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腾锋

作品数:6 被引量:21H指数:2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175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细胞
  • 2篇溶酶
  • 2篇上皮
  • 2篇上皮细胞
  • 2篇上皮细胞转分...
  • 2篇肾病
  • 2篇肾间质
  • 2篇肾间质纤维化
  • 2篇肾小管
  • 2篇肾小管上皮
  • 2篇肾小管上皮细...
  • 2篇肾小管上皮细...
  • 2篇尿激酶
  • 2篇尿激酶型
  • 2篇尿激酶型纤溶...
  • 2篇转分化
  • 2篇潴留
  • 2篇潴留性
  • 2篇潴留性囊肿
  • 2篇细胞转分化

机构

  • 3篇福建医科大学
  • 2篇解放军第17...
  • 1篇南京军区福州...
  • 1篇厦门大学附属...

作者

  • 6篇陈腾锋
  • 2篇胡姗姗
  • 2篇谢庆祥
  • 1篇李金雨
  • 1篇张跃红
  • 1篇王江泽
  • 1篇杨柳
  • 1篇张林梅

传媒

  • 1篇中华男科学杂...
  • 1篇中华泌尿外科...
  • 1篇临床泌尿外科...
  • 1篇现代泌尿外科...
  • 1篇国际泌尿系统...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2
  • 2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在动物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2014年
目的: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在动物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EMT)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将64只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和单侧输尿管梗阻(UUO)组,术后3、7、14、28天取肾,观察肾小管间质损伤(TIS)、肾小管间质纤维化(RIF)程度及肾小管基底膜(TBM)破坏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u-PA及上皮细胞钙黏蛋白(E-cadheri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纤维连接蛋白(FN)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UUO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在同时间点各检测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各指标在UUO组内各时间点的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UUO组u-PA与TBM断裂的肾小管百分比呈正相关(r=0.556,P<0.01)。结论:u-PA的表达影响TBM的完整性,参与EMT进程。
胡姗姗陈腾锋李金雨杨柳
关键词: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梗阻性肾病上皮细胞转分化肾间质纤维化
巨大输尿管潴留性囊肿一例报告
2011年
患者,男,60岁。因尿频伴便柱变细1年于2010年9月14日入院。13年前曾因右肾良性肿物行右肾切除术。查体:直肠指检于膝胸位1~4点触及直肠受肿物挤压,直肠黏膜光滑,无触压痛;前列腺无增大,表面光滑无结节,质地中等,中央沟存在,指套无沾血。血尿粪常规、肾功能均正常,
陈腾锋谢庆祥
关键词:潴留性囊肿右肾切除术良性肿物直肠指检直肠黏膜膝胸位
肾脏纤维化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7
2011年
肾纤维化以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于肾间质、肾脏组织结构破坏及功能丧失为特征,是大多数肾脏疾病发展到后期及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主要病理变化和共同通路。目前研究表明,肾纤维化机制涉及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促/抑细胞纤维化的因子失衡和信号传导通路的建立、肾脏固有细胞及免疫细胞凋亡、上皮细胞向间充质细胞转分化(EMT)等多个环节,这为肾纤维化进程的延迟甚至逆转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有关肾脏纤维化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陈腾锋谢庆祥张跃红
关键词:肾硬化症
巨大输尿管潴留性囊肿压迫膀胱直肠1例报告
2012年
1病例资料患者男,60岁,因"尿频伴便柱变细1年余"于2010年9月入院。既往于13年前因右肾良性肿物行右肾切除术。查体:肛门指检于膝胸位1~4点处触及直肠黏膜向中间压迫,边界欠清楚,黏膜光滑,无明显触压痛,前列腺无明显增大,表面光滑无结节,质地中等,中央沟存在,退出指套无沾血。余查体未及明显异常。
陈腾锋谢庆祥
关键词:输尿管囊肿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在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建立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大鼠模型,探索UUO不同时间点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表达与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EMT)的关系,分析u-PA对EMT的影响。 方法普通级SD雄性大鼠64只,3-4周龄,...
陈腾锋
关键词: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梗阻性肾病上皮细胞转分化肾间质纤维化
文献传递
Is期睾丸混合性生殖细胞瘤不同治疗方法研究(附3例报告)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Is期睾丸混合性生殖细胞瘤的不同治疗方法。方法:对2008年2月至2012年6月收治3例(年龄26~39岁)入院的Is期睾丸混合性生殖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并结合文献就该期肿瘤的临床特征进行探讨。结果:3例患者中1例只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1例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BEP方案化疗,1例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放疗。混合性生殖细胞瘤病理成分分别为左侧95%未成熟畸胎瘤、精原细胞瘤合并5%绒癌、胚胎性癌成分,左侧75%精原细胞瘤合并25%胚胎性癌、畸胎瘤成分,右侧90%成熟性畸胎瘤合并10%卵黄囊瘤。随访24个月3例患者肿瘤无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对于Is期睾丸混合性生殖细胞瘤诊断主要依靠体格检查、超声、MRI、血清肿瘤标记物测定等,确诊需要病理学检查,根治性睾丸切除术是其基础的治疗方法。
王江泽胡姗姗张林梅陈腾锋
关键词:混合性生殖细胞瘤睾丸肿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