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再华
- 作品数:77 被引量:835H指数:18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北京市居民自报健康调查量表的信度效度分析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评价北京市居民自报健康调查量表的信度效度,为在北京开展自报健康调查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对北京市居民进行抽样,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现场调查,通过分半信度、克朗巴赫α系数、因子分析、Q型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进行评价。结果此次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076份。量表的分半信度为0.868,克朗巴赫系数α为0.922,提示具有较好的信度。主成分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除视力维度和听力维度上的各一个指标的标准化因子载荷较低外,其他指标与相关维度的标准化因子负荷均大于0.6,提示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Q型聚类将样本分为2类,通过χ~2检验分析,发现各个指标在各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结论北京市居民自报健康调查量表的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是评估北京市居民自报健康状况的科学有效的工具。
- 苏健婷杜婧王苹韦再华
- 关键词:量表信度
- 2007至2009年北京市25岁以上居民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率的监测被引量:66
- 2012年
- 目的监测2007至2009年北京市25岁以上居民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率及其变动趋势,探讨其在不同特征人群中的特点。方法整合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的北京市出院病人信息系统和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北京市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的常规医疗信息数据,统计北京市25岁以上居民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率,分析其在不同性别、年龄以及地区间分布的差异。急性冠心病事件包括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和冠心病死亡。2007至2009年北京市户籍人口的数据来源于北京市统计局。结果2007至2009年,北京市居民25岁以上居民发生急性冠心病事件共68390例,年龄标化发病率总体为166.4/10万,男性为218.5/10万,女性为115.2/10万,城区为144.3/10万,近郊为154.7/10万,远郊为195.8/10万。年龄标化发病率怀柔区最高,为263.8/10万;海淀区最低,为121.5/10万。2007至2009年的年龄标化发病率分别为158.4/10万、169.4/10万和171.2/10万,2009年比2007年上升了8.1%。与2007年比较,2009年男性和女性居民的年龄标化发病率分别增加了11.1%和2.5%。各年度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率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加。男性35~44岁人群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率的增幅最大,2009年比2007年增加了30.3%。2009年北京市城区、近郊和远郊急性冠心病事件的发病率分别为146.7/10万、155.9/10万和207.4/10万,与2007年相比城区和近郊均增加了3.2%,远郊增加了16.4%。结论2007至2009年,北京市25岁以上居民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中男性、年轻和远郊人群的发病率上升较快。
- 孙佳艺刘静谢学勤韦再华王薇王淼齐玥刘军郭默宁张秀英万浩赵冬
-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发病率流行病学研究
- 2007至2009年北京市25岁以上居民急性冠心病事件院前死亡特征分析被引量:17
- 2012年
- 目的探讨2007至2009年北京市25岁以上居民急性冠心病事件院前死亡的特征。方法利用北京市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中的死亡资料,从性别、年龄、地区分布、职业、婚姻状况以及不同文化程度方面分析2007至2009年北京市25岁以上居民急性冠心病事件院前死亡的特征。结果2007至2009年25岁以上北京市急性冠心病事件死亡患者共有41732例,其中院前死亡30159例,占总死亡的72.27%(30159/41732),是院内死亡的2.61倍。男性、25~34岁、远郊、农民、未婚和文盲或半文盲急性冠心病事件死亡患者的院前死亡比例分别为72.30%(16068/22224)、91.75%(89/97)、82.43%(13513/16393)、89.50%(10017/11192)、80.76%(592/733)和83.95%(11388/13565)。在院前死亡的患者中,家中死亡者占的比例最高,为78.80%(23765/30159)。结论2007至2009年北京市25岁以上居民急性冠心病事件死亡以院前死亡为主,男性、25~34岁、远郊、农民、未婚和文盲或半文盲居民发生院前死亡的比例较高,而家中是院前死亡的主要地点。
- 高燕琳苏健婷韦再华刘京龙王晶
-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流行病学研究
- 1991~2009年北京市居民心脑血管病死亡率变化被引量:17
- 2010年
- 北京市是全国最早进行死亡监测的城市之一,目前北京市的死亡监测为全人群监测,死亡监测覆盖率为100%,覆盖人群约1800万,其中户籍人口约1250万。北京市死因监测由北京市卫生局统一领导,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负责具体实施,
- 韦再华高燕琳王晶苏建婷
- 关键词:心脏病脑血管病死亡率标化死亡率
- 北京市2003~2007年5岁以下儿童死因分析被引量:19
- 2009年
- 韦再华谢学勤高燕琳
- 关键词:儿童死亡率死因新生儿死亡率妇幼保健水平婴儿死亡率经济文化
- 北京市2010-2015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死概率研究被引量:73
- 2016年
