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道远

作品数:59 被引量:135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青岛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天文地球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21篇专利
  • 6篇科技成果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生物学
  • 17篇农业科学
  • 2篇天文地球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15篇牙鲆
  • 11篇杂交
  • 9篇条石鲷
  • 8篇星鲽
  • 8篇鱼类
  • 7篇条斑星鲽
  • 7篇种质
  • 7篇组织学
  • 7篇精子
  • 7篇大菱鲆
  • 6篇早期发育
  • 6篇真鲷
  • 6篇试剂
  • 6篇试剂盒
  • 6篇授精
  • 6篇人工授精
  • 5篇养殖
  • 5篇胚胎
  • 5篇亲鱼
  • 5篇组织学观察

机构

  • 59篇中国科学院
  • 10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浙江海洋学院
  • 2篇青岛农业大学
  • 2篇盐城师范学院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2篇中国水产科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西南大学
  • 1篇山东省海水养...

作者

  • 59篇马道远
  • 57篇李军
  • 54篇肖志忠
  • 43篇徐世宏
  • 30篇刘清华
  • 26篇肖永双
  • 12篇于道德
  • 5篇赵春彦
  • 4篇隋娟
  • 4篇刘静
  • 4篇林帆
  • 3篇佟雪红
  • 3篇何滔
  • 2篇丁福红
  • 2篇韩志强
  • 2篇王文琪
  • 2篇任桂静
  • 2篇尤锋
  • 2篇王新成
  • 2篇陈亚坤

传媒

  • 21篇海洋科学
  • 6篇海洋与湖沼
  • 1篇海洋学报
  • 1篇海洋科学集刊
  • 1篇南方水产科学
  • 1篇中国海洋湖沼...

