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严利平

作品数:127 被引量:966H指数:22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4篇期刊文章
  • 14篇会议论文
  • 10篇专利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90篇农业科学
  • 9篇生物学
  • 5篇经济管理
  • 4篇文化科学
  • 2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化学工程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24篇小黄鱼
  • 24篇黄鱼
  • 14篇渔业
  • 12篇东海北部
  • 12篇鱼类
  • 11篇黄海南部
  • 10篇生物学
  • 10篇生物学特征
  • 10篇繁殖
  • 8篇带鱼
  • 8篇休渔
  • 8篇伏季
  • 8篇伏季休渔
  • 7篇渔业资源
  • 7篇鲐鱼
  • 7篇繁殖力
  • 6篇资源状况
  • 5篇渔场
  • 5篇渔获
  • 5篇种群

机构

  • 114篇中国水产科学...
  • 10篇上海海洋大学
  • 9篇中华人民共和...
  • 3篇华东师范大学
  • 3篇浙江省海洋水...
  • 3篇江苏省海洋水...
  • 3篇国家海洋局
  • 2篇福建省水产研...
  • 2篇教育部
  • 2篇上海水产大学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2篇唐山市科学技...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辽宁省大连海...
  • 1篇山东省海洋水...
  • 1篇江苏省海洋渔...

作者

  • 120篇严利平
  • 49篇李建生
  • 46篇程家骅
  • 29篇胡芬
  • 28篇凌建忠
  • 28篇李圣法
  • 26篇刘尊雷
  • 26篇袁兴伟
  • 18篇杨林林
  • 13篇张辉
  • 11篇金艳
  • 9篇刘勇
  • 9篇林龙山
  • 7篇姜亚洲
  • 5篇郑元甲
  • 5篇张寒野
  • 5篇丁峰元
  • 3篇刘楚珠
  • 3篇周荣康
  • 3篇黎雨轩

传媒

  • 32篇海洋渔业
  • 19篇中国水产科学
  • 8篇现代渔业信息
  • 5篇应用生态学报
  • 5篇自然资源学报
  • 4篇2010年中...
  • 3篇水产学报
  • 3篇渔业科学进展
  • 2篇生态学报
  • 2篇海洋科学
  • 2篇海洋学报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2篇2009年中...
  • 1篇中国水产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远洋渔业
  • 1篇浙江海洋学院...
  • 1篇上海海洋大学...

