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燕
- 作品数:64 被引量:218H指数:8
- 供职机构: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甘肃省卫生行业科研计划项目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甘肃省地方性氟骨症病人生存质量特征分析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运用标准化量表调查地方性氟骨症病人的生存质量,为制定病人康复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选择甘肃省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监测县作为调查区域,调查382名地方性氟骨症病人和419名健康人群,采用SF-36量表调查生存质量,从健康状态、年龄、病情等方面分析地方性氟骨症病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生存质量特征。结果地方性氟骨症病人生理(46.49±16.60)和心理(48.88±18.47)两方面的生存质量平均得分(t=23.414)与健康人群(分别为76.70±19.62,75.81±16.62,t=21.71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并且各维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随着年龄增长,病人的生存质量生理(F=13.250)和心理(F=5.580)两个综合测量指标得分呈现下降趋势(均P<0.001),各维度中,生理机能(PF,F=18.733),生理职能(RP,F=5.216),BP(F=9.718),一般健康状况(GH,F=5.126),精力(VT,F=9.021)和情感职能(RE,F=3.244)6个维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患病程度的增加,病人的生存质量生理(F=10.664)和心理(F=3.111)两个综合测量指标得分呈现下降趋势(均P<0.05),各维度中,PF(F=20.729),RP(F=6.896),BP(F=7.878),社会功能(SF,F=3.498),RE(F=3.371)和精神健康(MH,F=3.498)6个维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通过分析地方性氟骨症病人的生存质量特征,可充分了解病人的病情以及康复需求,为病人治疗和促进功能恢复提供评价依据。
- 邵建赟陈国华鱼素琴柏淑英陈晓燕李萍
- 关键词:地方性氟骨症SF-36
- 汶川地震对甘肃省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流行的影响研究
- 目的:探讨自然灾害之地震灾害对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流行的潜在影响,为指导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地震后100天,选择文县、舟曲县、两当、成县和徽县5个县开展饮用水水氟现况调查。各县采泉水、井水和地表水等水源类型水样各40...
- 王新华廖永建邵建赟陈晓燕王燕玲格鹏飞
- 关键词:自然灾害地方性氟中毒水氟
- 甘肃省不同生态区地方性氟中毒病情调查分析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掌握甘肃省不同生态类型区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情现状,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地形地貌、气象气候与水资源状况等,将病区划分为不同的生态类型,在每个生态类型区抽取病区村,用Dean氏法对调查村所有8~12岁儿童进行氟斑牙检查;根据地方性氟骨症临床诊断标准(WS192-2001),检查并诊断30岁以上成人的临床氟骨症,对诊断的患者进行X线氟骨症检查;采用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儿童及成人的尿氟含量。结果 8~12岁儿童氟斑牙检出率河西走廊戈壁区<陇南秦岭山区<黄土高原丘陵区<荒漠区<黄土高原沟壑区,氟斑牙流行强度黄土高原沟壑区、荒漠区中等流行,黄土高原丘陵区轻微流行,陇南秦岭山区是边缘,河西走廊戈壁区阴性;30岁以上成人临床氟骨症检出率陇南秦岭山区<荒漠区<黄土高原丘陵区<黄土高原沟壑区<河西走廊戈壁区;氟骨症X线检出率结果显示,陇南秦岭山区和荒漠区未检出阳性患者,黄土高原丘陵区<河西走廊戈壁区<黄土高原沟壑区;儿童尿氟几何均值黄土高原丘陵区,大于正常参考值,余各生态区几何均值均在1.5 mg/L以下;成人尿氟含量几何均值除黄土高原沟壑区大于1.5 mg/L,其余均小于1.5 mg/L。结论随着改水降氟工程的实施,甘肃省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情明显减轻,改水降氟措施发挥了明显的防病作用,各个生态区病情不同,应针对不同生态区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 鱼素琴廖永建邵建赟谢晓艳陈国华陈晓燕柏淑英
