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春洋
- 作品数:117 被引量:263H指数:8
- 供职机构: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更多>>
- 西方学术视野中的民族国家建构类型评析
- 2015年
- 综观西方学界对民族国家建构的讨论可以发现,很多学者认为可以依据不同标准而对民族国家建构进行类型学划分。安东尼·吉登斯基于国家形态的历时性分析指出,资本主义、工业主义与人民主权为民族国家的出现创造了条件,进而依据"原初的国家形成的不同方式"把民族国家划分为四种类型,依据"工业与军事力量的强弱"把民族国家区分为六种类型;迈克尔·曼尝试用权力关系来阐析世界文明史,在民族和阶级产生的过程及其关系的视野中考察民族-国家的历史,把欧洲民族国家的创建划分为四个阶段;吉尔·德拉诺瓦依照历次"民族主义浪潮"的性质及其表现形式而把民族国家建构划分为五个类型。三位学者的讨论为理解民族国家的全球扩展提供了重要理论视角,也为梳理不同阶段、不同类型民族国家建构所体现出的共性和规律提供了宝贵文献准备。
- 饶志华于春洋
- 关键词:民族国家建构
- 建国初期中共执政合法性的获得及其现实启示
- 2008年
- 研究表明,实现从权力到权威的嬗变,是执政党获得执政合法性、进而长期保持执政地位的关键。建国初期,我们党为获得执政合法性和保持执政地位所采取的种种举措及其结果都充分表明,作为我国唯一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已经顺利实现了由权力到权威的嬗变。回顾与梳理这些经验,对于目前我们党长期保持执政地位,源源不断获得执政合法性资源,具有重要启示。
- 于春洋于春江
- 关键词: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权力
- 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的探索与思考被引量:2
- 2023年
- 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是党和国家对学术理论界提出的新要求。共同性和差异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物质和精神等基本关系范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的重大基础性问题。对于这“四对关系”,可以从关系内涵、关系认知、关系进程、关系模式和关系协调等五个模块入手搭建总体框架,探索、思考、凝练研究成果。此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核心概念,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溯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体性身份建构,中华民族的内生性、本土化的理论与话语建构,塑造现代共同体观念的中国方案及其国际比较,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的重大基础性问题,需要学术界共同努力、深入探讨,以实现理论创新。
- 纳日碧力戈于春洋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进程及审视
- 2025年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命名始于新时代,而其观念意涵及关系进程则绵延于整个中华文明史,这一点与中华民族的“名”“实”关系是一致的。运用历史分析、文献分析和规范分析法,纵览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发展演进中的两者关系进程,可以认为从夏商周到清末,中华各民族秉持依存共生理念,在“大一统”传统引领下形成多元一体复合结构的超大规模共同体。近代以来,列强入侵促使各民族的中华民族意识觉醒,加之政治精英的图存革命实践和思想精英的知识生产传播,中华民族从自在走向自觉,由各民族意识汇聚形成的中华民族意识也不断成长。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伴随党正确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创新与政策实践,中华民族意识不断发展成熟,两者关系也愈发稳定和谐。分析表明,两者关系就其社会认同来看,是从礼俗认同转向法理认同;就其集体意识及观念形态来看,是从外部性转向内部性,而就其共同体的结构叙事来看,是从强调多元转向增进一体。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是两者关系的本质,而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则是两者关系具有内在统一性的历史文化基础。
- 于春洋凡若天
- 关键词:中华民族
- 民族政治发展:学术研究的缘起、现状及展望
- 2008年
- 随着发展政治学在学界研究的兴起,作为政治发展的一种具体类型,民族政治发展问题也逐渐进入到学人研究的视野,形成一系列学术成果。种种迹象表明,民族政治发展研究既有其深刻的理论逻辑,又有其直观的现实需要。目前,该研究主要是从少数民族政治发展及民族地区政治发展两个层面来展开,重点探讨了民族政治发展的涵义、目标模式、战略选择等问题。民族政治发展研究将沿着横向和纵向两个分析路径向前推进,前景十分广阔,具有广泛的学术价值及重大的现实意义。
- 于春洋于春江
- 关键词:民族政治发展学术研究缘起
- 论民族政治发展的基本内涵被引量:4
- 2012年
- 民族政治发展的基本内涵可以由其定义、内容和实质3个方面来构成。就其定义而言,民族政治发展是民族政治由低级到高级的正向变迁过程,主要表现为民族政治体系的发展与完善,以及民族政治生活从传统到现代的变革,其最终目的是为作为政治发展主体的民族共同体提供一种持久而深沉的政治关怀;就其内容而言,可以从"作为过程的民族政治发展"和"作为目标的民族政治发展"两个方面来加以说明;而基于"作为载体发展的民族政治发展"和"作为主体发展的民族政治发展"的不同视角,民族政治发展则表现出了复合型的双重实质。
- 于春洋
- 关键词:民族政治发展
- 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当代发展与现实解释力——兼谈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的历史命运
- 2016年
- 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阐明了国家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本质,并在20世纪60年代获得当代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从最初抽象宏观的叙事方式转向对个案国家及其权力运作的具体化、实体性研究,关注国家发展现实需要和世界政治格局调整,具有强烈现实解释力。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分析表明,全球化并未改变民族国家的阶级属性;全球文化同质化并未削弱民族国家自身文化的本土化与民族性;跨国组织与超国家集团的发展并未改变全球利益分配格局,因此民族国家依然是最为重要的利益主体。
- 陈丽芬于春洋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民族国家
- 西方政治发展理论评述——学科演进、视角枚举与问题检视
- 2012年
- 基于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新兴民族国家政治发展问题的关注,西方政治发展理论逐渐得以产生,并且最终发展形成了发展政治学这一新兴学科。与比较政治学的其他分支学科相比,发展政治学的独特贡献在于它发展出了三个独特的研究视角,即现代化、结构功能主义和目的论的发展观。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矛盾与问题主要在于,它先验性地认为西方自由民主政治是新兴民族国家谋求政治发展的惟一出路,"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削弱了该理论的普适性和解释力。而且,它在发展中国家的实践效果往往差强人意,这也使得该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遭到质疑和挑战,并因此逐渐走向衰落。
- 吴磊于春洋
- 关键词:政治发展政治发展问题发展政治学
- 刍议“民族发展政治学”学科建构的必要性
- 2008年
- 随着发展政治学研究在学界的兴起,作为政治发展的一种具体类型,民族政治发展问题也逐渐进入到学人研究的视野,初步形成一系列学术成果。种种迹象表明,民族政治发展研究既有其内在的理论逻辑,又有其直观的现实需要,更有其广泛的研究领域。鉴于此,建构具有严谨理论结构及鲜明时代特征的民族发展政治学学科体系,是推动民族政治发展研究走向深入的应有之义。
- 于春洋于春江
- 关键词:政治发展民族政治发展
- 外观与内核:论现代民族国家的双重建构被引量:24
- 2013年
- 民族国家是由一个或多个民族基于共同的国家认同而建立的主权国家。民族国家并非一经产生就具有现代性,还要经历一个现代转换过程,即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现代民族国家建构包含国家建构与民族建构两个不同面向,前者属于现代民族国家的外观建构,旨在推进国家政治制度体系的现代化,建立现代国家民主制度;后者属于现代民族国家的内核建构,旨在把全部国内族群整合为拥有共同政治文化特质的国族的努力过程,其目标是要实现统一的民族国家认同。国家建构与民族建构之间存在共生互动关系,在两者的共同推动之下,民族国家既拥有了国族对于国家的内在忠诚,也具备了现代民主国家的外在形式。
- 于春洋
- 关键词:民族国家民族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