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志芳

作品数:9 被引量:217H指数:7
供职机构:福建农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教育厅资助项目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土壤
  • 5篇土壤微生物
  • 5篇微生物
  • 4篇海拔
  • 3篇群落
  • 3篇海拔梯度
  • 3篇PLFA
  • 3篇BIOLOG
  • 3篇不同海拔
  • 2篇植被
  • 2篇土壤理化
  • 2篇土壤理化性
  • 2篇土壤理化性质
  • 2篇土壤酶
  • 2篇土壤酶活
  • 2篇土壤酶活性
  • 2篇群落多样性
  • 2篇理化性质
  • 2篇酶活性
  • 2篇酶活性研究

机构

  • 9篇福建农林大学

作者

  • 9篇陈志芳
  • 6篇刘金福
  • 6篇吴则焰
  • 3篇吴林坤
  • 3篇林文雄
  • 3篇方长旬
  • 3篇张志兴
  • 2篇陈婷
  • 2篇周明明
  • 2篇洪伟
  • 2篇马瑞丰
  • 1篇郑世群
  • 1篇祁丽霞
  • 1篇梁勤
  • 1篇张广帅
  • 1篇苏松锦
  • 1篇沈荔花
  • 1篇何中声
  • 1篇刘伟
  • 1篇马建梅

传媒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林业科学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河北北方学院...
  • 1篇中国蜂业
  • 1篇西南林业大学...
  • 1篇河南科技学院...