- 关键词:氟中毒生态类型区氟斑牙氟骨症
- 2019-2021年甘肃省克山病病情监测结果分析
- 2025年
- 目的掌握甘肃省克山病病情现状及消长趋势,为科学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2019年3月至2021年10月,在甘肃省28个病区县(区、市)的所有病区乡(镇)开展克山病病情监测,以病区村为单位,收集人口学资料,通过村医和乡镇卫生院、县医院等医疗机构搜索慢型克山病疑似病例,按照《克山病诊断》(WS/T 210—2011)对疑似病例进行诊断核实,并对慢型克山病现症患者进行复诊、随访。结果全省共有254个病区乡(镇)、2611个病区村,病区村常住人口达366.71万人;各年度仍有新发慢型克山病病例,共6例;2020—2021年,慢型克山病病例中,病情不变病例占2019—2020年总患者人数的88.92%(923/1038),死亡病例占9.54%(99/1038);3年间慢型克山病现症患者男性886例、女性687例;年龄以>50~60岁为主,占38.78%(610/1573)。结论甘肃省克山病处于持续消除水平,但仍有新发慢型克山病病例检出,应继续加强病情监测,切实巩固克山病防治成果。
- 鱼素琴李萍陈晓燕王燕玲陈发青
- 关键词:克山病
- 2021年甘肃省大骨节病患者治疗效果分析
- 2025年
- 目的评估甘肃省成人大骨节病(KBD)患者治疗效果,为合理、有效治疗KBD患者提供指导依据。方法以参加甘肃省《2021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重点地方病防治项目》(简称项目)的KBD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所有对象性别、年龄、临床分度以及治疗方案选择情况,评估不同地区KBD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共纳入参加治疗项目的KBD患者6711例,其中,男性3139例(46.8%)、女性3572例(53.2%);≤60岁患者3157例(47.0%),>60岁患者3554例(53.0%);Ⅰ、Ⅱ、Ⅲ度患者分别为3921、2166、624例,占比依次为58.4%、32.3%、9.3%。不同地区纳入KBD患者性别、年龄构成及临床分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94.34、47.44、408.61,均P<0.001)。治疗方案分布中,选用"药物治疗""药物治疗联合物理疗法""药物治疗联合针灸/按摩""药物治疗联合针灸/按摩联合物理疗法""其他治疗方案"的患者分别为4084(60.9%)、726(10.8%)、672(10.0%)、443(6.6%)、786例(11.7%);不同地区治疗方案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8.38,P<0.001)。KBD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4.5%(5668/6711),不同临床分度KBD患者总有效率从高到低依次为Ⅲ度(87.3%,545/624)、Ⅱ度(86.4%,1871/2166)、Ⅰ度(82.9%,3252/3921);不同治疗方案KBD患者总有效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药物治疗联合针灸/按摩联合物理疗法"(91.0%,403/443)、"药物治疗联合物理疗法"(87.1%,632/726)、"药物治疗"(86.7%,3539/4084)、"药物治疗联合针灸/按摩"(82.3%,553/672)、"其他治疗方案"(68.8%,541/786);不同地区KBD患者总有效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临夏回族自治州(100%,144/144)、庆阳市(88.7%,3562/4017)、平凉市(85.0%,1327/1562)、甘南藏族自治州(83.9%,78/93)、定西市(70.9%,151/213)、天水市(62.5%,125/200)、陇南市(58.3%,281/482)。不同临床分度、治疗方案及地区KBD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6.95、181.72、435.80,均P<0.001)。结论甘肃省KBD患者治疗�
- 费秀兰陈晓燕王燕玲陈国华何爱伟李萍
- 关键词:大骨节病成人