年份

  • 2篇2024
  • 3篇2023
  • 5篇2022
  • 1篇2019
  • 1篇2016
  • 2篇2015
  • 6篇2014
  • 4篇2013
  • 4篇2012
  • 5篇2011
  • 6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6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1篇1999
  • 1篇1997
  • 1篇1996
5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双带缟和纹缟虾虎鱼物种特异性标记、特异性引物、应用和鉴定的方法及试剂盒
本发明涉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物种种质鉴定的定性检测方法,具体说是一种双带缟和纹缟虾虎鱼物种特异性标记、特异性引物、应用和在物种识别中快速鉴定的方法及试剂盒。双带缟虾虎鱼和纹缟虾虎鱼线粒体基因组的特异性标记的核苷酸序列为SE...
肖永双陈少华韦杰鸿肖志忠李军刘静马道远
一种诱导雄性夏鲆与雌性牙鲆亲鱼性腺同步成熟的人工调控方法
本发明属水产养殖领域,具体是一种诱导雄性夏鲆与雌性牙鲆亲鱼性腺同步成熟的人工调控方法。将雄性夏鲆亲鱼在秋冬季通过全光照的环境调控,抑制雄性夏鲆亲鱼性腺发育,直至翌年春季将全光照的环境转入短光照环境,此时与雌性牙鲆亲鱼同时...
肖志忠马道远李军
文献传递
一种冷冻保存的杂交鲆精子与牙鲆卵子的回交人工授精的方法
本发明属海洋生物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冷冻保存的杂交鲆精子与牙鲆卵子的回交人工授精的方法。将采集的杂交鲆精子经超低温冷冻保存,然后将长期超低温冷冻保存的杂交鲆精子经二步水浴解冻,溶解后加入杂交鲆冻精3-5倍体积的稀释液...
刘清华李军马道远肖志忠
文献传递
大菱鲆早期发育过程中免疫器官的发生被引量:9
2011年
应用组织切片研究了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初孵仔鱼至60日龄幼鱼免疫器官的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免疫器官原基出现的先后顺序是头肾、脾脏和胸腺。1日龄仔鱼可以观察到头肾原基,包含未分化的造血干细胞。5日龄时,脾脏原基出现,其淋巴化开始于27日龄且发育速度较慢。13日龄时,大菱鲆仔鱼胸腺原基出现,且发育速度较快,分为外区和内区。在大菱鲆早期发育过程中,胸腺和头肾之间出现细胞迁移现象。免疫器官淋巴化的顺序是胸腺、头肾和脾脏。在免疫器官发育后期,脾脏和头肾中均发现了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MMCs),脾脏中较丰富,但在胸腺中尚未发现。在大菱鲆仔鱼早期发育阶段,免疫器官尚未发育完善,非特异性防御机制起着重要的免疫作用。
佟雪红徐世宏刘清华李军肖志忠马道远
关键词:早期发育阶段免疫器官组织学
条斑星鲽幼鱼变态期间核酸及蛋白的变化被引量:4
2010年
本试验测定了条斑星鲽(Verasper moseri)幼鱼变态过程中DNA、RNA、蛋白及其比值的变化,作为评价幼鱼变态阶段生长潜能的指标。结果表明,试验期间培育水温为16.5~18.0°C,DNA、RNA及蛋白的变化都带有发育阶段特异性。DNA含量在34~42日龄增加缓慢,然后快速增加直至44日龄,在45日龄和46日龄分别保持下降和上升趋势。蛋白含量和RNA含量的变化趋势相似,在试验期间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RNA/DNA比值从试验开始至35日龄呈上升状态,36日龄时下降,38日龄时达到最高值5.01,然后显著下降(P<0.05),在试验结束时达到最低值1.76。蛋白/DNA在40日龄时达到最高值58.64,在46日龄时达到最低值21.28。RNA、DNA及蛋白含量跟全长和体质量有明显的线性关系(P<0.05)。RNA/DNA与全长和体质量的关系比蛋白/DNA与全长和体质量的关系密切。蛋白/DNA比值的变化趋势跟RNA/DNA比值类似,但前者的变化滞后于后者,表明RNA/DNA比值是评价条斑星鲽生理状况的更有效的生理指标。
佟雪红徐世宏刘清华李军肖志忠马道远
关键词:幼鱼DNARNA蛋白
条斑星鲽生长与生态转化效率的初步研究
2007年
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自然光照,水温为11~16.3℃),对初始平均体质量为29.64g土5.98g的条斑星鲽(Verasper moseri Jordan et Gilbert)幼鱼1周年的生长和生态转化效率进行定期测定。结果显示:条斑星鲽的体长和体高在实验期间皆呈直线增长;体质量的增长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呈指数生长,后期为直线增长。体长和体质量呈指数函数关系:W=10^-5 L^3.0226,r=0.9893。条斑星鲽幼鱼周年的生长率和生态转化效率都较高,属于高生长类型鱼类;生态转化效率周年波动范围是34.16%~91.07%,特定生长率的周年波动范围是0.170~1.527.
于道德肖志忠徐世宏马道远李军
关键词:JORDANET生态转换效率特定生长率
基于能量代谢酶相对活力评价大菱鲆卵质
2012年
