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德军

作品数:13 被引量:17H指数:2
供职机构: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军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历史地理
  • 3篇政治法律
  • 2篇军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青年问题
  • 2篇考述
  • 1篇地缘
  • 1篇东北解放战争
  • 1篇东北民主联军
  • 1篇新中国
  • 1篇新中国成立
  • 1篇新中国成立前...
  • 1篇信仰
  • 1篇学者
  • 1篇议员
  • 1篇异化
  • 1篇越南留学生
  • 1篇战后
  • 1篇战役
  • 1篇战争
  • 1篇中共
  • 1篇中共中央
  • 1篇人缘
  • 1篇三野

机构

  • 13篇上海大学

作者

  • 13篇陈德军
  • 1篇罗开林

传媒

  • 2篇江苏社会科学
  • 2篇党史研究与教...
  • 2篇史林
  • 1篇中共党史研究
  • 1篇南京社会科学
  • 1篇福建论坛(人...
  • 1篇史学月刊
  • 1篇当代中国史研...
  • 1篇老区建设
  • 1篇军事历史研究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台湾为什么没有解放:基于战略决策角度的分析
2011年
渡江战役后,国民党军呈现出"在东者靠东、在西者靠西"的态势。国民党内已有少数人意识到由于当时解放军在大陆的攻势不可阻挡,若台湾一旦被占领,国民政府则毫无远景可言。但是,当时毛泽东以及国共高层还多以为,对战争的最终胜负更具关键性的战略意义是西南地区而非台湾。在此战略认识之下,也在二野积极愿望的推动下,毛泽东基于军事与政治的多方面考虑,同意二野与三野分兵,提前向西南进军。在中共领导人当时看来,攻占台湾对于整个解放战争的胜利并不具有紧迫的全局性意义。
陈德军
关键词:毛泽东三野
碑文里的历史与历史里的碑文——对清代行会研究中史料运用的一个批判性反思
2003年
碑刻文书经常被清代行会研究者用来重建当时的历史图景。可是碑文 (的作者 )对历史事实的叙述 ,并不一定就是历史的真实 ,只有在细致地分析了碑文 (的作者 )所处的具体历史情景和文本的产生过程 ,碑刻文书才能用来复原相应历史的事实片段。
陈德军
关键词:碑文异化清代史料运用历史研究
1965年来沪越南留学生考述被引量:1
2017年
自1965年初春,越南战争持续升级。鉴于当时的国际形势,越南民主共和国决定派遣三千余名学生来华学习。中国政府为了履行国际主义义务,克服诸多困难接受并妥善安置了来华越南留学生,有力地支援了越南的抗美斗争。但冷战背景下开展的高等教育援助,注定其价值取向不只是一种文化交流,更兼具政治、外交等多方面的考量。其后不久,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开始以及国际政治形势出现的错综复杂的变化,这些越南留学生在上海的学习被迫戛然而止。
陈德军杨健璎
关键词:留学生中越关系中苏关系
南京政府初期文科与实科比例失衡的社会政治效应被引量:5
2004年
南京政府所谓的“青年问题”实质上反映了它们对 192 0年代和 1930年代中国政治继续动荡的恐惧与抵制。民初以来的高等教育 ,其文科与实科的比例结构与社会需求之间严重失衡倾向的日益积累 ,导致了越来越多游离于社会生产结构之外的文科学生成为批判现实的社会科学最为热情的接受群体。当他们的切身遭遇在学理上被引向对社会制度的道德质问时 ,社会科学表现为 2 0世纪 30年代具有颠覆性的一种时尚。这些学生也由此为抗议南京政府的政治组织所吸纳 ,从而掀起了此起彼伏的让南京当局头痛的政治风浪。
陈德军
关键词:高等教育青年问题社会科学社会制度
历史、信仰与人生--读韩丁《对镜猜谜:中国革命的美国观》
2014年
《对镜猜谜:中国革命的美国观》是韩丁的遗著。该书对美国亚洲研究领域代表之作《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的批评,融入了韩丁的人生经验、历史思考以及信仰关怀。在书中,韩丁首先揭示了《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所由从出的时代语境与思想系谱,从而使其学术自主性发生根本上的动摇,进而从事实、方法与观念等方面指出该书在讲述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实践时运用的策略技艺及其存在的问题。在此过程中,韩丁不断地阐述其由来已久的对集体化、社会主义文化的深情维护与辩证分析。
陈德军
东北民主联军撤出四平、长春后不被直追考被引量:1
2007年
1946年5月疲惫不堪的东北民主联军主力撤出四平、长春,退往松花江北岸时,竟未被国民党军越江跟进追击。本文在对大量相关的史料综合分析后发现,这与美苏有关中国(东北)的战略意向,其中与马歇尔的实际努力关系甚大。认为当时美国方面从自身的全球利益出发,并没有一味地盲目支持蒋介石在中国(东北)大打内战。
陈德军
关键词:东北民主联军国民党军
国家鼎革之际的地方记忆——1948年上海“国际化”计划考实
2016年
一个地方的权力出现真空的时候,社会秩序往往有瓦解之虞。应该说,这是《大美晚报》主张将上海"国际化"的基本初衷。吴国桢、杜月笙等上海官绅硁硁以求、积极推动上海"国际化",在相当程度上亦是地方关切所致。对此,不论是蒋介石政府还是中共方面,皆心有所然,而上海经过"国际化"之后或成为反对自己的据点,则是两者均以为必须注意的深层隐忧。美国政府出于对国家利益的整体考量,不但断然拒绝为之牵累,还试图将其郑重其事地解释、发展为在国际舞台上孤立苏联以及对中共进行施压、利诱的战略性布置。因此,上海"国际化"计划在冷战的新时代最终只能沦为一场海上旧梦。
陈德军
关键词:蒋介石政府
南京政府初期的“青年问题”:从国民识字率角度的一个分析被引量:8
2002年
南京政府在它建立前后就面临着由青年学生掀起的此起彼服的政治风波。戊戌以来政府和许多知识界领袖期望通过普及教育去追求中国的现代化 ,却由于政治秩序的衰败 ,使南京政府在一时无法吸纳已经广泛动员起来的社会力量而飘摇崩溃。本文屏弃简单的价值判断 ,从识字率这个角度分析教育的扩张为什么会引发复杂的出乎预期的历史后果 ,以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陈德军
关键词:识字率
东北解放战争:一个美国学者的研究及其存在的局限
2013年
对于东北解放战争的胜利原因,美国学者梁思文着眼于从苏联因素、中共的组织与干部以及城市等方面的因素进行颇具新意的探讨,使《胜利之砧:东北地区的共产主义革命,1945-1948》一书堪称为典范性的中共党史专著。然而其未能领悟与揭示中共践行的阶级伦理、旺盛的斗争意志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则成为此书严重的局限;此外,书中还存在着一些至今不被指出的比较显著的学术性失误。
陈德军
关键词:东北解放战争
一九三○年周恩来莫斯科之行考述
2011年
在共产国际执委会那里压倒上海远东局以及争取更大的经费支持,是中共中央决定1930年派遣周恩来亲赴莫斯科的两个重要初衷。本文的考述表明,周恩来此行的使命虽然最终并未如愿以偿,但是,却取得一些意外的积极成果。文章还认为,一些以往学术研究简单肯定或否定的历史人物,在极端严酷的革命岁月里,其实有着多方面的引人深思与感慨的复杂的政治表现。
陈德军
关键词:周恩来中共中央
共2页<12>
聚类工具0