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祖坤
- 作品数:41 被引量:69H指数:3
-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更多>>
- 论古代文法理论中的“顿挫”被引量:3
- 2021年
- 虽然学界曾围绕杜诗的风格问题,对"顿挫"概念的内涵作过一些讨论,但它在古代散文理论及批评中的内涵更为丰富和复杂,需要专门探讨。"顿挫"是古代散文创作中的一种常见笔法,也是古代文话和评点中的一个常见概念。概括起来讲,它在古代散文领域主要有三层不同但却相通的含义,即文章结构、意脉、节奏或声调等方面的曲折起伏、萦回摇曳或陡然跌落。这三层含义虽各有侧重,但都体现了中国古人在散文创作及其批评中,追求变化和曲折、反对直白与平弱的审美倾向。明确"顿挫"的理论内涵,有助于更加细致、准确地把握古代散文的内部结构或音韵节奏;而揭示它蕴含的创作原则和审美观念,则有助于更深入地领会中国古代散文的创作传统和美学精神。
- 余祖坤
- 关键词:顿挫美学意义
- 论《史记》的反言笔法被引量:1
- 2014年
- 在当前建构本土化中国文学理论和批评话语的呼声日益增强的形势下,采用古代文法理论的概念、范畴,借鉴其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无疑是深化中国古代文章研究的有效突破口;借用中国古代文法理论中的"反言"概念及其蕴含的理论观点,细致分析《史记》的隐微写作技巧,就可以说明这一点。《史记》中的一些篇章之所以长期被人误解,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反言笔法的运用,使文章产生了隐微幽曲的效果。《史记》的反言笔法是在评论文字与叙事本身所蕴含的真实意旨之间的矛盾和张力中体现出来的。通过分析《史记》反言笔法而获得的两点启示是:一,从中国古代文章学的视角出发,运用中国古代文法理论对《史记》进行文章学细读,是准确理解《史记》真实意旨的一条有效途径;二,中国古代文法理论不仅是推进中国古代文章研究回归文本本身、深化文本细读的重要理论方法,而且也是建构本土化中国文学理论的一种重要理论资源。
- 余祖坤
- 关键词:《史记》
- 层累而成的经典--“绣囊记”故事题材的嬗变
- 2023年
- 程派名剧《锁麟囊》的故事脚本一般被认为出自焦循所著《剧说》一书中收录的小说《只尘谈》。但实际上,在更早的清代笔记小说《翼駉稗编》和《夜雨秋灯录》中,就分别收录了类似题材的故事《侠报》和《闺侠》。“绣囊记”这一故事题材经此四文本的层累发展渐成经典。此题材嬗变可从以下四点申而论之:从人物姓名设置,可见此题材情节之渐丰;从“贫女之哭”情节发展,可见此题材意蕴之渐深;从文中“儿童”身份的设置,可窥见此题材叙述视角的转变;从富家女“破镜重圆”之契机,可见此题材对其他经典文本的借鉴。
- 彭诗雅余祖坤
- 被低估的桐城派古文家方东树——基于《考槃集文录》及其所附自记、自评的讨论被引量:1
- 2023年
- 目前关于方东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诗学理论和学术思想两个方面,而其古文创作特点及成就却长久被人们所忽视。事实上,方东树不仅长于说理、论事,而且还写下了一些不事藻采、感人肺腑的传记文,可补史传之不足;尤其是其家传,颇有归有光之遗风。方东树为文,整体上追求朴质、明白、准确、周详的风格,力图使文章具有经世考史的功能,至于写作的技巧则不刻意或过分讲求。他的作品中,不少都附有自记或自评之语,鲜明地体现了他的这一创作取向。方东树的古文对于“桐城家法”,既有继承,也有突破,堪称桐城派古文由古典向近代转型的先驱,在桐城文派史乃至整个中国古文创作史上,理应占有重要的一席。