年份

  • 5篇2023
  • 5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4篇2018
  • 3篇2016
  • 6篇2015
  • 9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2
  • 6篇2011
  • 10篇2010
  • 10篇2009
  • 6篇2008
  • 8篇2007
  • 10篇2006
  • 9篇2005
  • 8篇2004
  • 1篇2003
1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东海区银鲳资源合理利用的研究被引量:19
2014年
利用2001—2010年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调查所测定的银鲳生物学资料,运用FISAT软件估算了相关的生态学参数,同时对其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进行了拟合,并讨论了拐点年龄和临界年龄等渔业生物学特征,提出了建议开捕叉长。结果表明,目前东海银鲳平均叉长144.14 mm,优势叉长组110~170 mm,占72.83%;叉长-体重的年关系式为W=0.963×10-5L3.207。利用ELEFAN技术估算的东海银鲳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生长参数L∞、K、t0分别为267.75mm、0.46、-0.32龄,拐点年龄和临界年龄分别为2.21龄和2.46龄。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东海银鲳的渐进叉长由360 mm逐渐减小为267.75 mm,而生长参数K则由0.205增加到0.46,体重拐点年龄由4.1龄减小到2.21龄。上述结果说明目前东海银鲳极限叉长减小、生长速度加快、群体小型化、低龄化严重。当前东海银鲳的总死亡系数Z、自然死亡系数M、捕捞死亡系数F分别为1.96、0.57、1.39,开发率E为0.71,与1997—2000年相比均呈明显增加趋势。高强度捕捞是引起银鲳总死亡率和开发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为了保护银鲳资源,并从充分利用鱼类生长潜能出发,综合考虑初次性成熟年龄、拐点年龄、临界年龄和渔业生产现状,经计算后得出当前的开捕叉长为164mm。
李建生胡芬严利平
关键词:银鲳
应用体长结构VPA评估东海西部日本鲭种群资源量被引量:20
2010年
为了摸清东、黄海日本鲭的资源量和渔业利用状况,以2007年5~12月在东海近海和黄海中南部海域渔获的日本鲭叉长的测定数据为基础材料,结合东、黄海区的渔业产量统计资料,应用体长结构实际种群分析法(VPA)估算了2007年东海西部日本鲭种群的资源量,并分析了该资源的结构和利用程度。结果表明,中国利用东海西部日本鲭种群的年龄结构以当年生幼鱼(31.87%)和1龄鱼(49.90%)为主,现存年平均资源尾数和资源量分别为3.68×109N和39.55×104t;该资源的利用程度处于中度偏低开发状态,最大持续产量(MSY)为24.08×104t,年渔获量已超过MSY,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潜力不大;禁止利用当年生的幼鱼,能使资源处于更佳状态。通过分析该资源的渔业利用时间和年龄结构,认为年产量即使超过MSY,该资源群体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严利平李建生凌建忠叶孙忠张洪亮
关键词:资源量最大持续产量年龄结构
东黄海日本鲭种群的初步研究
刘楚珠严利平李圣法
基于框架法的东黄海日本鲭产卵群体形态差异分析被引量:19
2011年
利用2010年1月至5月在闽南、闽东、温台和烟威渔场采集的254尾产卵期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样品,分析了4个海域日本鲭产卵群体的形态差异。每尾样品先以框架测量法(truss method)测定20个框架的数据;再利用相对生长测定法(allometric method)对框架数据进行标准化,消除个体大小差异对分析的影响。用254尾样品标准化后的框架数据进行的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提取了3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为86.63%。第2主成分主要受第二背鳍基底长度和臀鳍基底长度的影响;第3主成分主要受鳃盖腹部末端至腹鳍起点距离的影响。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4个日本鲭产卵群体的形态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体型的长短引起的。通过逐步判别分析(Stepwise Discriminant Function Analysis,DFA)建立了4个日本鲭产卵群体的判别公式,其判别准确率P1为97.06%~100%,判别准确率P2为97.14%~100%,综合判别率为99.2%。研究结果显示,源自4个海域的日本鲭产卵群体具有显著的形态差异。本研究旨在为东黄海日本鲭种群的划分从形态特征上提供科学依据。
刘楚珠严利平李建生吕振波张壮丽张辉李圣法
东海区海洋渔业资源近况浅析被引量:21
2005年
