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斯端
- 作品数:8 被引量:88H指数:5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从藻类化石的垂直分布探讨西湖的演变历程
- <正> 于1994年春在杭州西湖东北面、西面及湖中小瀛洲3个钻孔共取了70号岩芯样,鉴定化石藻种及其垂直分布,从而探讨西湖的形成历史。研究结果确定了西湖自晚更新世以来的6个化石藻带,由下而上依次为:轮藻带,微红金颗藻-近...
- 项斯端周宏王江毅
- 文献传递
- 蓝藻型富营养湖泊藻量的昼夜变化节律被引量:7
- 1992年
- 杭州西湖为蓝藻型富营养湖泊,根据1980年9月及11月二次昼夜分层采样调查,该湖浮游藻在一昼夜中有二次上下垂直移位,使近表层藻量形成规则或不规则的双峰型昼夜变化曲线,双峰分别出现在日照开始与日落后2h左右,认为昼夜光暗交替与其昼夜变化有一定相关关系,同时,双峰的形成与蓝藻门优势藻种对光照强度的适应性能相关。文中对其优势藻种的浮沉与日照关系作了讨论。
- 项斯端陆公让
- 关键词:蓝藻门
- 近2000年来杭州西湖藻类种群的演替与富营养化的发展过程被引量:10
- 2000年
- 于 1991年在西湖湖底作 15个深度 1m左右的钻孔 ,根据其内微化石藻的垂直分布探索西湖近 2 0 0 0年藻类种群的演替 ,并藉此反映湖泊的古生境及其富营养化发展的历程 ,结果显示淡水西湖形成后藻类的垂直分布由下而上可分为 3带 :( 1)附生藻带 (短缝藻 -桥穹藻 -异极藻组合 ) :- 85cm至 - 4 5cm,以喜酸性及真酸性的附生藻为主 ,适应于当时的沼泽生境 .( 2 )附生藻向浮游藻过渡带 (水花束丝藻 -直链藻组合 ) :通常在 - 30 cm至 - 4 0 cm层段 ,以不定性成分为主 ,并有少量喜碱性藻种出现 ,湖体显示中营养状态 .( 3)浮游藻带 (缢缩脆杆藻凸腹变种 -四尾栅藻-螺纽鞘丝藻组合 ) :- 30 cm以上 ,以喜碱性藻种为优势 ,藻量增大进入富营养化时期 .到 - 10 cm上下层段喜碱性藻种藻量形成峰值 ,显示进入超富营养化时期 .- 10 cm以上残骸量略有降低趋势 ,这与 2 0世纪 80年代之后对西湖富营养化采取截污。
- 项斯端吴文卫黄三红陈丽娟姚敏
- 关键词:藻类种群演替富营养化
- 重金属铜、锌、铅、镉对小形月牙藻生长及亚显微结构的影响被引量:39
- 1998年
- 本文研究了重金属铜、锌、铅、镉对小形月牙藻(Selenastrumminutum)生长的影响,以及小形月牙藻对重金属的吸收富集情况,并着重研究了四种重金属对小形月牙藻的亚显微结构的影响.从电镜观察可见,四种重金属对小形月牙藻的毒性症状首先表现在叶绿体,其呈平行排列的、片状的类囊体受毒害后,变成指纹状排列、条索状排列、甚至不规则的波纹状;四种重金属对液泡的影响也很明显,随着重金属浓度的增加,原来的多数小液泡变成一个或几个大液泡;细胞壁变得结构松散,重金属浓度高时,外层呈剥落状.根据本实验结果,四种重金属对小形月牙藻的毒性顺序是:Cd>Cu>Pb>Zn.本实验结果还表明,小形月牙藻对重金属铜、锌、铅、镉都有一定的吸收富集能力,尤其对铅和锌有更大的耐受力,能够大量吸收水体中的铅和锌.
- 周宏项斯端
- 关键词:重金属叶绿体亚显微结构环境污染
- 杭州西湖湖底附泥藻群落被引量:5
- 1999年
- 杭州西湖在 20世纪 40年代湖底附泥藻群落以蓝藻门静水隐杆藻为优势,占 98%- 99%,而 90年代本次调查时发现随着水体富营养化底栖性的附泥藻群落由蓝藻型转变为以硅藻门放射针杆藻为优势的群落.根据1991年4月及12月调查全湖各湖区该群落分为三个组合:( 1)放射针杆藻组合:外湖及北里湖,藻密度高,( 302- 575) x 10_4个· g^(-1).放射针杆藻占总藻量的412%-528%.(2)凸腹脆杆藻-放射针杆藻组合:分布在西部三个湖区.藻密度低,仅为前一组合的 113或 118.(3)静水隐杆藻组合:仅存在于三潭印月内湖.
- 项斯端吴文卫
- 关键词:湖底蓝藻
- 中国多管藻属及新管藻属的研究被引量:6
- 2004年
- 根据KIM和LEE(1999)将多管藻属分为两独立属新管藻及多管藻,报道了我国14种及1变种1变型多管藻,以及11种新管藻,其中19种为我国新记录,发表了新种垫状多管藻(Polysiphoniacaespitosasp.nov.)及新变种岩生多管藻长节变种(P.scopulorumvar.longinodiumvar.nov.).
- 项斯端
- 从藻类化石的垂直分布探讨杭州西湖的演变历程被引量:4
- 1999年
- 于1994年春在杭州西湖东北面、西面及湖中心小瀛洲3个钻孔共取了70号岩芯样,经浮选、筛选,以显微镜检鉴定化石藻种,并分析其垂直分布,从而探讨西湖的形成历史。西湖自晚更新世以来的6个化石藻带由下而上依次为:轮藻带、微红金颗藻-近缘针杆藻-条纹小环藻带、圆筛藻带、圆筛藻-近缘针杆藻-微红金颗藻带、桥穹藻-异极藻-短缝藻带和水花束丝藻带,从而反映了西湖的6个发育时期:淡水古湖沼期、淡咸水过渡期、海湾期、泻湖期、淡水西湖沼泽期和淡水西湖富营养化期。从淡水轮藻组成的古湖沼期的存在,提出西湖起始于淡水湖泪,而不是以泻湖、海湾等海相生境开始的。
- 项斯端赵建康周宏王江毅
- 关键词:硅藻淡水藻海藻古植物
- 浙江底栖海藻及其区系分析被引量:18
- 2002年
- 报道浙江潮间带底栖海藻 2 11种 ,其中蓝藻门 11种、绿藻门 34种、褐藻门 38种、红藻门 12 8种 .根据地理分布分析 ,其中有 2 / 3的藻种由中国南海随台湾暖流北上而传入浙江海域 ,来自北方的温带藻种及本地种均不多 ,因此 ,浙江海区以亚热带藻种占绝对优势 ,达 6 9.2 % ,热带成分 1.4 % ,温带成分2 6 .5 % ,本地种 2 .4 % .同时 ,与南北海藻区系的相似系数比较以及对 RP及 Rd CP 值 (R:红藻 ,P:褐藻 ,C:绿藻 )的分析 ,均显示浙江海区海藻属于亚热带海洋植物区系 .
- 项斯端阮积惠
- 关键词:区系分析底栖海藻亚热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