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茜
- 作品数:8 被引量:32H指数:4
-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皮肤型结节性多动脉炎1例被引量:4
- 2013年
- 结节性多动脉炎是罕见的,以侵犯小、中等肌性动脉为主的节段性坏死性血管炎,根据系统是否受累,可分为良性皮肤型和系统型。现报告1例皮肤型结节性多动脉炎。
- 余茜鞠强易雪梅陈佳
- 关键词:结节性多动脉炎皮肤型
- 四氯二苯并二恶英对SZ95人皮脂腺细胞细胞色素P4501A1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环境污染物2,3,7,8-四氯二苯并二恶英(TCDD)影响人皮脂腺细胞的细胞色素P4501A1(CYP1A1)分子信号途径及氯痤疮的发生机制。方法实时荧光PCR研究10nmol/LTCDD作用SZ95人皮脂腺细胞2h后CYP1A1mRNA表达的变化;细胞免疫组化和斑点印迹法研究10nmol/LTCDD作用SZ95人皮脂腺细胞3d后蛋白表达变化情况。结果实时荧光PCR研究显示,CYP1A1mRNA在SZ95人皮脂腺细胞呈低量表达,在10nmol/LTCDD作用下,CYP1A1mRNA表达增强了5.622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免疫组化显示,CYP1A1蛋白在SZ95人皮脂腺细胞核及胞质中低量表达,在10nmol/LTCDD作用下表达明显增强。斑点印迹法证实,10nmol/LTCDD作用于SZ95人皮脂腺细胞3d后CYPIAl蛋白相对定量值(4.233±0.252)显著高于未加药的阴性对照组(0.123±0.2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YP1A1mRNA和蛋白在SZ95人皮脂腺细胞上呈低量表达,但在TCDD作用下表达被激活,体外证明CYP1A1是TCDD影响人皮脂腺细胞异常分化的AhR下游靶位基因之一。
- 余茜胡婷婷莫小辉章楚光夏隆庆ChristosC.Zouboulis鞠强
- 关键词:细胞色素P4501A1皮脂腺细胞
- 青春期后痤疮研究进展被引量:16
- 2013年
- 痤疮是好发于青春期的毛囊皮脂腺单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近年来研究发现,痤疮平均发病年龄逐渐上升,从1984年的20.5岁上升到1994年的26.5岁。年龄在25岁以上的痤疮被称为青春期后痤疮,好发于24~44岁的女性,45岁以后发病率显著下降。青春期后痤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病因和发病机制以及治疗和寻常痤疮相比都有所不同。本文就青春期后痤疮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胡婷婷余茜鞠强
- 关键词:青春期后痤疮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流行病学特点发病年龄寻常痤疮发病机制
- 体液免疫在神经梅毒中枢神经系统中启动、维持和调控机制的研究
- 第一部分CXCL13/CXCR5在神经梅毒中枢神经系统中对B细胞的招募作用 研究背景: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神经梅毒可以发生在梅毒螺旋体感染机体后的始终。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免疫应答参与了神经梅...
- 余茜
- 关键词:神经梅毒中枢神经损伤
- 尼古丁对SZ95人皮脂腺细胞增殖、凋亡及脂质合成的影响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观察尼古丁对永生化SZ95人皮脂腺细胞增殖、凋亡及脂质合成的影响,探讨吸烟与皮脂腺活性及痤疮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结合显微镜观察不同浓度尼古丁作用24,48及72h后对SZ95细胞毒性及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尼古丁作用48h后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尼罗河红荧光染色及油红光学染色法定量并定性观察尼古丁作用48h后SZ95细胞内中性脂质含量的变化。结果 MTT法及光学显微镜观察显示,尼古丁在1.0×10-2mol/L时对SZ95细胞有毒性效应,1.0×10-3mol/L及以下浓度对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FCM示尼古丁作用48h后细胞凋亡比例较对照组呈剂量依赖性增加,以晚期凋亡增加为主,早期凋亡变化不明显。尼罗河红荧光染色结合油红光学染色法示:尼古丁在1.0×10-3mol/L及1.0×10-4mol/L时呈剂量依赖性,显著促进SZ95细胞内中性脂质合成(P<0.05)。结论尼古丁体外对SZ95细胞呈剂量依赖性诱导细胞凋亡,促进细胞脂质合成,提示香烟可能通过促进皮脂腺脂质分泌参与了皮脂腺相关疾病,如痤疮的发生。
- 胡婷婷余茜莫小辉宋宁静严敏夏隆庆Christos C.Zouboulis鞠强
- 关键词:尼古丁皮脂腺细胞痤疮
- 芳香烃受体及相关基因在人皮脂腺细胞上表达及其意义的研究
- 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空前的进步,但是由此产生的废物也使人类付出了巨大的健康代价。二噁英是工业生产中的副产物,目前被认为是环境污染物的代表。作为多氯代二苯-对-二噁英(polychlorinateddibe...
- 余茜
- 关键词:氯痤疮芳香烃受体细胞色素P4501A1
- 文献传递
- 芳香烃受体与皮肤病被引量:4
- 2014年
- 芳香烃受体是一种配体激活转录因子,具有诱导多种重要的外源性细胞色素P450酶作用。芳香烃受体不但介导外来化学物质的毒性反应,还参与一些重要的体内生物学过程,如信号传导、细胞分化和细胞凋亡等。近年来发现,芳香烃受体表达于包括皮肤在内的多种组织和细胞,介导各种皮肤疾病的发生,如皮肤肿瘤、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痤疮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 余茜胡婷婷鞠强
- 关键词:皮肤疾病信号传导芳香烃受体
- 妊娠期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一例
- 2014年
- 临床资料
患者,女,26岁。主因右侧头皮多发红色丘疹、结节1年,于2013年2月就诊。患者于1年前(孕12周)发现右耳后出现一米粒大小无痛性红色丘疹,逐渐增大;此后右侧头皮不断出现新发类似皮损,并迅速增大。部分皮损可自行缩小,有时触碰破溃后出血不止。现产后2个月,皮损无明显变化。患者既往体健,否认有局部外伤史,无过敏性疾病及过敏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其父有过敏性鼻炎病史、姑母有哮喘病史。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右侧头皮及中线附近见多发性丘疹、结节,淡红至暗红色,直径0.5~2 cm不等,未见融合,表面光滑,质地坚实,无明显压痛,周围皮肤正常。右侧颈部可触及黄豆大淋巴结1枚,无压痛,活动度好,表面皮肤无异常(图1a-1c)。实验室检查: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百分比7.4%(正常值0.5%~5%),血清总IgE 125 IU/ml(0~100 IU/ml)。右侧头皮部位皮损组织病理:表皮角化过度,表皮突消失,真皮内见大量增生的大小不等的血管,管腔不规则,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肿胀,并向腔内凸起;血管周围大量嗜酸粒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浆细胞浸润(图2a-2b)。诊断: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治疗:皮损采用钬激光治疗仪,1.0 J脉冲能量,15 Hz频率予以切除治疗。考虑患者皮损数量较多以及有自发性皮损缩小病史,因此予切除部分较大皮损,较小皮损未予处理,并嘱患者随访。治疗3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自诉无新发皮损,遗留的较小皮损无明显增大,部分皮损自行消退,目前仍在随访中。
- 胡婷婷余茜严敏鞠强
- 关键词:妊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