采用卵径形态比较和能量代谢关键酶生理生化分析方法,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卵质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大菱鲆受精卵卵径平均值为(1.053±0.020)mm,不同批次的受精卵卵径间无显著差异。双变量相关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大菱鲆卵径与悬浮率、受精率和孵化率间相关性皆不显著。基于能量代谢关键酶统计结果显示,大菱鲆受精卵孵化率与参与蛋白代谢关键酶谷草转氨酶(AST)相对活力存在显著相关性[EAST≥(15.159±3.300)U.mg-1,HHatchingrate>20%,Spearman相关系数为R=0.675,P=0.003],悬浮率和受精率与AST显著相关;大菱鲆受精卵悬浮率、受精率和孵化率与参与糖代谢关键酶丙酮酸激酶(PK)间相关性均不显著。该研究表明,AST相对活力可以作为用于评价大菱鲆卵质的生理生化参数,蛋白质在大菱鲆受精卵能量代谢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能量来源。
肖永双马道远肖志忠刘清华徐世宏李军
关键词:大菱鲆卵质
超低温保存后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精子的生理活性及其超微结构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采用计算机辅助分析和电子显微镜方法,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精子生理活性(运动率、运动速度和寿命)和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研究其精子经超低温保存后质量变化情况,得到了新鲜精子的路径速度[(101.91±9.30)m/s]、运动率(88.30%±2.62%)和寿命[(368.00±111.50)h],以及冷冻精子的路径速度[(76.78±8.49)m/s]、运动率(65.60%±4.76%)和寿命[(120.00±12.00)h]。结果表明,新鲜精子的生理特性好于冷冻精子。同时通过电镜去进行超微结构分析,发现大菱鲆精子经过超低温保存后,40%—60%的精子基本保持正常的形态结构,其余精子遭受不同程度的机械损伤。其中膜损伤为主要损伤,损伤精子中60%—70%带有膜损伤。推测大菱鲆精子在冷冻解冻过程中遭受到的机械损伤可能是导致冻精生理活性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
张雪雷王文琪肖志忠徐长安蒋日进徐世宏马道远肖永双武宁宁刘清华李军
关键词:超低温保存大菱鲆精子超微结构机械损伤
斑石鲷早期发育的异速生长模式被引量:16
2016年
为研究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早期发育阶段的生长规律及重要器官的异速生长模式,作者运用实验生态学方法,测定了斑石鲷仔稚幼鱼(0~70日龄)全长和体质量随日龄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全长、体质量与日龄的关系均符合Cubic函数,随日龄的生长曲线表现为 S型。斑石鲷全长和体质量的生长可分为3个阶段,不同阶段的生长率存在显著差异(P&lt;0.05)。斑石鲷的头长、眼径、吻长、口裂、体高、尾鳍长等重要外部形态学指标均存在异速生长规律,其生长拐点依次为35日龄(全长20.32 mm)、22日龄(全长13.17 mm)、29日龄(全长16.63 mm)、30日龄(全长15.50 mm)、32日龄(全长19.79 mm)、32日龄(全长19.79 mm)。相对于全长,头长、吻长、口裂在拐点前后由正异速生长变为等速生长;眼径、尾鳍由正异速生长转为负异速生长;而体高在0~70日龄为正异速生长,但拐点之后已明显变缓。研究表明斑石鲷通过异速生长,确保与其基本生存能力相关的功能器官优先发育,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并相应地提高了仔稚鱼的存活率,对鱼苗培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王雨福肖志忠刘清华翟介明庞尊方马文辉马道远徐世宏肖永双李军
关键词:早期发育异速生长
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线粒体控制区序列遗传变异研究被引量:7
2013年
采用线粒体(mtDNA)控制区序列分析方法,进行了条石鲷养殖群体(F1代和F2代)与野生群体的遗传变异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长度为484bp的mtDNA控制区片段中,条石鲷养殖群体F1代单倍型多样度水平(h=0.955±0.047)略低于野生群体(h=1.000±0.034),却显著高于养殖F2代群体(h=0.797±0.070);条石鲷野生群体(π=0.021±0.012)、养殖群体F1代(π=0.018±0.010)和养殖群体F2代(π=0.014±0.008)的核苷酸多样度水平呈现明显的递减趋势;核苷酸不配对分布和两两序列相比较碱基差异结果显示条石鲷野生群体、养殖群体F1代和养殖群体F2代也呈现明显的递减趋势。分子方差分析(AMOVA)、两两群体相比较的ФST和确切P检验结果皆显示条石鲷养殖群体F1代和F2代与野生群体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单倍型最小跨度分析和NJ系统分析结果均未检测到显著的谱系结构。
肖志忠肖永双任桂静高天翔涂登志韩志强马道远徐世宏刘清华李军
关键词:条石鲷养殖群体野生群体线粒体控制区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