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静
- 作品数:26 被引量:125H指数:8
- 供职机构:石家庄经济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理学更多>>
- 2004年印度尼西亚8.7级大地震前的潜热通量异常
- <正> 作者研究了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海岸发生的8.7级大地震前后地球表面潜热通量时空演化过程(图1),发现如下几个现象:①印尼8.7级大地震前,在震中及其附近地区,出现了显著的潜热通量异常;②地...
- 邓志辉陈梅花杨竹转马晓静
- 文献传递
- 正断层发震机理的数值模拟研究
- 邓志辉马晓静陈梅花杨竹转
- 强地震前水汽中长期异常变化特征研究被引量:9
- 2011年
- 以川西及其邻近地区为例,研究了在强震孕育中长期阶段水汽含量的时空动态特征。通过对2008年汶川8.0级地震、1976年松潘强震群和2010年玉树7.1级地震的分析,发现在川西及其邻近地区的强地震孕育过程中,水汽含量异常频度会出现先下降,然后快速上升的现象。下降开始时间较早,出现在震前10a以上,持续9a以上,属中长期异常信息;而快速上升则发生在震前4a内,属中短期异常表现。地震前水汽含量异常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岩层中裂隙、孔隙的开合、地下流体的运动和地热能的变化,影响地面温度和潜热交换的分布所致。
- 陈梅花邓志辉马晓静陶京玲王煜
- 关键词:地震异常水汽含量汶川地震玉树地震
- 第四纪断层的双重作用——以汶川8级地震破坏为例
- <正>汶川大震不但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于我们从事地震科学事业的人员来说,更重要的是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启示。一般来说,第四纪断层,尤其是活断层,是导致强震发生的主要因素。一次大震的破坏程度从震中起,由近及远...
- 楚全芝邓志辉严岩祖金华杨竹转马晓静陶京岑
- 文献传递
- 横跨喜马拉雅造山带的构造运动转换与变形分配被引量:2
- 2011年
- 喜马拉雅造山带包含喜马拉雅弧和东、西构造结3个基本部分,它们是大陆碰撞后印度板块继续向北移动,并向西藏高原下俯冲产生的构造变形系统.该系统的重要地质特征之一,是同时存在多种不同样式、不同或相反性质的地壳变形,例如地壳南北向缩短与东西向伸展,高原隆起与山间盆地下沉,与造山带走向大致平行的向北倾斜或向南倾斜的逆断层,东西向(如藏南滑脱带)和南北向的正断层,北东和北西向的走滑断层,绕垂直轴(平面弧形)和水平轴(剖面褶皱)的弯曲等.这些现象表明,在完整、刚硬的印度次大陆插进破碎(拼合)、柔软的西藏下面后,造山带以南印度向北的简单刚体运动在跨越喜马拉雅南缘后转换为多种变形,分配到喜马拉雅造山带及其北边的广大陆内地区.这样的转换过程可能是以不连续方式发生在新生代以来不同地质年代,发生并保留在不同的深度,所造成的变形特征与深部热状态和分层流变性质,以及许多局部条件有关,如原有构造走向与印度板块运动方向之间的几何关系(角度),被变形地质体的相对强度,不同变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局部应力状态的改变等.喜马拉雅造山带向南凸出的弧形,是由浅表的逆断层上盘的向南滑动形成的,受地形及重力梯度控制,基本上与弧的走向正交,掩盖了深部可能存在的斜向俯冲.喜马拉雅东、西构造结的变形过程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是西藏东部下地壳向东、东南流动的部分原因,这样的流动可能限制或改变了东构造结附近的地壳变形样式.
- 马晓静高祥林
- 关键词:喜马拉雅造山带
- 长江谷地安庆-马鞍山段新构造和断裂活动特征
- 本文根据地面地质调查、浅层地震勘探、钻探等成果,分析了长江谷地安庆-马鞍山段的新构造运动和断裂活动特征。资料表明,该段谷地及其两侧新构造时期总体以弱的间歇性隆升运动为主,其中无为、安庆一带受NE,NNE向断裂活动的影响,...
- 宋方敏邓志辉马晓静祖金华楚全芝尹功明周庆
- 关键词:地壳稳定性新构造运动
- 文献传递
- 人工地震目录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5年
- 基于地震目录的统计分析及由此衍生的地震复发周期与地震预测概率分析一直是地震活动性研究的重要部分,而人类有仪器记录的地震活动历史极其有限,因此采用其他方法建立人工地震目录进而研究地震活动特征与规律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本文系统阐述了弹簧-滑块模型、细胞自动机模型、断层系统地震活动模型、有限元-滑块耦合模型、有限元模型等几种人工地震目录研究的理论模型与方法进展;归纳总结了不同模型在实现地震孕育、发生时不可忽视的关键问题:摩擦本构关系,并详细阐述了摩擦本构关系的进展及其区别;最后对有限元数值模拟人工地震目录研究时存在的问题及需要的进一步改进做了探讨.
- 李红邓志辉邢成起严兴马晓静姜辉
- 关键词:细胞自动机有限元模型
- 卫星热遥感技术在地震预测中应用研究
- 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许多强地震前存在热异常,异常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异常的时空分布与异常区的地质构造、地理环境、季节、天气等因素有关。沿海平原区多表现为大范围的面状分布,而山区则以带状延伸为主;干旱地区的地震前常产生...
- 邓志辉王煜陈梅花严研马晓静陶京玲
- 关键词:地震预测
- 2004年印度尼西亚9级大地震前的潜热通量异常被引量:20
- 2006年
- 研究了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海岸发生的9级大地震前后地球表面潜热通量的时空演化过程,发现如下几个现象:(1)在印尼9级大地震前,在震中及其附近地区,出现了显著的潜热通量异常;(2)地震前最大的潜热通量异常出现于缅甸小板块中段俯冲带上,这里正是地震破裂带的中部,也是余震集中的区域;(3)异常发展具有由弱到强、由零散到集中的过程,异常开始出现在缅甸小板块张性东边界及其东侧海盆,然后向压性西边界(即海沟俯冲带)和印度洋发展,地震后潜热通量异常消失.震源系统是一个耗散系统,地震前应力增强使系统与外界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加激,提高了海面和大气之间水热交换的速率,这可能是导致潜热通量异常的原因.
- 陈梅花邓志辉杨竹转马晓静
- 关键词:潜热通量地震异常海啸卫星遥感
- 第四纪断层的双重作用——以汶川8级地震破坏为例被引量:1
- 2008年
- 汶川大震不但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于我们从事地震科学事业的人员来说,更重要的是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启示。一般来说,第四纪断层,尤其是活断层,是导致强震发生的主要因素。一次大震的破坏程度从震中起,由近及远逐渐变弱。地震等烈度线多数呈椭圆形,长轴方向与发震断层延伸方向一致。但这次汶川大震后在几个关键地点的现场详细调查表明,问题远不像以往认识的那么简单。
- 楚全芝邓志辉严岩祖金华杨竹转马晓静陶京岺
- 关键词:地震破坏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烈度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