- 兰州市男男性接触人群HIV流行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了解兰州市男男性接触人群(MSM)HIV流行影响因素,为制定艾滋病防治策略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6-2010年连续5年采用MSM志愿者"滚雪球"的方法对出入酒吧和洗浴场所的男男性接触者进行问卷调查及血清学检测,并进行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调查889人,检出HIV抗体阳性53例,阳性率为5.96%;HIV阳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P=0.006);年龄大(>30岁,OR=3.458,95%CI1.421~8.702)、双性恋(OR=2.047,95%CI1.264~3.123)、首次同性性行为>35岁(OR=2.542,95%CI1.113~5.948)、同性性行为(OR=2.081,95%CI1.014~3.621)、多性伴(OR=3.754,95%CI1.876~7.423)是感染HIV的危险因素;文化程度高(大专及以上文化,OR=0.374,95%CI0.198~0.654)、艾滋病知识(OR=0.549,95%CI0.338~0.910)是感染HIV的保护因素。结论兰州市MSM人群感染及传播HIV的危险行为普遍存在,且具备了艾滋病流行的条件,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
- 陈继军张晓宇陈晓燕刘军李莹古丽萍王艳艳马斌
- 关键词:男男性接触者HIV影响因素
- 2014—2021年甘肃省居民户食用盐质量结果分析被引量:4
- 2022年
- 目的 全面掌握盐业体制改革对甘肃省居民户食用盐的影响,为促进碘缺乏病防控措施有效落实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持。方法 在全省的14个市(州)、86个县(区)共87个监测单位开展。2014—2015年根据甘肃省碘缺乏病监测方案(2012版)采集居民户食用盐测定盐碘含量,2016年、2017年根据甘肃省碘缺乏病监测方案(2016版)分别在30个县、61个县采集学生和孕妇家中食用盐测定盐碘含量,其余县(区)执行2012版,2018年起所有县均执行2016版监测方案。结果 盐业体制改革前后(2014—2021年)共检测居民户食用盐样209 213份,合格份数197 875份、不合格份数10 089份;碘盐覆盖率、碘盐合格率、合格碘盐食用率分别为99.40%、95.15%、94.58%。盐业体制改革前后碘盐覆盖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碘盐合格率、合格碘盐食用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盐业体制改革前后盐碘中位数为25.40 mg/kg,盐碘均数为25.75 mg/kg,变异系数为17.94%;盐业体制改革前后盐碘中位数含量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盐业体制改革后甘肃省居民户食用碘盐总体保持较稳定;需重视盐碘均数变化;盐业生产和流通监管还需加强;加强科学补碘健康教育宣传。
- 窦瑜贵王燕玲曹永琴孙玮陈晓燕郑菁朱小南费秀兰
- 关键词:盐类
- 成人大骨节病膝关节生物力学测量与WOMAC评分的多重回归分析被引量:18
- 2018年
- 目的探讨成人大骨节病(Kaschin-Beck disease,KBD)患者膝关节生物力学与膝关节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6年9月由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科确诊的389例成人KBD患者的膝关节数字化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正、侧位片。测量膝关节DR正、侧位片中股骨角、胫骨角、股骨胫骨角、关节间隙角、Insall-Salvati指数(LT/LP)、髌韧带长与胫骨结节高比值(LT/HI)等参数,并采集患者WOMAC评分,应用多重线性回归建立回归方程分析两者相关性。结果389名患者的股骨角、胫骨角、关节间隙角、股骨胫骨角、LT/LP、LT/HI比值分别为(76.32 ± 2.05)°、(110.65 ± 4.68)°、(4.73 ± 0.91)°、(137.56 ± 2.29)°、0.98 ± 0.12、1.73 ± 0.11,WOMAC评分为(61.35 ± 7.68)分。采用多重线性回归逐步法分析,股骨角(X1)、胫骨角(X2)、股骨胫骨角(X4)、LT/LP(X5)、LT/HI(X6)进入方程,剔除了关节间隙角(X3)。建立多重线性逐步回归方程:Y=-77.307-6.327X6 + 1.360X1 + 1.310X5 + 0.331X4-0.147X2,调整后决定系数(R2)= 0.958。拟合的回归方程经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1 790.391,P 〈 0.05)。经双尾显著性水平检验,上述进入的变量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成人大骨节病膝关节下肢生物力学角度与膝的临床WOMAC评分有相关性,其相关性从大到小依次为股骨角、胫骨角、LT/LP、股骨胫骨角、LT/HI。
