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亭

作品数:13 被引量:50H指数:4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文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语言文字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文化科学
  • 5篇语言文字
  • 2篇历史地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学

主题

  • 3篇古籍
  • 2篇训诂
  • 2篇音义
  • 2篇计算机
  • 2篇古籍整理
  • 2篇古音
  • 2篇汉学
  • 2篇汉语
  • 1篇底本
  • 1篇信息技术
  • 1篇玄应
  • 1篇学科
  • 1篇学科建设
  • 1篇学术
  • 1篇训诂学
  • 1篇一切经音义
  • 1篇异文
  • 1篇语料
  • 1篇语料库
  • 1篇中国古典学

机构

  • 13篇武汉大学

作者

  • 13篇于亭
  • 1篇于浩

传媒

  • 3篇中国典籍与文...
  • 3篇长江学术
  • 2篇古籍整理研究...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古汉语研究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人文论丛
  • 1篇汉籍与汉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6
  • 1篇2012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9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毛诗稽古编》与清代汉学的展开被引量:2
2016年
清代康熙间学者陈启源撰《毛诗稽古编》,回归毛郑等汉人诗说,并参酌《说文》、《尔雅》等小学之书,考覈诗义,颇为精审。至乾隆间,得到吴中惠栋、钱大昕、王昶、江声等学者的传读推扬,成为其时考据学的典范之作,对于尊汉稽古、考核别白的清代"汉学"风气兴起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毛诗稽古编》的考据体式和传抄影响的考察,展示考据理念及其实践在清学内部展开的轨迹。
于亭于浩
关键词:诗经学汉学
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石窟所出小学书残片考证被引量:4
2009年
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石窟出土汉文文书中,有古小学类文本残片三件:80TB1:304,80TB1:002a和80TB1:151,在已公布的成果中,或定名有误,或未能识别。经过比勘和研究,可以确定这些写本分别是玄应《一切经音义》抄录本、可洪《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摘抄增订本和《切韵》的抄本。
于亭
《中国丛报》所见近代在华西人的汉语学习和文化理解
2022年
清代中期,在华西人的汉语学习,其诉求和方法发生了转向,由明代以来耶稣会士对汉字、古典文化和典籍的关注,转为新教教士和商贸人士以实用为导向的交际语言的学习,对中国民间书籍的利用大幅增加。《中国丛报》(1832—1851)集中而典型地表达出这一转向。蒙书、杂字、善书、小说等底层社会文本成为在华西士汉语学习的主要凭借,功用匪浅。这一转向,与时代变化、实用主义、传教经商活动和口语文体特征等多有关联。
于亭王承瑾
关键词:《中国丛报》汉语学习文化理解汉学
计算机与古籍整理研究手段现代化被引量:22
2000年
本文从计算机汉字大字符集和通用工作平台、计算机古籍资料库的建设、古籍整理辅助研究系统等三个方面,就古籍整理研究手段现代化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和思路。
于亭
关键词:计算机古籍整理汉字编码网络信息技术
当代中国高等“国学”教育建设之省思被引量:10
2012年
当代中国的高等"国学"教育,可以从三个功能层面和路向来加以理解:面向学院学术的专业教育、面向公民培育的通识教育、面向文化建设和文明对话的中国文化传统之诠释和转化。"为学"的教育和"为人"的教育,都可以指向参与文明对话和参与社会转型新文化建设之目标。这是我们思考当代高等"国学"教育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同时,我们揭出"中国古典学"之概念,以为当代"国学"教育和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
于亭
关键词:国学中国古典学学科建设高等教育
武汉大学章黄学术的百年传承
2023年
章黄学术以小学为根柢,是中国现代学术转型大潮中坚植中国古典学问,以旧学为面目,以新研为骨里,在理论和实践上提升转化的本土学术。章太炎、黄侃研治中国语言文字之学,精研深赜,特色鲜明,成为清代审音和训求语原之学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国小学传统的现代转化者。自黄侃在20世纪20年代执教武昌,经弟子刘赜、黄焯等在50年代至80年代的耕耘,武汉大学逐渐在中国语文研究领域形成特色,刘赜、黄焯以其著述和教授,使武汉大学成为章黄学术传承的重镇。20世纪80年代以降,武汉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团队在宗福邦的带领下,自觉继承章黄学脉,祖述黄侃学术理念,以两代学人传承,萃35年之力,编成《故训汇纂》《古音汇纂》《中华大典·音韵分典》等巨作,续有开辟。章黄学术百年传承,展现出武汉大学人文学术中薪传和创辟相辅的优良学风。
于亭
《古音汇纂》编纂工作研讨会综述
2008年
武汉大学文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和商务印书馆汉语工具书编辑室联合举办的“《古音汇纂》编纂工作研讨会”于3月22日至23日在武汉大学召开。
于亭
关键词:编纂工作古音古籍整理编辑室工具书
玄应《一切经音义》版本考被引量:1
2007年
初唐玄应《一切经音义》二十五卷是完整流传下来的最早的佛典音义,其版本纷纭,不同的版本之间,文本差异很大。本文在众多版本中选择了最有代表性的高丽藏本、赵城广胜寺金藏本、宋碛砂藏本和明永乐南藏本,通过版式的差异、用字字形的差异、文本的差异、被释辞目的差异、被释经目的差异等几个方面的对比和考察,详细分析了这四个代表性版本的异同,厘清了玄应《一切经音义》版本系统的状况和源流,同时订正了前贤考证中的错误推论。
于亭
关键词:玄应《一切经音义》
论训诂学中的“异文”概念
2001年
异文是传统考据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从宽泛意义上讲,异文是指记载同一事物的文字互异现象。从严格意义上说,异文是指同一文献的不同版本之间相应地位的文字或者某文献的本文与他处引文用字的差异现象。训诂学中所说的“异文”,往往取其宽泛意义上的概念。古籍异文在训诂实践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于亭
关键词:训诂学异文文字词义
论“音义体”及其流变被引量:8
2009年
中国传统小学中的"音义体",产生于汉魏之世,极盛于六朝隋唐之间。音义的产生,既由于传示一家之学训诂之旨、读书之音的需要,也有出于说示诸本异同、校正文字讹舛之需要者。而音义这种体裁的繁盛和发展,是汉魏以来经师学者精研音韵、训诂中音义互求的结果。儒家音义遵循经学训诂的传统,其撰作体式由简而繁,陆德明《经典释文》集其大成;而唐初以玄应《一切经音义》为代表的佛典音义则由于取材和功能上的原因,走向了字书的传统。
于亭
关键词:佛典音义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