年份

  • 6篇2014
  • 3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戴云山柃属蜜源植物空间分布及其环境因子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采用样地调查法、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法(DCCA)研究戴云山自然保护区柃属蜜源植物种群空间分市格局及环境因子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戴云山柃属蜜源植物种群呈集群分布,海拔、坡向、破位、坡度等环境因子对种群分布和聚集程度存在不同影响;随着海拔高度上升,聚集度逐渐增强;阴坡与半阴坡的柃属种群聚集度较强;随着坡度增加,(?)属种群聚集度总体呈降低趋势。DCCA分析。
马建梅梁勤刘金福陈志芳郑世群
关键词:蜜源植物DCCA
不同海拔土壤理化性质与酶活性研究被引量:7
2014年
对戴云山3个海拔(1 000m、1 400m、1 800m)土壤理化性质与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个海拔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均存在明显差异,总体呈现随着海拔的上升,土壤深度的加深而逐渐降低,即1000m>1400m>1800m。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分析可知,全钾与pH值对5种酶活性的影响最大,全钾与之呈正相关,pH值与之呈负相关。表明土壤酶活性在3个不同海拔土壤养分变化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土壤肥力大小,因此可以作为土壤肥力的指标。揭示了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在不同海拔之间的差异及其空间分布特点,分析了土壤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为了解森林土壤肥力总体状况、以及戴云山森林土壤的利用、维护和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陈志芳刘金福吴则焰
关键词:海拔梯度土壤酶活性土壤理化性质
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被引量:91
2013年
运用BIOLOG微平板技术,对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代谢功能多样性进行研究,探讨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论是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还是反映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青冈林和米槠林代表的天然林均明显优于马尾松林和杉木林代表的人工林,荒地最差.AWCD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但不同植被类型土壤AWCD值具有较大差异.碳水化合物和羧酸类碳源是各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碳源,其次为氨基酸类、酚酸类和聚合物类,胺类碳源的利用率最小.土壤微生物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丰富度指数和McIntosh指数也呈现天然林高于人工林的趋势.主成分分析表明,从31个因素中提取的与碳源利用相关的主成分1、主成分2分别能解释变量方差的56.3%和30.2%,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出现分异,在主成分分离中起主要贡献作用的是胺类和氨基酸类碳源.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讨植被多样性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奠定基础.
吴则焰林文雄陈志芳方长旬张志兴吴林坤周明明沈荔花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植被类型BIOLOG
戴云山黄山松幼苗更新与土壤有机碳空间异质性的关系被引量:8
2014年
为提高碳储量估算精度,探讨土壤有机碳空间异质性对黄山松更新苗的影响,采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变异特征与格局.结果表明:戴云山黄山松林Ⅰ层(0-20 cm)、Ⅱ层(20-40 cm)和全剖面的变异系数分别为45.69%、65.82%和47.73%,均属于中等变异;最佳理论模型依次为指数模型、球状模型和高斯模型;均具有强烈空间自相关性,由结构性因素引起的空间异质性比例分别为11.03%、0.20%和12.90%;有效变程分别为18.60 m、18.10 m和14.55 m.黄山松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各向异性明显,空间自相关范围(Moran’s I)总体随空间距离增加而呈减弱趋势;分形维数值:全剖面(1.940)>Ⅰ层(1.927)>Ⅱ层(1.917),与半方差函数块基比参数反映的规律相一致.从空间分布特征看,黄山松林Ⅰ层、Ⅱ层和全剖面土壤有机碳密度均呈明显的带状和斑块状镶嵌分布,且斑块的形状、大小差异显著.黄山松更新苗主要分布于特定土壤有机碳密度斑块中,而在最大值和最小值斑块中分布极少.因此,对黄山松林进行近自然林经营时,应考虑其土壤有机碳的丰缺情况以及空间异质性对黄山松更新苗的制约作用.
苏松锦刘金福马瑞丰洪伟陈志芳刘伟祁丽霞
关键词:半方差函数KRIGING插值黄山松幼苗更新土壤有机碳
武夷山不同海拔植被带土壤微生物PLFA分析被引量:36
2014年
运用磷脂脂肪酸标记法(PLFA)研究武夷山不同海拔植被带(常绿阔叶林EBF、针叶林CF、亚高山矮林SDF、高山草甸AM)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从不同海拔土壤中共检测到25种PLFA生物标记,EBF土壤微生物PLFA生物标记种类和总量明显高于其他植被类型,随着海拔的升高,土壤微生物种类和含量逐渐下降。4个海拔土壤中含量最高的PLFA生物标记是18:1ω9c,16:1ω7c,16:00和cy17:0。3种特征微生物相对生物量在不同海拔土壤中分布不同,细菌分布量最大,其次是真菌,放线菌分布量最小。不同海拔植被带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用不同指数表示,均呈现相似规律,即EBF>CF>SDF>AM。主成分分析表明:与土壤微生物PLFA群落多样性相关的2个主成分分别解释变量方差的59.23%和35.46%,基本能够区分不同海拔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对第1主成分起主要作用的磷脂脂肪酸为16:1ω9c,a17:0,18:1ω9c和16:1ω7c,对第2主成分起主要作用的为i17:0,16:1ω5c和cy17:0。不同海拔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原生动物各总PLFA与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之间存在相关性,总有机碳、全氮和过氧化氢酶对细菌、放线菌和原生动物总PLFA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随着海拔上升、土层加深而逐渐下降的原因,可能是生物量、林分凋落物、土壤养分、微小动物、植物根系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吴则焰林文雄陈志芳刘金福方长旬张志兴吴林坤陈婷
关键词:PLFA群落结构海拔土壤微生物
戴云山不同海拔森林类型土壤理化性质与酶活性研究被引量:9
2014年
对戴云山600 m常绿阔叶林(EBF)、1 000 m针叶林(CF)、1 400 m亚高山矮林(SDF)、1 800 m高山草甸(AM)4种不同海拔森林类型土壤理化性质与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个不同海拔森林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存在明显差异,5种土壤酶活性在不同海拔森林类型土壤剖面中均呈现自上而下递减的规律,磷酸单酯酶活性在4个不同森林类型间均呈显著差异;蔗糖酶、脲酶、过氧化酶活性在EBF、CF间呈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可知,5种土壤酶与TN、HN、TP、AK、OM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表明土壤酶活性在不同海拔森林类型土壤养分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揭示了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在不同海拔森林类型之间的差异及其空间分布特点,分析了土壤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为了解森林土壤肥力总体状况提供理论依据.
陈志芳刘金福吴则焰
关键词:海拔梯度土壤酶活性土壤理化性质
中亚热带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随海拔梯度的变化被引量:77
2013年
运用Biolog EcoPlate技术,对武夷山不同海拔植被带(常绿阔叶林(EBF)、针叶林(CF)、亚高山矮林(DF)、高山草甸(AM))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海拔植被带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差异显著。土壤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随培养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同一深度土层的AWCD值随海拔升高而逐渐降低,大小顺序依次为EFB>CF>DF>AM。同一海拔植被带,不同深度土层的AWCD值总体趋势依次为0–10cm>10–25cm>25–40cm。土壤微生物群落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丰富度指数和McIntosh指数的总体趋势为EBF最高,CF和DF次之,AM最低。不同海拔植被带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碳源利用强度存在较大差异,其中EBF利用率最高,AM利用率最低,碳水化合物和羧酸类碳源是各海拔植被带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碳源。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从31个因素中提取的与碳源利用相关的主成分1、主成分2分别能解释变量方差的75.27%和16.14%,在主成分分离中起主要贡献作用的是胺类和氨基酸类碳源。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随着海拔上升、土层加深而逐渐下降的原因,可能是生物量、林分凋落物、土壤养分、微小动物、植物根系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吴则焰林文雄陈志芳方长旬张志兴吴林坤周明明陈婷
关键词:BIOLOG群落多样性海拔梯度土壤微生物
格氏栲林土壤微生物结构的多样性特征研究被引量:7
2014年
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方法,探讨格氏栲林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共检测出33种PLFA标记物,总量为211.053μg/g;天然林与林场交界处(NPF)的PLFA种类最多,为26种;格氏栲马尾松天然混交林(NF2)次之,为23种;格氏栲人工林(CK)为19种,格氏栲木荷天然混交林(NF1)的PLFA为18种,种类最少。各林型的PLFA含量大小排序为NF2((72.71±14.76)μg/g)>CK((49.50±4.87)μg/g)>NF1((46.43±5.77)μg/g)>NPF((42.41±8.07)μg/g)。运用优势PLFA(含量大于1.9%)计算各林型的环境适应性指数,细菌/真菌(B/F)为4.942,革兰氏阳性细菌/革兰氏阴性细菌(G+/G-)为1.865,土壤微生物压力指数(cy17∶0/16∶1ω7c)为0.287,表明格氏栲林对抗外界干扰能力强。主成分分析(PCA)解释了PLFA变异的87.43%。可见,格氏栲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有较强的区域分异特征。
马瑞丰刘金福吴则焰张广帅陈志芳洪伟何中声
关键词:格氏栲林土壤微生物PLFA
戴云山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特征的研究
运用数量生态学的方法,探讨戴云山常绿阔叶林EBF、针叶林CF、亚高山矮林SDF、高山草甸AM等4种随海拔梯度变化的森林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及环境因子,旨在掌握土壤微生物的生物多样性特征及环境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机理,...
陈志芳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PLFABIOLOG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