根据2002~2004年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主要捕捞鱼种的生物学资料和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对东海区近3 a季节间的资源密度、渔业生物学性状以及历年来的渔获群落结构组成、单位捕捞力量渔获量动态比较,分析东海区海洋渔业资源近况。结果表明:虽然近几年东海区海洋渔业捕捞产量维持在历史高水平,但主要是依赖于超高的捕捞力量、实施伏季休渔制度使群体资源得到暂时的养护等措施。主要经济鱼种的亲鱼量年间变化不大且处于相对缺乏的状态,渔获物小型化、利用资源主体以当龄鱼为主、单位捕捞力量渔获量下降等过度捕捞现象十分明显,资源基础相当脆弱,渔业资源衰退之势仍在加剧。秋季调查资源密度的年间波动取决于补充量水平,其水平的高低与环境因子密切相关。
严利平李建生凌建忠林龙山李圣法
关键词:渔业资源资源评价
一种半球型开孔式亲鱼滞留礁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半球型开孔式亲鱼滞留礁,包括一体化的礁体,礁体是一内部中空的半球体结构,礁体的顶部固定有吊环,礁体的下端部开设有等间距排布的半圆形开口,相邻两个半圆形开口之间连接有底角外沿部,且底角外沿部的边缘与礁体的...
许敏肖黎严利平胡芬袁兴伟高小迪金艳张翼
2006年夏秋季东海群系澳洲鲐数量分布特征被引量:11
2008年
利用2006年7~11月大型机轮灯光围网在东海外海的生产资料,并结合生物学测定数据以及水温遥感数据,对夏秋季东海群系澳洲鲐数量分布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它们与海洋环境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夏秋季东海外海海域的澳洲鲐主要为索饵群体,它们的高度集群期主要在7—9月份,其中以8月份较为明显;10月份以后,由于鱼群开始进行越冬洄游,移动速度明显加快,虽然有偶尔的高度集群现象,但是持续时间较短。在地理分布上,7~8月份,澳洲鲐索饵群体的主要分布在125°00′E以西、28°00′N以南海域;9月份,鱼群重心向东北方向转移,范围为125°00′~126°00′E、28°00′~2°30′N海域;10月份相对于9月份鱼群重心向东转移50nmile,群体向北移动达150nmile左右;11月份以后,澳洲鲐群体向东北方向的对马海峡转移且可能至日本海越冬。群体结构分析表明,夏秋季澳洲鲐的个体逐月迅速增大,且增长量以7~8月份较大,以后逐渐下降。根据澳洲鲐的群体移动规律以及海洋环境条件的变化,认为东海群系澳洲鲐属于黑潮边缘种,其中心渔场的变动和黑潮的强弱具有密切的关系。
李建生严利平程家骅
关键词:夏秋季
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鲐鱼年龄和生长的研究被引量:27
2005年
本研究采用2002年11月~2003年8月在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海域(30°~34°N、126°E以西)所获取的鲐鱼渔获样品,合计采集777ind,通过对鲐鱼耳石生长轮的观察和基础生物学测定,研究了鲐鱼的年龄和生长。结果表明叉长与体重的关系雌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所鉴定鲐鱼年龄组成为1~3龄鱼,共3个年龄序列,并补充20世纪80年代4~5龄鱼对鲐鱼的生长规律进行研究,采用Walford方法拟合,其生长参数K、L∞、t0分别为0.31993、451.3514和-1.20307;鲐鱼的生长拐点年龄为2.7yr,拐点体重为450g,拐点叉长为320mm。比较分析东海群系鲐鱼的渔业生物学历史状况,在目前所能观察得到的鲐鱼年龄段内(1~3龄),东海区鲐鱼个体平均叉长比20世纪80年代的都要小;与闽南、粤东近海地方群系的相比,东海群系的平均叉长在鲐鱼的整个生长阶段都明显的大。
刘勇严利平胡芬程家骅
关键词:鲐鱼东海北部黄海南部
应用资源密度面积法估算东海区头足类资源量被引量:19
2008年
根据2001年、2002年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网海区站监测调查资料,采用资源密度面积法,对东海区大陆架海域头足类及其主要种类的资源量进行估算。结果显示:(1)东海区头足类资源密度2001年、2002年都以夏季为最高,分别为463.70 kg/km2和237.43 kg/km2;2001年春季和2002年冬季最低,分别为98.24kg/km2和125.43 kg/km2。(2)两年中太平洋褶柔鱼的年平均资源密度在所有头足类种类中都为最高,分别为145.07 kg/km2和101.85 kg/km2;而蛸类的资源密度为最低,分别为4.69 kg/km2和2.53 kg/km2。(3)2001年、2002年东海区大陆架海域的头足类资源量分别为375384.90 t和172692.90 t,以年平均资源量算出的MSY分别为238 553.56 t和144277.31 t。
凌建忠严利平李建生
关键词:头足类资源量
东海带鱼年龄与生长的研究被引量:20
2005年
本文利用2002年12月~2004年8月在东海中北部(27°~34°N、126°E以西)所获取的带鱼渔获样品,共采集788ind,每月对带鱼矢耳石生长轮计测和带鱼样品基础生物学测定,研究带鱼年龄与生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目前东海群系带鱼呈现出较以往任何时期低龄化和生长加快的渔业生物学特征;体重与肛长的关系性别间无明显差异;该群系的生长其性别间无显著差异,雌雄合并估算的vonBertalanffy生长参数L∞=493.3mm,K=0.346/yr,t0=-0.387yr。
严利平胡芬李建生刘勇程家骅
关键词:带鱼年龄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