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兴祥

作品数:8 被引量:5H指数:1
供职机构:河北经贸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自然科学总论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2篇北宋
  • 1篇心态
  • 1篇心态变化
  • 1篇心性
  • 1篇心性论
  • 1篇修养
  • 1篇徐铉
  • 1篇养气
  • 1篇艺术
  • 1篇艺术思维
  • 1篇易传
  • 1篇音韵
  • 1篇音韵学
  • 1篇吟唱
  • 1篇应制诗
  • 1篇章学诚
  • 1篇入神
  • 1篇审美
  • 1篇审美价值
  • 1篇诗词

机构

  • 8篇河北经贸大学
  • 1篇南开大学
  • 1篇河北大学

作者

  • 8篇马兴祥
  • 4篇徐利华
  • 1篇刘雪梅

传媒

  • 4篇河北经贸大学...
  • 1篇扬州大学学报...
  • 1篇云南民族大学...
  • 1篇河北科技大学...
  • 1篇绍兴文理学院...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2
  • 1篇2008
  • 2篇2006
  • 1篇200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大学古典诗词教学探索被引量:1
2016年
大学古典诗词教学的目的是传承诗词中承载的人文精神,挖掘诗词中让人兴发感动的力量。古典诗词的教学要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对作家生平经历、思想心态的讲授是古代诗词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部分,因此,必须重视诗词格律的教学,鼓励学生学习诗词吟唱并积极参与古典诗词的创作。
徐利华马兴祥
关键词:古典诗词古代汉语音韵学格律吟唱感发
孔子“《雅》《颂》各得其所”解——孔子“正乐”解之一
2012年
孔子对《诗经》作"正乐"的工作,其目的是要使"《雅》、《颂》各得其所",这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是从音乐风格的差异明确分《雅》、分《颂》的依据,这是就"辨体"而言;其二是从诗的使用场合、方式等方面使《雅》《颂》"各得其所用",这是就"明用"而言。两个层面结合,正是孔子音乐思想的集中体现。
马兴祥徐利华
关键词:孔子《雅》《颂》
论章学诚“文气”说的理论内涵与创新
2017年
文气说是章学诚文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他从不同角度阐释了文气的理论内涵及其对作家和创作的意义。从"文德"角度,他把"气"解释为"心气"和"心术",主张临文时的"气平""情正"。他把"养气"解读为作家通过读书以"集义",从而形成"才识"的过程,因为"才识"和学问是写文章的根本。他试图用"文心"说消解文法思想与创作实践之间的矛盾,"文心"又是形成作家主体性与个性风格的关键;章学诚文法论的关键词"清真",对行文和修辞的相关理论都包含在文气的概念之中。章学诚的文气说自成体系,在传统文气说的基础上多有创新,体现了他文以致用、学以经世的学术理念。
马兴祥徐利华
关键词:章学诚文气养气文学思想文法
苏轼的“因物赋形”论被引量:1
2008年
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个具有母题性质的文学意象,苏轼对这一意象的基本认识可以归结为他的"因物赋形"说。在《东坡易传》中,苏轼对水作了深入的哲学阐释,他的"因物赋形"是以"柔外"与"刚中"的完美统一作为内在的精神实质。从"刚中"的一面来说,主张顺性适意的自然之道;从"柔外"的角度来看,则主张在顺性适意前提下的不变之变,两方面结合才是苏轼的"因物赋形"说的全部意义。
马兴祥
关键词:《东坡易传》
北宋《易》学中的“寂感”说及其思想特征被引量:1
2006年
北宋《易传》中的“寂感”说更进一步确立了其心性论的色彩,从人心之本然状态,以及心与理的关系方面,把“寂感”作为联系儒、释、道三教中心性论的桥梁和纽带,也正是在三教合流的思想背景之下,“寂感”说成为心性之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并从心性论的角度确定了“寂感”说的思想特征。
马兴祥
关键词:心性论
徐铉的奉和应制诗及其入宋后的心态变化被引量:1
2017年
徐铉是从南唐至宋初的重要文学家,他有不少与君王的奉和应制诗。徐铉在南唐时的奉和应制诗以"君臣欢乐,文物盛明"为主题,表达一种和睦相处的君臣关系;入宋后则实现了从"缘情绮靡"向"赋诗言志"的转变,以对"皇恩浩荡"的颂扬为主题,表达对宋君的敬畏以及忠于宋朝的态度。在君臣关系的理解方面,体现了他对"贰臣"身份的警醒与试图摆脱此种身份标签的努力。
马兴祥徐利华
关键词:徐铉君臣关系
“造微入神”与“造理入神”*——北宋易学中的寂感说与艺术思维理论初探被引量:1
2006年
北宋的艺术理论中的“入神”说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即造微入神和造理入神,这两个方面既强调了艺术创作中艺术家的精神状态,同时也是一种真切的生命体验,鲜明体现了宋人艺术思维方式的特点,与北宋易学中的“寂感”说,尤其是对“感而遂通”的理解有密切的关系。
马兴祥
“道充中实”与“无意为文”
2005年
学界对北宋文论中文道关系的理解向来只从体用角度来论,突出文章的功能论和文学审美价值、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的冲突。实际上,文与道之间除了体用关系外,还有两个方面应注意,即先后关系和内外关系,这两个方面所涉及到的是作家的修养论和创作方法论,反映了北宋学者对作家修养和创作方法的一种思考。要全面阐释北宋文论中的文道关系,这两个方面实不应被忽视。
马兴祥刘雪梅
关键词:审美价值北宋功能论方法论修养作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