- 余祖坤
- 关键词:方东树桐城派古文观古文创作汉宋之争
- 文法实践、符号层累与记忆重构——新文化史视域下古代文章虚字观念的动态张力
- 2025年
- 古代文章虚字不只为精英阶层所关注和讨论,更广泛渗透到各阶层读书人的日常生活。在新文化史视角下重审古代文章虚字观念,可以看出,虚字不仅是文章结构、声调与情感表达的核心工具,更通过日常教育、科场规则和集体实践,演化为具有象征性的文化符号,形塑了社会各阶层的共同记忆。明清科举通过虚字规范实现思想规训,近代文化转型中虚字成为新旧文化博弈的焦点。虚字观念的绵延与变异,体现了历史记忆的重构性与符号意义的动态性,映射出中国社会文化转型中的张力与调适。虚字由此超越文法范畴,成为透视传统与现代、精英与大众、守成与变革之辩证关系的文化棱镜。通过对古代文章虚字观念的新文化史观照,还可以获得一个重要启示:当代文化建构既需重视精英话语的引领作用,亦需激发公共常识的实践动力。
- 余祖坤
- 关键词:虚字新文化史文章写作
- “掉笔”的内涵与意义——以苏轼散文为例
- 2022年
- “掉笔”亦称“掉转”“掉尾”“神龙掉尾”,是指文章临结尾时使意脉陡然变向的笔法。其具体表现有两种形态:一种是“转”,即指文章收尾时陡然转折,从而使意脉由正向反逆向变换。这种情况下,“掉笔”又可以称为“反掉”;另一种是“折”,即在文章主体内容结束之后另换话题,以生余波。苏轼在散文创作中颇擅长使用“掉笔”,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他在文章结尾艺术上善于变化出新的精神。运用“掉笔”是古代散文创作的一个悠久传统,体现了古代散文创作对力量、变化之美和隽永义味的追求。它启示我们,要将结尾艺术纳入古代散文研究的视野之中。“掉笔”“掉转”“掉尾”“反掉”等,理应成为今后古代散文研究中的重要概念。
- 余祖坤
- 关键词:古代散文
- 论古典文章学中的“反言见意”
- “反言见意”是古代文章批评家从古代文章作品中抽象出来的一个概念,它精炼地概括了中国古代文章创作中的一个悠久而又独特的笔法。所谓“反言见意”,是指文章在特定的语境下,不以正面肯定的方式表达思想或情感,而是以说反话的方式予以...
- 余祖坤
- 关键词:批评话语文化渊源审美艺术文学价值
- 文献传递
- 中晚唐诗变与词体独立
- 词作为一种区别于诗的文体,具有自己的独特美质。本文在界定词体美质的基础上,认为词虽起源于隋唐之际,但直到晚唐五代才形成自己独特的内在美质,从而走向独立,成为一种区别于传统诗体的崭新文体。
以文体学的研究视角,将...
- 余祖坤
-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中晚唐时期诗歌新变
- 文献传递
- 彭孙遹佚作辑评
- 2009年
- 彭孙遹是顺治、康熙年间与王士祯齐名的著名文人,其诗词文赋风行海内,影响深广。晚年曾亲订平生作品为《松桂堂全集》三十七卷,但由于政治和自身经历的原因,其诗风、文风前后有很大转变,他在编订全集时,必有所斟酌取舍,故而漏收了部分作品。今从清初别集中辑得其诗4首,文3篇。这些辑作,对全面了解彭孙遹的思想和创作,当有所助益。
- 余祖坤
- 关键词:彭孙遹诗文辑佚
- 彭孙遹行年考略被引量:3
- 2008年
- 彭孙遹是顺治、康熙年间与王士禛齐名的著名诗人和词人,其诗词文赋风行海内,影响深广,然生平现今几近湮没无闻,《清史稿》等史籍虽有传记,但或简略,或舛误,皆不足征。兹据其留存作品,同时参诸其同时代的各种别集、史乘、笔记等载籍,考证其生平、著述及交游。
- 余祖坤
- 关键词:彭孙遹诗词生平交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