能和X线检查。结果 Harris评分从术前的31分(24~55分)提高至终末随访时的94分(85~99分),截止至末次随访时无1例需要翻修,也无1例出现感染、脱位、血管神经损伤或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结论 OCM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疗效是令人满意的,然而目前尚无远期疗效报道,需进一步观察。
吴若徐耀增耿德春蒋定华顾叶侯振扬陈一南王呈庆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
Apelin-13抑制巨噬细胞M1极化缓解全身炎症性骨丢失
2025年
背景:Apelin-13因具有抗炎和抗氧化等生物活性,在神经炎症、心血管损伤和肺炎等临床常见疾病中发挥着有效的治疗作用,然而对于Apelin-13在治疗炎症性骨丢失中是否同样具有良好的疗效目前尚无相关基础研究。目的:探究Apelin-13对炎症性骨丢失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以期探究治疗炎症性骨丢失的潜在药物。方法:①体外实验:将RAW264.7细胞分为3组:对照组,脂多糖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只加入DMEM完全培养基;脂多糖组加入脂多糖(100 ng/mL)诱导炎症DMEM培养基;治疗组加入10 nmol/L Apelin-13+脂多糖诱导炎症DMEM培养基。诱导炎症24 h后,使用Western Blot检测M1型巨噬细胞的标志蛋白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和CD86的表达,并使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并在对照组、脂多糖组和治疗组中同时加入等量的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50 ng/mL)诱导破骨细胞,诱导6 d后使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和F-actin染色评估破骨细胞诱导的结果。②体内实验:将18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脂多糖组、治疗组。假手术组连续1周在小鼠腹腔内注射0.1 mL的PBS;脂多糖组注射0.1 mL含脂多糖(5 mg/kg)的PBS稀释液;治疗组注射0.1 mL含脂多糖(5 mg/kg)+Apelin-13(100μg/kg)的PBS稀释液。3组小鼠连续腹腔注射7 d,于第8天处死小鼠,收集每只小鼠的2个股骨,一半进行micro-CT扫描和骨参数分析,另一半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与结论:①体外实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脂多糖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和CD86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多,而Apelin-13能够显著抑制脂多糖诱导的巨噬细胞M1极化,细胞免疫荧光的结果也显示治疗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较脂多糖组减少,同时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和F-actin染色结果显示Apelin-13抑制脂多糖诱导的破骨细胞异常活化及骨吸收能力。②体内实验:micro-CT结
王文涛侯振扬王熠军徐耀增
关键词:APELIN-13
氨甲环酸两种不同用药方式对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前瞻性、开放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被引量:16
2017年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中静脉应用和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能够明显减少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输血量以及输血率,但两种方法的差异尚不明确。目的:试验观察了氨甲环酸两种不同用药方式对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方法: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开放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在中国山东省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完成。纳入单侧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氨甲环酸静脉应用组30例,于置换开始时将15 mg/kg氨甲环酸稀释于100 m L生理盐水中静滴,缝合深筋膜后关节腔内注射生理盐水20 mL;氨甲环酸关节腔内注射组30例,置换开始时予100 mL生理盐水静滴,缝合深筋膜后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1.5 g与20 mL生理盐水混合液;对照组:置换开始时予100 m L生理盐水静滴,缝合深筋膜后关节腔内注射生理盐水20 mL。试验的主要观察指标为置换后1,3 d隐性失血量;试验的次要观察指标为术中、置换后1,3 d显性失血量、输血率和平均输血量;其他观察指标为以置换后3个月不良反应发生率变化评价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试验经中国山东省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015-026)。研究符合世界医学会制定的《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参与者本人对治疗方案和过程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讨论:试验于2015年4月设计,2015年7月开始收集病例,2017年12月完成全部数据分析。试验旨在探讨氨甲环酸静脉应用和关节腔内注射对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以确定何种用药方式更加有效,进而为全髋关节置换提供更有效的氨甲环酸使用方式。