- 陈国华邵建赟何健王燕玲舍炜陈晓燕格鹏飞
- 关键词:X线
- 2017年甘肃省克山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被引量:9
- 2020年
- 目的观察和评价甘肃省克山病健康教育效果,为科学制定克山病健康教育干预(简称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2017年10月至2018年4月选择甘肃省10个克山病病区县(区)作为项目县(区),每个县(区)选择3个乡(镇),在每个乡(镇)中心小学校4~6年级开展克山病健康教育活动;在每个乡(镇)选择3个村,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活动。进行为期6个月的克山病防治知识宣传,发放健康教育材料和举办讲座等干预方法,在干预前和干预后对目标人群(50岁以下居民和5年级小学生)进行健康教育问卷调查,评价克山病知识知晓率及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前和干预后调查50岁以下居民分别为450和451人,居民克山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由干预前的45.4%(2041/4500)上升到干预后的79.5%(3583/4510),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5.9,P<0.05);干预前和干预后调查5年级小学生分别为948和906人,小学生克山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由干预前的50.8%(4818/9480)上升到干预后的84.2%(7631/9060),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43.3,P<0.05)。结论以健康教育为主的综合干预手段能够显著提高小学生和居民克山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改善其不良生活行为方式,对克山病的防治有着重要意义。
- 鱼素琴何健邵建赟李萍陈晓燕陈国华柏淑英
- 关键词:克山病健康教育
- 甘肃省饮茶型地方性氟中毒重点流行地区边销茶饮用现况调查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全面掌握甘肃省饮茶型地方性氟中毒(简称饮茶型地氟病)的流行范围、地理特征和受威胁人群等基础资料。方法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按照《2019年饮茶型地氟病流行现状调查方案》和前期掌握的甘肃省各市(州)居民生活习惯等相关信息,选择有饮用边销茶习惯人群分布的甘南州、武威市、酒泉市、张掖市4个市(州)的12个县(市)作为调查地点。调查内容包括各县(市)温度、海拔、乡(镇)数、行政村(居民委员会,以村计)数、所辖人口数、民族构成、生产方式、边销茶饮用情况、茶氟含量等。茶氟含量检测参照《砖茶含氟量》(GB 19965-2005),并进行氟含量超标与否(>300 mg/kg为超标)的评价。结果调查地点年平均温度范围为0.2~12.7℃,除舟曲县外,其余11个县(市)年平均温度均<10℃;平均海拔高度范围为1200~4874 m,海拔高度>3000 m的县有6个(玛曲、天祝、肃北、肃南、阿克塞、碌曲)。12个县(市)总人口数为1051843人,有饮用边销茶习惯的少数民族492597人,占46.83%(492597/1051843);其中,藏族474620人,裕固族10152人,蒙古族4660人,哈萨克族3165人。在125个乡(镇)的860个村进行了边销茶饮用情况调查,调查率为79.48%(860/1082),村边销茶饮用率为57.67%(496/860),户边销茶饮用率为42.41%(3658/8625);从生产方式来看,阿克塞、肃北、玛曲、碌曲、肃南5个牧业县和半农半牧的天祝县的村和户边销茶饮用率均>95%。共检测茶样3664份,茶氟含量均值为481.33 mg/kg,有2588份茶样氟含量>300 mg/kg,占70.63%(2588/3664)。结论甘肃省仍存在大量饮用边销茶的人群,主要分布在阿克塞、肃北、玛曲、碌曲、肃南等低温、高海拔牧业县,受饮茶型地氟病威胁最大的民族为藏族。
- 柏淑英孙玮陈晓燕窦瑜贵陈国华
- 关键词:氟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