- 目的探索性分析2010-2015年北京市四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早死概率等相关指标的趋势变化。方法利用来源于北京市户籍居民死因监测系统中2010-2015年北京市户籍居民死亡登记资料,应用WHO推荐计算方法,分析慢性病年龄标化死亡率、慢性病70岁之前的死亡比例和四类慢性病早死概率。结果2010-2015年,北京市户籍人口慢性病约占总死亡的90%,慢性病年龄标化死亡率从332.43/10万下降到280.02/10万。四类慢性病早死概率从12.81%下降到11.11%。以2015年为基准计算,男性四类慢性病早死概率为14.63%,距离2025年控制目标(12.23%)尚有16.4%的下降空间;女性四类慢性病早死概率为7.54%,距离2025年控制目标(7.03%)有6.8%的下降空间。2015年北京市城区四类慢性病早死概率为9.72%,郊区为13.67%,郊区高于城区。结论北京市慢性病死亡率相关指标已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水平。四类慢性病早死概率男性远高于女性,建议进一步加强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关注重点人群,最终实现25×25的目标。
- 李刚苏健婷韦再华高燕琳邓瑛
- 关键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率
- 开展死因统计与临床培训的几点体会被引量:3
- 2016年
- 目前我国的死因统计教学还不能很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各地区水平差异较大,尤其是刚开展此项工作的地区,存在师资缺乏、经验不足、培训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导致收集上报的数据质量差,不能到达预期目的,为了提高我国的死因统计教学水平,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需要因材施教,同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的特点和经验,提出一系列教学方法和建议,以期对全国各地和各医疗卫生机构的培训提供参考。
- 韦再华谢学勤
- 关键词:死因统计教学医师
- 近期感染与脑梗死发病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7
- 2005年
- 目的:探讨近期感染与脑梗死发病的关系,分析循环免疫复合物(circulatingimmunecomplex,CIC)、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补体C4、C3、C1q与近期感染和脑梗死发病的关联。方法:调查了97例脑梗死患者与对照组83例,测定26例有近期感染史和71例无近期感染史的脑梗死病例及83例对照组的血清CIC、CRP、C4、C3、C1q含量,并进行分析。结果: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近期感染(OR,2.67;95%可信区间,1.2~5.9),CIC(OR,1.08;95%可信区间,1.03~1.12),CRP(OR,1.27;95%可信区间,1.16~1.39)水平升高,C1q(OR,0.88;95%可信区间,0.83~0.93),C3(OR,0.98;95%可信区间,0.96~0.99),C4(OR,0.93;95%可信区间,0.89~0.97)水平降低都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但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后仅CRP(OR,1.26;95%可信区间,1.12~1.43)水平升高,C1q(OR,0.88;95%可信区间,0.82~0.94),C3(OR,0.98;95%可信区间,0.96~0.99)水平降低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经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感染与CIC有关(r=0.27,P=0.0008),与脑梗死发作有关(r=0.18,P=0.013)。脑梗死与CIC(r=0.3,P<0.0001),CRP(r=0.43,P<0.0001),C1q(r=-0.37,P=0.0001),C3(r=-0.26,P=0.0007),C4(r=-0.27,P=0.0004)水平有关。结论:感染是脑梗死的一个危险因素;循环免疫复合物CIC、CRP、补体C4、C3、C1q参与了脑梗死发病;循环免疫复合物既与感染有关联又参与了脑梗死的免疫损伤过程。
- 韦再华张勇李国庆
- 关键词:脑梗死循环免疫复合物C-反应蛋白补体C4C3C1Q
- 北京市1965—1974年居民死因分析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 填补1965-1974年北京市居民死亡资料的历史空白,为其他地区死亡数据的补充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专家咨询了解北京市居民死亡资料保存情况,采用分层抽样方法采集北京市城区该期间死亡居民户个案信息。应用死亡率、死亡构成、死因顺位等指标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收集1965-1974年北京市城区10个派出所保存的死亡居民户个案信息11 668条。该时期北京市城区居民前十位死亡原因依次为心脏病、肿瘤、脑血管病、意外伤害、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内分泌、营养代谢类疾病,占全死因的84.19%。意外伤害占总死亡的13.22%,高于1964年与1975年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自杀占全部意外伤害死亡的54.47%,位居意外伤害死亡的首位。男性前三位死因分别为意外伤害、肿瘤和心脏病,女性为心脏病、肿瘤和脑血管病。结论 1965-1974年北京市城区居民死亡的主要疾病从传染病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过渡。受历史原因影响,意外伤害成为该时期影响人群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
- 韦再华谢学勤刘菲王苹王晶高燕琳苏健婷杜婧刘庆萍邓小虹
- 关键词:死因顺位自杀
- 1978-2007年北京市居民死因顺位与死亡率的变化及影响因素被引量:12
- 2010年
- 随着人口老龄化、城市化、工业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增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危害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北京市主要的死因顺位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笔者利用北京市1978--2007年的死亡监测资料,采用死亡率差别分解法,估计了人口老化和其他非人口因素改变对死亡率变化的影响。
- 韦再华高燕琳刘京龙张永强
- 关键词:死因顺位死亡率影响因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监测资料人口老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