侯振扬孙义玲庞涛吕东朱彪李振柴星宇许正文苏长征
关键词:氨甲环酸静脉应用围手术期失血量
Endobutton与Rigidfi两种固定方式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股骨隧道变化的分析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究Endobutton与Rigidfix两种固定方式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股骨隧道的变化与重建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骨科2011年1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84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均分为E组与R组。E组患者采用Endobutton固定自体半腱肌、股薄肌重建前交叉韧带,R组患者采用Rigidfix固定自体半腱肌、股薄肌重建前交叉韧带。在术后3、6、12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回访:复查三维CT并测量两组患者股骨隧道内口、隧道中点直径,计算直径扩大值;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后与术后3、6、12个月的膝关节功能进行LYSHOLM评分。结果术后3个月E组患者股骨隧道直径扩大值:隧道内口:(1.48±0.4)mm,隧道中央:(1.06±0.6)mm;R组患者股骨隧道直径扩大值:隧道内口:(2.40±0.3)mm,隧道中央:(1.82±0.5)mm;术后6个月E组患者股骨隧道直径扩大值:隧道内口:(1.35±0.3)mm,隧道中央:(1.03±0.4)mm;R组患者股骨隧道直径扩大值:隧道内口:(2.52±0.5)mm,隧道中央:(2.46±0.2)mm;术后12个月E组患者股骨隧道直径扩大值:隧道内口:(0.61±0.2)mm,隧道中央:(0.67±0.1)mm;R组患者股骨隧道直径扩大值:隧道内口:(0.72±0.3)mm,隧道中央:(0.80±0.1)mm;术后3个月与6个月,E组患者的股骨隧道直径扩大值均小于R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对比,E组与R组患者的股骨隧道直径扩大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LYSHOLM评分:E组术前:42.5±2.0,术后3个月:58.0±3.5,术后6个月:69.5±1.5,术后12个月:83.0±4.0;R组术前:42.0±2.5,术后3个月:59.5±1.5,术后6个月:70.0±3.0,术后12个月:84.0±2.5。E组与R组患者在治疗后,其膝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高(P<0.05);而在治疗后的膝关节功能评分上,E组与R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ndobutton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股骨隧道扩大的影响上,早期较Rigidfix更小
许正文苏长征庞涛吕东朱彪侯振扬李振柴星宇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ENDOBUTTONRIGIDFIX
颈椎动态稳定器置入非融合颈椎的生物力学分析被引量:19
2011年
背景:颈椎动态稳定器的解剖型设计与正常椎间盘应具有相似的生物力学特点,其动态性设计具有轴向顺应性以及震荡吸收功能,而前缘倒齿嵌入上下椎体可获得足够的轴向稳定性。目的:比较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和颈椎动态稳定器置入非融合后颈椎相关生物力学指标变化。方法:将6具新鲜人C2~ C7颈段脊柱标本随机分为3组,在完整颈椎测试后分别行C5、6前路减压颈椎动态稳定器DCI置入,C5、6前路减压单纯Cage融合内固定,C5、6前路减压颈椎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融合内固定。检测各组标本前屈、后伸、左右侧屈不同生理运动工况并施加2.0N·m纯力偶矩,颈椎标本C5~ 6上下邻近节段手术前后活动度大小。结果与结论:3种内固定后C5~ 6上下邻近节段较正常颈椎标本前屈、后伸和左右侧屈关节活动度值均有所增加,且表现出良好的即时稳定性,但颈椎动态稳定器置入组最接近正常值;3组间C5~ 6上下邻近节段关节活动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颈椎动态稳定器置入后对邻近节段椎体活动度无明显影响或影响甚小,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假体与其邻近椎体轴向应力,有效地维持颈椎活动。
侯振扬徐耀增顾叶周峰钱忠来姜为民杨惠林
关键词:颈椎动态稳定器颈椎非融合活动度生物力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